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越剧剧目)

来自戏曲百科

越剧《花木兰》古装戏,根据古诗《木兰辞》,并参照梅兰芳的《木兰从军》改编。

由施银花、屠杏花领衔的第一舞台,于1938年9月3日夜场首演于通商剧场,剧名为《花木兰代父从军》。是年9月12日至14日的夜场,由姚水娟、竺素娥领衔的越吟舞台上演于天香戏院,剧名亦称《花木兰代父从军》。由樊篱编剧,张子范导演。全剧分10场,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起,到她与在沙场上浴血奋战的同伴团圆结束。该剧是女子改良文戏时期的第一个新剧目,也是越剧聘用专职编剧编演的第一个剧目。由于寓有爱国抗日之意,《戏报》、《梨园世界》两种报纸为该剧演出编了特刊,华兴电台在首演第二天就播讲了花木兰的故事。英文《大陆报》则于演出前一天的9月11日,在“本地表演”栏目发表剧照和评论,把花木兰比作欧洲十字军时代的圣女贞德。姚水娟的表演先以旦角演出木兰腼腆娴静的裙钗面目,改换男装

剧情简介

南北朝时延安人花弧,多病无子。时外族入侵,朝廷征兵,其女木兰乔妆男子代父从军,在军中屡建功勋,征战12年,胜利归来,以女儿身与在沙场上浴血奋战的同伴团聚。

演出版本

此剧根据古诗《木兰辞》并参照梅兰芳的《木兰从军》改编,原名《花木兰代父从军》。由樊篱编剧,张子范导演。于民国27年9月12日由姚水娟、竺素娥领衔的越吟舞台上演于天香戏院。该剧是女子改良文戏时期的第一个新剧目,也是越剧聘用专职编剧编演的第一个剧目。由于寓有爱国抗日之意,演出后反响强烈,连演27天。《戏报》、《梨园世界》两报为该剧演出编了特刊,华兴电台在首演第二天就播讲了花木兰故事;英文《大陆报》9月11日在“本地表演”栏发表剧照和评论,把花木兰比做欧洲十字军时代的圣女贞德。上海外文报纸介绍地方戏曲尚属首次。姚水娟的表演亦有特点,她先以旦角演出木兰腼腆的裙钗面目,改换男装后又充分体现了木兰英武爽朗的气度,中间还穿插武功。该剧在后来复演时,改剧名为《花木兰》。后又以生角演出木兰英武飒爽的气度,中间还穿插有武功。该剧在后来复演时,改名为《花木兰》。1944年1月,袁雪芬在大来剧场主演《木兰从军》,由徐进编剧,洪钧导演。

戏曲演出

未收录本剧目演出信息,如果您有资料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