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字音

来自戏曲百科

有着悠久历史的我国戏曲艺术,历来十分重视“吐字”、“咬字”这一基本功。明朝魏良辅在其所著的《曲律》中讲道:“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我们现在常说的“字正腔圆”、“字重腔轻”、“先字后声”,甚至以“千斤念白四两唱”来形容念白的重要性。当然念与唱不能用这样的比例来强调。那么,念白究竟有哪些重要作用?我们在表演和演唱中是否充分地认识到这个问题?

 一、“念白”在戏曲中的重要作用和功能:

  全国共有三百六十多个地方剧种,它们之间主要区别是二个方面,一是语言,二是音乐。音乐的主要成分就是唱腔,它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受语言的字调所制约。所以语言准确与否,语言风格的表达程度如何,就直接影响到演员的演唱风格和韵味是否浓厚。比如我们天籁王子若翰,他是嵊州人,虽为男生,但相比而言,他在唱腔、念白上的风格就比较浓郁,为什么?道理就在于此。要唱好越剧,首先要解决语言问题。有些朋友越剧唱了若干年,可是越剧的许多基本字、韵还念不准,尽管有很好的嗓音和演唱技巧,可是,因为字不准,它的风味就大打折扣,甚至还会讲他(她)唱得不象越剧。

  那么什么是“越剧舞台”语言呢?从定义上来讲:“越剧舞台语言是以嵊县、新昌的城关书面话为基础的;以四十年代越剧尺调时期舞台演出的‘越白’为代表的;有完整的声、韵、调,自成一种语音系统的语言。”

 二、怎样学习和掌握越剧语言:

  大家知道,每一个字,即每一个音节,在由字头(声母)、字颈(介音)、字腹(韵母)、字尾(归尾)、字神(字调)某些因素组成的。如“唱腔”的“腔”(qiang)字:

戏曲传统提法: q-字头  i-字颈  a-字腹  ng-字尾  --字神

汉语拼音名称:   声母    介音     主韵母    归尾    声调  

  我们在唱念中表现出来的一些毛病,如:字音无力、口齿松,往往就是字头没有“咬”紧,没有暴发力;字音太偏、太“虚”,往往是字腹不饱满,共呜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腔调太直、太硬,往往是某些字的字颈没有掌握好,没有在字头和字腹之间进行过渡;有的人唱腔收尾不准,尾音难听,这往往就是字尾收音时出了毛病。

  如果说字咬不准,那肯定是在字的组成成份上出了毛病。了解和懂得越剧的拼音法,

明确字的头、腹、尾,就为我们较快地改正毛病提供有利条件。

   嵊县的语言有什么特征呢?

(一)有曲度的字多,而且弯曲度大。

   据统计,6000个常用字中,“阴平”和“阳平”的字调协占43%,这些字的调性是:阴平523,阳平312。

(二)语言婉转,音乐性强。

  由于字调曲度大,所以嵊县人讲话一般都比较柔软,这样也就为越剧念白和唱腔那种缠绵、婉转,抒情的风格提供了语音基础。

(三)圆口形“鼻化尾”的字音比较多。  

越剧的“团圆韵”收尾时不仅口腔和鼻腔同时共鸣,而且口型圆,张开度比较小。如,昔通话的“安”字,主韵母是“a”,口形张开,然后加—上鼻尾“n”。而越剧的“安”(on),主韵是“o”,口形圆,又较小,然后加上鼻尾“n”,这样一来,越剧“安”(on)韵的鼻音就显得较浓了。这些发音特点也是浙江其他的方言少用甚至不用的。

  如“干”--普通话:读(gan), 越剧语言:读(gon)

   “看”--普通话:读(kan), 越剧语言:读(kon)

   “转”--普通话:读(zhuan),越剧语言:读(zOn)

   “官”--普通话,读(guan), 越剧语言:读(guon)

   “男”--普通话:读(nan), 越剧语言;读(non)

  不少人说越剧唱腔中“鼻音”比较多,这除了某些演员唱法的原因之外,其中字音也是个重要因素。因此多接触嵊县人,多听听越剧前辈的演出录音,在反复的感受中进行语言熏陶,对越剧演员和越剧音乐工作者都是很有必要的。

 三、“字”和“腔”的关系

  什么叫“字正腔圆”?怎样做到“字正腔圆”?

(一)字正。 

我在前篇《天籁明星--枫叶》一文中曾提到,我们天籁的吕派精英枫叶,她不仅吕派唱腔演唱得惟妙惟肖,且她在唱腔的气息运用,尤其在吐字上颇见功夫。她演唱的时候,我们大家都可以清楚地听出她吐出的每一个字。“字正”,不仅字要读正确,同时还要读清楚,要让观众能够清楚地听到你在讲的什么,唱的什么。清朝戏曲家俞维琮说:“凡唱曲、说白,必要口齿用力,一字重千斤,方能达到听者之耳。”“擒字如擒兔,每字圆似珠,一字不清,犹如纯刀杀人。”

 有些青年戏友,凭着自己年轻,嗓音条件好,他们在舞台上激情满怀,十分卖力,但是因为口齿无力,字音不清,观众总是听不懂他在讲什么,唱什么。这样就不能达到传情、感人的艺术效果。王骥德说:“凡敷演一字,各有字头、字腹、字尾之音……由腹转尾,方有归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腔圆”:“腔圆”包括三个方面:

 1.顺畅、悦耳。曲调、字音、字调相顺,不唱“倒字”。

  2.润腔、轻重、收放,装饰音、滑音等艺术处理,要合乎情理。

  3.使自己最完美的声音得到充分的发挥。不能把“腔圆”单纯地理解为音色圆润,所谓“圆”是妥善、完美的意思。    

四、好越剧舞台语言

  构成舞台语言--韵白的基础是字、词句、语句、语调。其中语调是“韵白”的基本依据,“言不足者才使咏,咏不足者唱出声”,“韵白”,实质就是音乐化了的语言,没有曲调的唱腔。

“语调”是讲话的各种情绪,即语气,它体现于:

  (1)语调的转逗和音量轻重、高低的配合和对比。

  (2)逻辑重音的安排和突出。

  (3)合理的词句组织段落及标点符号的使用。

  (4)语气字的搭配和运用。

  (5)语言的人物特征和性格化。

  同样一句话可以用高兴、悲痛的语气来念,同时还可以体现出不同人物、不同性格、不同场合的各种形态。重音的不同安排,回答也会不同。

  如:你去不去看戏!(回答:“我不去,他去。”)

    你去不去看戏?(回答:“不去,没空。”)

    你去不去看戏?(回答:“我看电影,不看戏。”)

 

  舞台韵白,如“叫头”、“定场诗”,“引子”、“坐台白”,就是根据不同的词意、句式,人物、行档、场合,经过抑、扬、顿、挫等艺术夸张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腔调。它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表现力,使人听得更清楚,更充分地表达人物感情和规定情景。

  越剧发展的历史比较短,特别是在它的“黄金时代” --40年代越剧尺调时期,一方面向京、昆、绍剧学习念白的韵律,同时又受话剧电影表演的影响,讲究生活真实感。慢慢地形成了我们现在籍用的一种舞台腔。它的特点是,文学上不象昆剧那么高雅,深奥,而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韵白的夸张程度不象京剧那么夸张而是比较灵活,接近生活,讲究真实,又不象话剧那样口语化。我们只要听一听袁雪芬老师在《祥林嫂》中“我真笨我真傻”一段,就能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

  韵白,因为是—种没有曲谱的“唱”,很难找出明确的定律,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1、顺:上下句对头,词句搭配得当,不成破句。讲究字和词句之间的“启、承、转、合”。如:

  “启”  人穷志短语言低 (上句稍短,音偏高)

       \/\/ \/

       启 承 转合位置

  “承”  马瘦毛长厩中羁 (下句稍长,稍低)

       \/\/ \/

       启 承 转合位置

  “转”  得食猫儿强似虎 (上句短、高)

       \/\/ \/    

       启 承 转合位置

  “合”  败翎鹦鹉不如鸡 (下句稍长,偏低)

       \/\/ \/

       启 承 转合位置

   再看这二句: 

待到八月十五夜,

       愿君再到这里来。

       \/\/ \/

        启  承   转合

  把“这”字作为“转”,“里来”作为“合”,在“这”字上作了不适当的强调,所以成了破句,导致词意不明了。

  2、“上韵”:韵律要对称,把腔调、字调、语调和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韵要发挥在字义的要点上。

  3、“夸张”:通过顿逗和抑、扬、顿、挫,加强节奏感,使重点更明确,更突出。

     唱念口诀:

  戏曲唱念最要紧,通过语音传声情。言不足者才使咏,咏不足者唱出声。

     念 白 :

  念白出字重千斤,清楚有力在口劲,字分头、颈、腹、尾、神,声、韵、调,莫相混。

  字头要重有“喷”劲,“五音”位置需分清。掌握字颈过渡音,“四呼”口型严格分。

  字“腹”饱满用共鸣,直到末尾不变形。开尾、鼻尾、鼻化尾,字尾分清巧收音。

  平、上、去、入分阴阳,趋势错了倒字音。抑、扬、顿、挫刚柔济,逻辑重音要找准,

  启、承、转、合段落清,感情为主韵作衬。

     唱 腔:

  唱腔出字为本音,有声无字怎听清? 字音分清头,腹、尾,字正腔圆分重轻。

  口,鼻、喉、脑、胸腔音,共鸣部位要找准。音准关键在听觉,走调赶板气太冲,

  气息控制小腹中,快吸少用最见功。字、声,腔,气“味”和情,贴切柔和感动人。

  自然松驰颈放松,声情并茂风味浓。喜、怒,哀,乐,悲、恐,惊,

  轻、重,缓、急有分寸。人物感情理解深,水平高低这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