陆寿卿

来自戏曲百科

陆寿卿 昆曲副丑家门演员,昆曲教师 陆寿卿陆寿卿,男,昆剧演员、教师。一作寿庆或绶卿,江苏苏州人。出身于梨园世家,祖父陆老四,父陆祥荣,均系苏州昆班著名白面。

寿卿初工白面,得自家传。后从名副曹宝林、名丑王小三习艺,而以副脚(二面)成名。其表演风格有别于传统的“冷二面”模式,较为热烈活泼,滑稽风趣,人称“活络二面”。戏路宽广,各路副、丑、白面戏,无所不精,并能兼演武净角色,跌扑功夫也不差。如:饰演《水浒记》中张文远,《义侠记》中西门庆,《西厢记·游殿》中法聪,《望湖亭·照镜》中颜秀,《连环记·议剑、献剑》中曹操,《浣纱记·回营》中伯嚭,《桂花亭》中华文,《儿孙福·势僧》中势利僧,以及全本《呆中福》中陈直等角色,均很拿手。他扮演《打花鼓》中王八,出场时,左手以小锣遮脸,右手执锣板放在臀后,上身前倾弯腰,步法缓慢,双肩前后耸动,然后将小锣放下,两眼一瞪,脖子一伸一缩,活似乌龟相,令观众忍俊不禁。饰演《一文钱·罗梦》中的罗和,梦见强盗前来抢劫,将刀架其脖子上时,双目圆睁,脸颊两边肌肉一齐颤动,表现其惊慌失措,神态十分逼真。民国初年,应邀在上海为梅兰芳配演昆剧《风筝误》中戚友先和《玉暨记》中书僮进安,配合默契,给梅兰芳及观众均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寿卿早年搭姑苏大雅班、全福班,1903年一度改搭文武全福班。1912年农历七、八月份,由其发起重组瀛凤班,翌年又合并改组成瀛凤大锦胜班,率班辗转演出于无锡、江阴、常州、金坛、溧阳、宜兴等地。后来,他再次搭入全福班。1920年元月起,随班演出于上海新舞台、天蟾舞台、小世界游乐场等处。因嗓音失润,又有名副沈斌泉同班参演,陆除主演《义侠记》、《水浒记》等二面主戏外,多演白面、丑脚戏,如《浣纱记》中夫差,《南楼传》中王六,《白兔记·赛愿》中庙官,《鲛绡记·写状》中刘君王,《呆中福》中陈直,《描金凤》中钱笃笤,《红梨记·醉皂》中皂隶,《连环记·问探》中探子等,颇受观众欢迎。1926年昆剧传习所学生在上海“新世界”帮演期间,增聘其为教师,主教副、丑、白面,兼教大面。除先后向学生们传授了许多传统折子戏外,还单独传授了《描金凤》、《南楼传》、《昆山记》,并与吴义生、施桂林等合作教授了《寻亲记》、《钗钏记》、《呆中福》等整本戏。寿卿教戏时尽心尽力,诲人不倦,分析角色,深入浅出,且能现身说法,连说带做,有时还登台示范,使学生深受教益。尤以王传淞、姚传湄、华传浩、沈传锟、邵传镛等得益更多,成为“传”字辈中副、丑、大面、白面行的台柱。寿卿还向小班学生吕传洪传授了《拾金》、《问探》、《下山》、《扫秦)、《下海》等五出昆丑主戏,这是他教过的最后一名“关山门”弟子。传习所改组成新乐府昆班初期,寿卿仍随班继续向学生授戏。

1929年9月病殁于上海,终年61岁。出生:1869年,同治八年(己巳)逝世:1929年9月,农历己巳年人物分类昆曲 副丑家门演员昆曲 教师


【中文姓名】:陆寿卿

【生年】:1869

【卒年】:1929

陆寿卿,昆剧演员、教师。一作寿庆、缓卿,苏州人。出身于梨园世家,祖父陆老四、父陆祥荣,均系昆班白面名角。寿卿初工白净,乃得自家传,后从曹宝林习艺,改演副角(二面)成名。曾先后搭苏州大雅班、全福班,光绪二十九年(1903)一度改搭文武全福班,长期在沪、苏及杭、嘉、湖一带演出。他戏路宽广,各路副、丑、白净戏,无所不精;并能拉拉武净的架子,跌扑功夫也不差。其代表性剧目有《水浒记·活捉》(饰张文远)、《义侠记·挑帘、裁衣》(饰西门庆)、《儿孙福·势僧》(饰势利僧)、《渔家乐·渔钱》(饰赵大)、《西厢记·游殿》(饰法聪)、《望湖亭·照镜》(饰颜秀)、《呆中福·达旦》(饰陈直)以及冠带戏《连环记·议剑、献剑》(饰曹操)、《浣纱记·回营》(饰伯# )等。表演风格热烈、火炽,妙趣横生。有时,随着剧情的需要,能运用脸部肌肉一边或两边颤动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晚年,曾一度与梅兰芳合作,在《风筝误》中饰戚友先、《玉簪记》中饰书僮进安,配合默契,演来恰到好处。

   民国十五年(1926),昆剧传习所学生在上海“新世界”实习演出期间,聘任陆寿卿为该所教师,主教副、丑,白面,兼教大面。先后向学生们传授了《不服老·北诈》、《风云会·送京》、《白兔记·赛愿》、《同窗记·访友》、《水浒记·前诱、后诱、刘唐、杀惜、放江、活捉》、《义侠记·挑帘、裁衣、捉奸、服毒、显魂、杀嫂》、《如是观·草地、翠楼》、《鸣凤记·嵩寿、丐辱、醉二》、《鸾钗记·遣义、杀珍、拔眉、探监》、《千金记·鸿门、撇斗、别姬、乌江》等,并单独或与施桂林、吴义生等一起教授了《南楼传》、《寻亲记》、《昆山记》、《钗钏记》、《呆中福》等本戏。

   民国十八年9月,陆寿卿病殁于上海,终年六十一岁。


陆寿卿 (1867~1929)一作绶卿。江苏苏州人。工副、丑,兼演净。出身昆剧世家,祖父陆老泗(银全)为清嘉庆、道光年间名丑;叔祥林(一说是其父),也以丑、净称盛一时。其技源自家学,并从名丑王小三、曾宝林习艺,与金阿庆为师兄弟。青年时多演丑角戏,中年后以副角戏为主,被称为姜善珍后鲁殿灵光,颇负声誉。擅演《活捉》、《下山》、《借茶》、《评话》、《游殿》、《挑帘》及《呆中福》、《望湖亭》、《打花鼓》、《桂花亭》诸剧。因其脸上肌肉能颤动,故人称“活络面孔”。其随班赴各地演出,乡人必先问:“活络面孔来否?”有则戏价不妨稍贵,否则掉头不顾而去。兼演净角戏,有《乐驿》、《改书》、《凤仪亭》、《寻亲记》等。民国元年(1912年)七八月间,由其发起,重组迎凤班,自任领班,活动于江、浙、沪一带,勉强糊口。翌年,与大锦胜班合并成立迎凤大锦胜班,仍任领班。全福班于民国10年在沪演出,与沈锡卿合演《济公佛》,并独演《桂花亭》。

因昆班日趋衰落,一度转搭京班。民国初期,曾与梅兰芳配戏,演出轰动沪上。梅氏在赞许之余,想请陆加入其班一起返京,因故未遂。苏州昆曲传习所开办后,任该所教师,主教副、丑戏,学生有华传浩、王传松、姚传湄、顾传澜等。新乐府期间,与传字辈艺人同台演出,“突梯滑稽,能令人捧腹不止”。(《笑舞台今日开演〈昆山记〉》)晚年常往曲社拍曲,演堂会戏。一生清苦贫困,无所积蓄,罹病身亡后,赖新乐府诸人集资助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