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荣水

来自戏曲百科

金荣水 越剧演员 金荣水金荣水(1978—1957),浙江嵊县人,越剧男班演员,女子越剧的创始人,1907年与卫梅朵、赵海潮等组“小歌班”,工大面。1917年随班进上海演出,获得成功,为小歌班在上海的发展打下基础,后致力于教学,1923年在嵊县施家岙创办了第一个女子科班,并先后在“新新凤舞台”、“越新舞台”、“阳春舞台”“群英舞台”、“高升舞台”、“东安舞台”等执教,培养了大批的越剧女演员,除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屠杏花等,还有著名越剧演员姚水娟、竺素娥、筱丹桂、徐玉兰、商芳臣、裘大官等都受其的指点。金荣水为人正派,秉性刚直,其戏路宽,熟悉各门行当,且从艺经验丰富,授徒严格认真,效果明显,1947年辞去职务,返回家乡。

金荣水(1879—1957) 男,又称“矮尼姑”。演员、派场师傅、戏教师。浙江嵊县马塘村人。金初识文字,爱好看传书、唱本,更爱文化娱乐。10多岁时,拜金水清为师学唱“落地唱书”,随师演唱于杭嘉湖和苏州地区。1906年小歌班诞生初,与卫梅朵组班,工大面,演于嵊县、新昌等地。他传奇故事掌握得多,精通各种唱书调,“赋子”、“肉子”、“引子”均有丰富积累,因而就致力于打“路头戏”提纲本。其首创的“一双二玉二七”即《双珠凤》、《玉连环》、《玉蜻蜓》、《七美图》、《七星剑》是他代表作。1917年小歌班首闯上海,他担当近似导演的“派场师傅”。在后台厢房派场讲戏,戏路清晰;在演出中处理差错,应付事故,办法多,解决好,无人能及,被誉为“厢房老虎”(后台之魁)。1923年受聘开办越剧史上第一副女班,负责招收学徒,担任主教师傅。面对20多名十岁刚出头的而又绝大多数不识字的小姑娘,一无办班经验,二无教材,且只有一人执教,又不知如何施教。在重重困难下,开创了亲自口录笔记,抄成单片(每个角色的唱白),分给艺徒口对口教唱白,再手把手教身段动作,一旦成熟就串红台(彩排)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同时,又抄录许多“赋子”、“引子”传授给艺徒,使她们尽快掌握演“路头戏”的技能。使10多岁的姑娘在三个月内能演几出大戏,六个月可走上舞台在大上海亮相。他的自己创造、行之有效的一整套教学方法,成为以后办科班的典范,被照搬照用,促使了女子越剧大发展,金成为女子越剧创始人。他后又执教了“新新凤舞台”、“越新舞台”、“阳春舞台”,培育了施银花、赵瑞花、屠杏花、沈兴妹;时髦牌(李艳芳)、魏素云、叶彩金、袁金仙、喻汉香、王杏花、金香凤、邢竹琴、沈妙凤、尹树春、吴梅珍、王笑笑、丁兆丰等大批名伶。他还担任群英舞台、高升舞台、东安舞台和“丹桂剧团”等戏班的后期教学和排练老戏任务。姚水娟、竺素娥、筱丹桂、张湘卿、商芳臣、徐玉兰等都受其教诲。他的男班高足有金锡芳、张惠千、金瑞苗、裘星海、张春生等名伶。被称为“教戏笃牌”(教戏师傅中第一块牌子)。金荣水实是越剧一代宗师。金为人朴实正派,一生闯荡江湖,生活在灯红酒绿的“梨园世界”一尘不染。不吸烟,不喝酒,不收人礼品,更不阿谀他人。常教艺徒说:我们虽是唱戏的,但不是讨饭的。不要他人物,不拿黑心钱,不可吃白食。可知吃了嘴软、拿了手短,人格一定要自重。谆谆教导艺徒,被艺徒们称为“我们的好矮师傅”。1947年,金荣水因年高体弱,辞去丹桂剧团老戏师傅之职离沪返家。1957年10月7日久病不愈,离开人世。

个人经历

以下内容自动生成,如有错误欢迎反馈

1924年1月14日,由王金水开办,金荣水主教的第一个越剧女班,由浙江嵊县来沪,演出于升平歌舞台。在《新闻报》演出广告中,称为"髦儿小歌班",登出艺名有赛香芝赛娟娟赛秋霞赛桂芬赛瑞花赛兴奎赛彩霞赛银花赛杏芝赛菊英赛秋芝赛萍仙赛生花赛菊芬赛彩凤赛姣英赛海妹赛荷花赛雪凤赛彩芬赛杏仙赛美玉等22名。自1月14日至17日演出4天8场,剧目有《双金花》《四香缘》《龙凤锁》《双珠凤》《赵五娘》。后因营业不佳而转至茶楼等小场子演出约3个月,接着又转至杭州大世界演出1个多月再回上海,继续在茶楼演出,终因营业不好于是年冬全班折返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