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玉松

来自戏曲百科

辰河戏小生演员,鼓师,辰溪县田湾人。他生于离田湾三里的庄早溪萧姓人家,襁褓中即由辰河戏鼓师石楠庭收为养子。幼时随养父在戏班受艺术熏陶。九岁时即在武场上打二钹。十岁扮演《迎母》中礼成,受名生向代健赏识,收其为徒。民国五年(1916),他因倒呛无嗓改习场面。三年后,即成为独当一面的年轻鼓师。至民国十八年(1929)他嗓音恢复,应聘在双少班任当场小生。此后,该班历届所唱《目连》戏的傅罗卜,都由他扮演。直至年近半百时,仍演此角。辰浦一带的观众,因他年高尚演傅罗卜,亲切地称他为“上了网筋的老罗卜”。

由于长期实践的艺术积累,石玉松艺术成就比较全面。他熟谙辰河高、昆腔大戏剧本和音乐,特别是司鼓功底深厚。他打鼓时,能烘托剧情,扶助演员,为演出增色,深得演员喜爱,观众称赞。1952年,石玉松参加了沅陵县剧团。1955年,他参加湖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担任《李慧娘》一剧的司鼓,获大会奖状。1956年,他作为该剧剧组的成员,随湖南省戏曲艺术代表团赴京汇报演出。1958年,他成为中国戏剧家协会湖南分会会员,同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63年,年逾花甲的石玉松,赴溆浦参加黔阳专区辰河戏艺术遗产挖掘工作,对挖掘传统剧本和音乐,作出了重大贡献。他还带头将珍藏的家传手抄剧本十八本(包括近百个剧目)献给国家,受到文化领导部门的表扬。

1979年12月,“文化大革命”中撤散的沅陵县辰河戏剧团恢复。此后,石玉松在垂暮之年,以多病之躯,为振兴辰河戏发奋工作,他发掘了数百支高、低、昆腔曲牌。他回忆记录了濒于失传的高腔连台本大戏剧目《前目连》和《梁传》,已编入《湖南戏曲传统剧本》丛书刊印。1981年湖南省辰河戏教学演出期间,他以八十高龄,为录相剧目《三闯·挡夏》、目连戏《刘氏回煞》司鼓,激越铿锵,雄风犹在。他还主持发掘了在辰河舞台绝迹半个世纪的昆腔单折戏《判奸》,使中、青年演员大开眼界。作为一代名师,石玉松不墨守成规,积极投身辰河戏音乐改革,撰写了《辰河高腔音乐改革的几点设想》一文,发表于《辰河戏教学演出纪念册》。晚年,他任教于湖南省艺术学校辰河戏科。1983年除夕,为了表彰他对辰河戏艺术事业的卓越贡献,怀化行政公署文化体育处,在怀化市湖南省艺术学校辰河戏科,举行了石玉松艺术生活七十五周年纪念会。他为辰河戏艺术劳碌一生,鞠躬尽瘁。临终前二十日,还带病逐字逐句口述了高腔剧目全部《花目连》剧本,为辰河戏研究留下了珍贵的资料。1984年11月6日,石玉松在田湾家中去世。他曾传徒陈依白(旦)、鼓师罗贤圭,向云等人。来源:《湖南地方剧种志丛书(二)·辰河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