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鸿寿

来自戏曲百科

王鸿寿,京剧老生名家,是京剧红生行当的创始人,生于1850年,卒于1925年,艺名三麻子,祖籍江苏如东。幼在自家昆、徽班习昆曲武丑和徽戏靠把老生。青年时在太平军徽班度过,后投师朱湘其。同治十年前后,在上海庆乐、天仙、天乐、丹桂等茶园搭班。

王鸿寿还根据演义小说、历史故事、传说等提供的内容,变演新戏,大量的丰富了关羽戏的剧目,及自《斩熊虎》关羽出世起,直至关羽成神止,包括《三结义》、《斩华雄》、《虎牢关》、《斩车胄》、《屯土山》、《斩颜良》、《灞桥挑袍》、《过五关》、《古城会》、《汉津口》、《临江会》、《华容道》、《战长沙》、《单刀会》、《水淹七军》一至四本《走麦城》等共36出。他对关羽戏的丰富创造成为后来关羽戏的楷模。

王鸿寿的戏路极为宽博,关羽戏之外,靠把戏、短打戏、尤其衰派和做工老生戏也都有很深的造诣,如《徐策跑城》、《扫松下书》、《斩经堂》、《醉轩捞月》等均甚精彩。他还善于运用髯口、纱帽翅、翎子和耍眼等特技以增加戏的气氛。

他亲传的弟子有周信芳、李洪春、林树森、赵如泉、刘奎官等人。夏月润、李吉来、唐韵笙等人扮演关羽,无不宗法王鸿寿。


王鸿寿(1850一1925)  如东人,一说安徽怀宁(今安庆)人。近代徽、京剧表演艺术家。俗名三麻子。父为清水道粮运官员,任所南通州,家有昆、徽两副戏班。王鸿寿自幼学得昆、徽武生和靠把老生戏。约咸丰十年(1860),父因遭诬陷而获灭门之罪。王鸿寿独身逃出,寄身伶界。14岁拜徽班名伶朱湘其(一作象棋)为师,不久即以武生戏(兼工老生)享名于里下河、南京、镇江一带。至迟于光绪元年(1875),王鸿寿进入上海(据是年九月二十九日《申报》广告),于小东门外升平轩戏园以武生戏《武挡(当)山》、《白水滩》,老生戏《九更天》出演。据宣统二年(1910)《图画日报》325号载:王鸿寿“幼年隶一洞天、久乐,中年隶天仙,暮年自开玉仙,以亏拆甚钜,乃赴汉口搭班。其所工之剧,幼年为《白水滩》、《翠屏山》、《恶虎村》、《八蜡庙》等。中年为《游龙戏凤》、《乌龙院》、《观画跑城》等。而暮年则专工关羽戏,如《过五关》、《古城会》、《斩华雄》、《屯土山》、《封金挂印》、《赠袍赐马》、《战长沙》、《白马坡》、《江东宴》、《水淹七军》等。”又据同年《图画日报》252号载,王鸿寿受徽班名伶景元福之影响,《观画跑城》、《扫青松》、《告御状》、《挥监三拉》、《度白鉴(俭)》、《奇双会》、《雪拥蓝关》等剧,“庶几得其神髓”。王鸿寿腹笥渊博,能戏极多,“尤奇者文武老生之外,有时亦串花脸,亦串小丑,亦唱开口跳。……几乎无戏不工,更为难得”(《图画日报》325号)。他还擅长编排新戏,在天仙茶园时曾编排连台本戏《铁公鸡》、《双珠球》、《文武香球》等剧,无不脍炙人口。在玉仙茶园时编演《三门街》,四十余本,每演必满座。由汉口回上海后搭新剧场演出,又编排《汉皋宦海》。王鸿寿暮年所擅演的关羽戏,亦非出出皆有旧本,半为王精心结撰之作。他还改革了关羽的服装、脸谱,吸收种种关羽的图像和塑像,创造了关羽庄严、威武的造型和亮相。在表演方面,兼收并蓄花雅诸腔的吐字发声技巧,为京剧的关羽创造了独特的唱念形式;又融靠把老生、武生、架子花脸、做工老生于一炉,创造了关羽的独特身段(名曰“四不像”);特别设计了关羽的“趟马”、“春秋刀法”,并加入马僮一角,前有八名“月华旗”手,后有“关”字大旗,使关羽的出场或出征场面,动静相宜,气势磅礴,构成了关羽戏表演艺术的完整体系,为很多南北方京剧红生演员所宗法。王鸿寿经多年积累和创造,其所演关羽,“英气勃勃自眉宇间出,令人在数千载下尤得想见武缪当日之威风,不觉为之肃然起敬”(《海上梨园新历史》卷一)。班中人奉以“活关公”、“戏祖师”之誉。王鸿寿在沪期间,仍常来南京、镇江、扬州及里下河一带演出。辛亥革命后不久,曾前往南通演出并祭祖。民国十三年(1924)年,他应邀前往北京演出。是年秋回沪,不久身染疾病,黄金大戏院老板执意请他为久别的上海观众演出《走麦城》,王鸿寿应允带病登台,由盖叫天配演关平。因为观众热情所鼓舞,演出比往常更火炽、传神。散戏后回家便卧床不起。翌年,农历正月初一,逝于上海法租界红莲里寓所,享年75岁。王鸿寿的及门弟子有李洪春、林树森、周信芳、刘奎官、张桂轩、高庆奎、沈华轩、杨洪春等。他曾将里下河徽班的大量剧目带到上海,为后来海派京剧的形成作出了贡献。其关羽戏的影响还及于秦腔、晋剧、湘剧、汉剧、豫剧、粤剧等。


王鸿寿 (1850~1925)

鸿寿亦作洪寿,因面有微麻,排行第三,故取艺名三麻子。江苏南通人,一说安徽安庆人。幼年曾在太平军徽班小科班学艺,演武生。清同治初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流动演出于南京、扬州、镇江一带,曾拜徽班武生朱相其为师。清同治末年到上海,先在久乐茶园徽班小科班学艺和演出,与小金生,周来全、小桂寿同班,以演《白水滩》、《花蝴蝶》、《恶虎村》等武生戏为主。清光绪元年(1875年)转入新建的天仙茶园,当时天仙为京、徽合班,徽班名伶景元福、刘双林、四麻子等均荟集于此。王得到这些名家传授,又在演出余暇广泛观摩各京班戏园演出,后据自身条件,改演文武老生,并在表演风格上逐渐京剧化。这一时期常演剧目有《游龙戏凤》、《乌龙院》、《节义廉明》等,他演的《观画跑城》、《扫青松》、《斩经堂》、《雪拥兰关》,虽仍唱徽调,但在唱法上较老徽调已有发展和变化,表演亦别创一格。中年后以演红生戏著称,其红生戏继承徽班前辈景元福、四麻子的表演,又吸取上海京班最早的红生景四宝的绝技,特别注重做工和身段造型,唱则多系【吹腔】和【高拨子】,且用生腔净韵。光绪十四年他应邀到南昌为江西巡抚德馨祝寿演出,得关羽画像十八幅,朝夕揣摩,设计出多种舞台造型。他生平最崇奉关羽,每演必焚香礼拜,然后化妆,登台则庄严威武,令人肃然起敬,故有“活关公”之称。除老生、红生外,亦演花脸、小丑、老旦等,如在《割发代首》中能扮演张绣、曹操、典韦、胡车四个角色,另如滩黄小戏《来唱》之来富、《打斋饭》之和尚等,演来也无不精巧,有时还能唱梆子戏,因而晚年在戏班中被称为“戏祖师”。

王还擅长编剧,他所演的30几出红生戏除《古城会》、《水淹七军》、《过五关》是从徽班移植及《华容道》、《白马坡》、《战长沙》为京班原有外,大多是他以《三国演义》小说为蓝本重新编撰。他在天仙茶园时,还根据坊间旧小说编排了《野叟曝言》、《双珠球》、《文武香球》等新戏。12本《铁公鸡》最初亦出自他和打鼓佬赵嵩绶手笔。其编剧能因人而施,在天福茶园时,班中仅一花旦演员叫座,乃排全本《万里寻夫》,一时营业颇盛。开玉仙茶园时,同孙菊仙、朱素云先后组班,仅赵如泉等出色人材,遂排《三门街》,由赵饰主角李广,王饰配角严秀,此剧连排至40余本,为当时最长之连台本戏。后因玉仙亏损北上天津,亦被尊为编排新戏之首领。他还能根据社会新闻编演“时事新戏”。光绪十三年五月丹桂茶园所排《火烧第一楼》即是他据阆苑第一楼茶馆被焚事增编而成。为此曾涉讼公堂而遭禁演。辛亥革命前后,还编排了《汉皋宦海》、《广州血》、《民军起义得武昌》等新戏。在时事新戏中他擅长扮演清朝官吏,如《铁公鸡》之向荣、《清廉访案》之县官等。

王曾数度经营戏院,除开办玉仙茶园,还先后担任春桂茶园、南洋第一舞台和歌舞台的总管或经理之职。民国10年(1921年)在天津复开大新舞台。

王是海派京剧奠基人之一,对京剧红生行当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贡献,小孟七、夏月润、赵如泉等皆多仿效。而林树森、李吉来、李洪春则最得其亲传。其他如周信芳、唐韵笙等所演关羽无不受其影响。民国13年秋,王在共舞台演《斩经堂》后得病,翌年初卒于法租界仁莲里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