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梅

来自戏曲百科

王福梅(1922年~1993年)[1]女,曾名冯福梅,长沙人。湘剧演员,工旦行。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省戏剧家协会理事。

10岁进福禄坤班学戏,习花旦,后参师著名男旦汤彩凤、王玉兰,在表演艺术上受王玉兰影响较大,20世纪40年代即以《醉归杀海》《蝴蝶媒》《猴变》等剧名噪长、潭一带。

新中国成立后,参与筹建艺联湘剧团。1952年,参加第一届中南区和全国戏曲观摩会演,在获奖节目《打猎回书》中扮演李三娘。随后在中南六省巡回演出,此后又相继参加福建前线、云南移民区等项重大慰问活动。1956年,她领导的艺联湘剧团改为长沙湘剧三团,1958年被评为省文教系统先进集体。

自1950年起,她连续主演新编整理的《巴蔓子》《陈妙常》《玉印银环》《追鱼记》《白兔记》《百花公主》等戏,在表演与唱腔上均有新的创造。

王福梅比较重视唱腔的研究,她针对自己的嗓音尖、音域窄的弱点,创造出一种婉转、抒情花腔唱法。她还善于吸收兄弟剧种的长处,如从汉剧名演员李福祥那里,学习汉剧高腔《思凡》,成为她常演的独角戏。

个人经历

10岁进福禄坤班学戏,班师黄元和,习花旦,后参师著名男旦汤彩凤、王玉兰,在表演艺术上受王玉兰影响较大,20世纪40年代即以《醉归杀海》《蝴蝶媒》《猴变》等剧名噪长、潭一带。遂恢复原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长沙参与筹建艺联湘剧团,不久被民众选为团长,这个团名角荟萃,福梅的行政能力并不强,但她善于团结人,又是台柱子,在观众中影响力较大,所以能连选连任。

自1950年起,她连续主演新编、整理的《巴蔓子》《陈妙常》《玉印银环》《追鱼记》《白兔记》《百花公主》等戏,在表演与唱腔上均有新的创造。其中《追鱼记》,她扮演的鲤鱼精,上半部为高腔,下半部为低牌子,在天兵天将追杀途中,低牌子“九腔”的演唱,难度较大,还要开打,王福梅从容演来,唱做均很舒展。把宁愿打入凡间,忠于爱情的鲤鱼精塑造得十分成功,此剧在长沙连演三月,座无虚席。全国有数十个剧团移植上演,堪称她的代表力作。

1952年,参加第一届中南区全国戏曲观摩会演,在获奖节目《打猎回书》中扮演李三娘。随后又参加崔嵬为团长的戏曲艺术团,在中南六省巡回演出。

1953年她参加了赴朝慰问工作,此后又相继参加福建前线、云南移民区等项重大慰问活动。

1956年,她领导的艺联湘剧团改为民营公助性质的长沙湘剧三团,添置了全新行头,购买和新建了两栋宿舍,不断改善艺人的生活,于1958年被评为省文教系统先进集体,由她代表出席受奖。

“文革”中受到批斗、下放等不公正待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得到平反昭雪,回到长沙市湘剧团退休。

1978年被聘到省艺术学校湘剧科任教,其弟子张利君等已成为长沙市湘剧团的主要演员。原三团的青年优演员刘艳秀、张富保、金国纯,长期受到她的艺术熏陶和教诲。

1981年参加湘剧教学、录像演出,这时已年过花甲,但在录制《打猎回书》中李三娘时,她的唱腔哀怨低沉,如泣如诉,感人之深,不减当年。

1993年病逝。

艺术风格

王福梅比较重视唱腔的研究,她根据自己嗓音尖、音域窄的弱点,创造出一种婉转、抒情花腔唱法。如百花公主《刺目》一场的唱腔,在高腔曲牌《楚江吟》中,糅进梆子腔音调,更加深了人物的悲愤气氛和感人力量。演出高腔折子戏《猴变》,和老一辈乐师邓海林共同研究,尝试加进丝弦伴腔。她还善于吸收兄弟剧种的长处,如从汉剧名演员李福祥那里,学习汉剧高腔《思凡》,成为她常演的独角戏。花鼓戏《刘海砍樵》在会演过程中,团长崔嵬提出:胡秀英出场后要加个“临渊照影”的表演。当时扮演胡秀英的演员萧重圭,尚只一年艺龄,不知如何表演,是由王福梅教的,她教的同时自己也学会了这出戏。

戏曲演出

  • 以上部分内容自动生成,如有错误欢迎反馈

参考资料

  1. 逝世年份存疑,有资料描述为1981年,《湘剧名伶录》描述为“ 1993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