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陵县豫剧一团

来自戏曲百科

鄢陵县豫剧一团曾经在文革期间达到了鄢陵戏曲发展史上的顶峰,那时候,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剧团、演员都来鄢陵学习“板车精神”,名角来了,一住就是三五天甚至几个月,学习鄢陵的是“精神”,但鄢陵豫剧一团的演员们却也实实在在地得到了大量名家“艺术”的指导——这是今年夏天在鄢陵县文艺创作培训班上与鄢陵县豫剧一团名家温夫荣老师交流时得知的。

鄢陵豫剧团因为板车而声名鹊起,也一直是业界广为认可的实力强团,但鄢陵本土数十年来一直陷入实力强团而始终“不出人|”的怪圈。对愿意听鄢陵团的戏,演员素质普遍较高,但就是出不来一个在全省造成巨大影响的领头人物。

1949年11月,公议班更名为鄢陵县人民剧团。

1965年,更名为鄢陵县文工团。

1978年定名为鄢陵县豫剧团。

1964年春,鄢陵县豫剧团开始自制板车舞台,后被誉为全国“文艺战线上的一面红旗”。

演出的主要剧目:《张仪伐苏秦》、《反冀州》、《闯幽州》、《无佞府》、《五世请缨》、《杨八姐盗刀》、《孔雀东南飞》、《麻风女》、《花打朝》、《三哭殿》、《三打雷音寺》、《香囊记》、《卷席筒》、《屠夫状元》、《推磨》、《罗衫记》、《杨门女将》、《老羊山》、《刀劈杨藩》、《血溅乌纱》、《穆桂英下山》、《天仙配》、《天河配》、《张羽煮海》、《四进士》、《寇准背靴》、《杨八姐游春》、《打金枝》、《白蛇传》、《秦香莲》、《花下山》、《刘海砍樵》、《水帘洞》、《黄鹤楼》、《三岔口》、《风雪配》、《朝阳沟》、《人欢马叫》、《李双双》、《红色娘子军》、《红嫂》、《红灯记》、《红珊瑚》、《沙家浜》、《红石钟声》、《冬去春来》、《杏花营》、《南海长城》、《智取威虎山》、《海港》、《龙江颂》、《白毛女》、《收租院》、《八一风暴》、《洪湖赤卫队》、《五姑娘》、《刘三姐》、《合家欢》、《小白鞋说媒》、《杨开慧》、《凤凰飞上摩天岭》、《把关》、《闯关》、《半篮花生》、《婚事》、《插界签》、《育林颂》、《一把嫁接刀》、《父子心》、《八个大字》、《清河浪》、《耘花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