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钻
津门娱乐,观艺最重戏曲。清代中叶,天津得河槽、海运和芦盐之利,已成为北方的经济中心,商业繁荣,人口陡增,“码头”为戏曲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旧时曾流传着“北京学戏、天津唱红、上海赚钱”这样的名言。天津有爱戏、懂曲的广大观众群体,无论是什么剧种,只要是戏剧和曲艺,在天津都有广阔的市场。当然,天津戏迷们最爱听的还是京、评、梆三种——即京剧、评剧和梆子。
从山陕梆子脱胎出来的河北梆子,一经在津出现,迅即受到津卫戏迷的喜爱,在天津牢牢地扎下了根。
十九世纪初,天津出现的直隶新派梆子,即“卫梆子”,不仅成了河北梆子的主流,而且大举进军京城,并迅速扩展到全国。极负盛名的河北梆子艺术家金刚钻就是从天津成的名,并在成名后定居于天津,而且常年献艺于津门。
金刚钻原名王莹仙,于1900年出生于北京,9岁开始学戏,师从刘小仲与文和(艺名青菊花),工青衣。12岁取金刚钻为艺名,在北京的三庆园、广德楼等戏园献艺。她嗓音高亮宽厚,中气充足,声声震耳,字字响亮,且善于发挥唱功特长,以团音擅胜,于是被誉为“金嗓钢喉”。那时天津《庸报》上曾有过这样一段文述——现在金刚钻和小香水,天津的老头儿们和老婆婆们,提到她们俩人时,都不肯直呼其名,而是亲切地把“钻儿”和“香水儿”作为代名词,足见大家对她们是多么的喜爱了。而在北京,北京人将她与小香水、小菜福、张小仙并称“青衣四杰”,称她为“梆子大王”。
在表演中,金刚钻善于博采众长,勇于出新,因此形成了以金刚钻等人为代表的“卫梆子”(天津卫)的表演风格。高亭、蓓开、百代、胜利、物克多等多家唱片公司为她灌制了数十张唱片,销路很广,因而也扩大了她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在艺术上,她集前人之大成,开一代之新风,她常请人帮助编写新剧本,或对传统剧目进行加工和提炼。20年代,根据她的意向重新编写的《牛郎织女》,创意独特,在观众中引起轰动。30年代,她与小莲芬、小爱茹在天津重新编排《庚娘传》《珊瑚传》等剧目,金刚钻在情节和唱腔上大胆变化和创新,充分体现了她多才多艺的风格。
1929年以后,她的演艺活动基本在天津,她擅演的河北梆子剧目很多,如《大拾万金》《丁香割肉》《孟姜女》《三娘教子》《汾河湾》《十八扯》《大登殿》等代表剧目。她的唱腔以刚劲悲壮见长,多在高音部位盘旋,同时,又根据剧中人物感情变化的需要,不失迂回跌宕之色,将河北梆子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然而,这位“梆子大王”的晚景却是十分的凄凉。这位杰出的艺术家,由于个人无法抵御的社会原因,沾染了严重的嗜毒癖。长年的嗜毒导致她中年之后百病缠身,贫病交加,1948年清明节后的一天,她在中华茶园演出《春秋配》中《捡柴》一折时,下场时猝然倒地,转天便惨然去世,死后竟然连买棺木的钱都没有。当时,同班艺人银达子身为领班,面对这凄惨景象禁不住潸然泪下。次日,他约金刚钻的亲传弟子柳香玉,同台合演《烧骨计》。当戏演到媳妇的公婆双双病死于店内,无力葬埋时,突然戏停下了,银达子当即跪在台前,一字一泪地诉说了金刚钻的惨死经过,向观众募化棺本钱,感动了观戏的人。最后终于凑够了葬资,这才勉强料理了金刚钻的后事。
金刚钻是河北梆子舞台上的明珠,她精湛的表演艺术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也使观众更加喜爱河北梆子这个剧种。我想在人们的心中,记住的永远是她在舞台绚烂的身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