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服

来自戏曲百科

中国传统戏剧服装俗称“行头”。在京剧里,服饰种类繁多,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种:长服,短服,铠甲,盔帽,靴鞋

长服类主要有蟒袍,帔,褶子,箭衣,开氅,旗袍。

蟒袍,又被称为花衣,因袍上绣有蟒纹而得名。蟒袍在明代是官员的朝服,到清代才放宽限制,上至皇子下至未入流者都可穿服,只在颜色、蟒数上有区别限制。上绣蟒,非龙,只因爪上四趾,而皇家之龙五趾,所以四爪(趾)龙为蟒﹐故称。

帔,源于古代贵族妇女的礼服——大袖褙子。褙子原是窄袖,对襟大领很大,直贯底摆。至明末,其袖式逐渐演变为大袖,领式也由长大领缩为斗长大领。戏曲服装'帔'即是在明代'褙子'基础上,经过装饰和美化后形成的。

箭衣,过去是旗(满)人的官服,又是旗人跑马射箭时的服装。箭衣有龙、花、素三种。

褶子,平民服装,中国戏曲服装专用名称(也称褶子、道袍),斜领长衫青衣的意思其实就是青色的褶子。褶子颜色有很多种,也有素褶子和花褶子之分,可以穿在里面当衬褶子。

开氅,式样是和尚领、斜大襟、宽袖、带水袖,左右胳肢窝下边沿着开衩的地方还有两条硬质地的宽连,开氅的长度到脚面。开氅的颜色有红、杏黄、蓝、白、黑、紫、绿、粉红、古铜、天蓝、草绿等,可以鲜艳轻快,也可以辉煌沉着。

旗袍,京剧里的旗袍样式,比旗人旗袍尺寸要长些,腰身也较肥大,上绣各种花卉,这是为一般少数民族妇女中的平民及贵妇穿用。

“上五色”与“下五色”

早期京剧服装主要有'上下五色'之分,'上五色'是指红、黄、黑、绿、白;'下五色'是指蓝、粉、紫、秋香、皎月。由于黄色属于皇家专用色,因此一般人物不能随便使用。

以演员穿的靠(铠甲)为例,红靠一般都是给正面人物或者英武之人穿用。比如《战太平》之花云,《小商河》之杨再兴等。黑色靠一般都是给性格粗鲁莽撞之人准备的,比如《长坂坡》之张飞,《金沙滩》之杨七郎等。绿色靠一般都是勾红色脸谱的人物穿,比如《铁笼山》之姜维,《大名府》之关胜等。白色靠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多用于年轻英俊的武将,儒将,老年武将等,比如,《长坂坡》的张辽,《银空山》的高嗣继,《长坂坡》的赵云等。而黄色,因为属于皇家的颜色,所以明黄色是很少使用的。戏服以杏黄色居多,多用于表现老年武将老当益壮的性格或是暴躁的武将。

'上五色'一般为剧中主演所用,'下五色'则为剧中较次要的角色用,所以扎蓝靠的一般都为次要的武将如《战宛城》之夏侯惇、《取金陵》俞通海等等。粉色是属于小生的专用色,粉靠也是小生应工的人物所用。比如《回荆州》之周瑜,《棋盘山》之薛丁山等等。倘若戏班中没有粉靠的话,那就可以用白靠代替。紫靠则为勇猛的武将所用,比如《失街亭》之张郃、《贾家楼》之唐璧等。秋香和皎月是两种比较特殊的颜色,秋香是介于草绿和橄榄绿之间的绿色,皎月是湖蓝和正蓝之间的蓝色。秋香一般为老年人物的专用色,秋香色的靠很少,如果同剧中有其他人物必须穿杏黄靠的时候,而后台只有一身杏黄靠的时候。那么年老的人物可以扎秋香靠。皎月靠也是在同一出戏中有小生已经扎了粉靠的时候,为了区分,可以扎皎月靠。但是《金沙滩》一剧中,杨四郎必须扎皎月靠,杨八郎必须要扎粉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