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豫剧团(后)
前身是1956年建团的河南省民政厅童声豫剧团。1960年8月中旬,根据河南、青海两省民政厅协商议定,剧团(二队)由团长荆典五带队,集体支边来青,并更名为青海少年豫剧团。1960年底奉调青海海北州,与原海北州豫剧团合并,更名为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豫剧团。1962年根据国家有关政策上调青海省,为青海省豫剧团;1964年10月复又交归西宁市,为西宁市豫剧团至今。三十余年来,该团克服了远离故乡、人才缺乏等实际困难,虽经多次搬迁和变动,队伍仍不断充实,并得以在青藏高原开花结果。1970年至1971年又先后从新疆、甘肃张掖等地豫剧团调入一大批业务骨干,充实了剧团;1972年在西宁地区招收学员30名,立足自身培养;1980年至1989年,为了加强演员队伍知识化、年轻化和专业化程度,又先后从西宁戏校、郑州戏校、青海艺术学校、青海师范大学艺术系的毕业生中选调一大批文艺新秀;同时,剧团还选派部分演职人员分别到北京、上海、郑州、西安等艺术院校进修,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剧团的艺术水平。前后排演过的古装戏计有:《女驸马》、《生死牌》、《下陈州》、《反徐州》、《打金枝》、《对花枪》、《杨八姐盗刀》、《红珠女》、《西厢记》、《哑女告状》、《花木兰》等200余部,现代戏《游乡》、《红灯记》、《沙家浜》、《红嫂》、《山鹰》、《苗岭风雷》、《三上桃峰》等近百个。另,自创剧目《英雄少年刘文学》、《老快腿》、《红娘子》、《登闻鼓》、《金城公主》、《玉佛姑》、《农家小传》、《红烛泪》、《魔窟中的女俘》、《生死关头》等近30个。三十余年来,演出行程达20余万公里,曾先后赴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宁夏、新疆、甘肃及青海等省、区演出5000余场,收入200余万元,观众达2000余万人次,并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的各种比赛,有近百人次获奖,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创作人员和演职人员。现全团有演职人员90名。其中,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1名,青海省剧协会员52名,西宁市剧协会员54名(含重复),青海省音协会员5名,西宁市音协会员18名。团部下设行政办公室、业务办公室、总务办公室、演员队、乐队、舞美队、艺委会、轻音乐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