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桂林

来自戏曲百科

贾桂林:1916年—1992年

幼名拦弟,艺名小电灯。大同市人。北路梆子女演员,工青衣。8岁拜“三庆老旦”杨三娃为师,学旦行。9岁登台演出,旋即随师至忻、代二州五县搭班唱戏,陆续搭崞县西镇四喜园、代县峨口同乐园、五台县茹村金风池班、定襄县南关韩喜昌班,先后与金兰红(赵玉亭)、两股风(郭守清)、十六红(焦生玉)、锁柱黑、林林丑、筱月仙、高凤铃等同台,获益颇多。17岁落户代县,自组福盛园班自挂头牌唱青衣行戏,与须生十三红(曹光明)、小十六红(冯金泉),花脸折半黑(王某),小生福昌生、陈云山,小旦筱电花,老旦、彩旦草上飞合作。20岁因抗日战争并始而息影舞台。1954年复出,任忻县专区人民剧团二分团主要演员兼副团长,后历任团长、北路梆子剧院名誉院长、忻州地区戏曲学校校长等职。

贾桂林极擅唱功,嗓音脆亮,音质纯正,音域宽广,吐字清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北路梆子最有代表性的演员。她的唱腔最早师承杨三娃,属“大北路”,旋律较平缓,到二州五县后,逐渐演变为“小北路”,拖腔“咳咳”密集,旋律跳动频繁,俏丽华彩。20世纪50年代复出至80年代,她的唱腔有极明显的发展。一是广收博采,集前辈名家之大成,他演的《劈殿》武则天。大量吸收焦生玉f~d 2音区唱腔,赋予这位女皇以阳刚之气;她演《哭殿》银屏公主,吸收郭守清的抽泣“二性垛板”等等。二是善于吸收融化外来音调丰富自己,如吸收忻州妇女哭丧调大颤音入[箭板],吸收蒲州梆子[二性]帽子的旋律创造北路梆子[夹板]帽子,吸收民歌创造[二性]新音调,吸收花腔女高音唱法唱(导板]等等。三是鲜明的“咳咳腔”,即所有拖腔均以衬字“咳咳”唱出,既扬弃了传统的“哪衣呀哈”,又突出了个人风格,以致使社会上认为那便是北路梆子的典型唱法。四是把唱腔作为塑造人物,体现剧情的重要手段,把以情取胜与以艺取胜紧密结合起来感染观众。其代表剧目有《王宝钏》(饰王宝钏)、《金水桥》(饰银屏公主)、《血手印》(饰王桂英)、《李三娘》(饰李三娘)、《一捧雪》(饰雪艳)、《劈殿》(饰武则天)、《探妻》(饰孟金榜)等。在1957年山西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中扮演《血手印》中王桂英获演员奖。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二、三、四届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山西分会理事、副主等职。   

以下内容自动生成,如有错误欢迎反馈

1982年2月,在忻州举办“著名北路梆子表演艺术家贾桂林董福安秉琪舞台生活55、60、50周年纪念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