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春(丝弦演员)

来自戏曲百科

王永春(1925~1995),男,丝弦演员。乳名三喜,原名三柱。河北获鹿县(现鹿泉市)西龙贵村人。

王永春自幼跟随父亲王振全(获鹿红)在三顺台班学习丝弦戏,工文武小生,很快就学会了《过山》的杨宗保、《卖风簪》的高文吉、《下寒江》的薛丁山。初演折子戏,17岁开始演大戏,是文武不挡的小生演员。1938年,拜正定红刘魁显为师,学习须生、老生,演技大增。不久,便成为丝弦戏遐迩闻名的演员。1954年,在河北省戏曲汇演中,他扮演《金铃记》寇准,获得二等奖;同年,在石家庄戏曲汇演,他主演的《渭水河》获得演员一等奖。1957年,王永春率团赴京演出,曾为周恩来总理及其他中央领导人演出《空印盒》等剧,受到称赞。1958年,由他领衔的丝弦剧团赴朝鲜慰问演出,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热烈欢迎。1960年,由他主演的《空印盒》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1961年,率团赴河南、山东、江苏三省十市巡演,历时四个月,颇有影响。1978年,进京演出《潘杨讼》《空印盒》,受到欢迎。

王永春天资聪慧,博学多才,练功刻苦,勤奋好学。他善于多方面吸取营养,常在侧幕后观看别人的表演,以吸取他人之长,为己所用。每逢外地剧团名角来石演出,他必前去观摩学习;闲暇时,常与老艺人交谈,探讨艺术真谛。他的表演有三绝:笑功、跪功、髯口功。通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身段潇洒,动作优美,唱腔朴实,表演细腻。他善于从人物出发,巧妙地运用绝技(如耍展、踢靴、耍碗等),以展示人物内心活动。

在《金铃记》中,王永春扮演寇准(老生),有一场戏——深夜跟踪柴郡主探访杨六郎。他在表演中,轻手轻脚,不敢出声,又要紧随引路人。在快速奔跑中,突然,他好象被什么东西绊了一跤,一只靴子抛向空中,他来了个吊毛,急速起身,正好接住空中落下的靴子。黑暗中,他顾不得再去穿,只好背起一只靴子,一瘸一拐地跑圆场,追赶柴郡主。这一连传动作,表现得既紧张流畅,又入情入理,使人拍手称快。

在《空印盒》中,有一段“耍展”的特技,表现何文秀(小生)失落金印后,为寻对策而冥思苦想。王永春“耍展”(即耍帽翅)可以单翅上下,也可以双翅一上一下,或同时上下摆动,甚至旋转搅动等,让人目不暇接。

《白罗衫》是王永春又一出拿手好戏,在剧中扮演姚达(老生)。在“夜审” 一场,当姚达发现十八年前被老太爷害死的苏云之妻状纸时,忽听老爷呼喊“打茶来!”此时,王永春用托盘端来一碗茶,慌张中,将茶碗打翻,他利用腕力将茶碗颠起,使碗口向外倒落在托盘内。用双手控制,先顺时针方向使茶碗沿内沿滚动若干圈后,再逆时针方向旋转。他的双手好似不动,但茶碗却旋转不停。这一耍碗绝技,表达了姚达既想实言作证,又怕泄露凶手老太爷而遭到报复的矛盾心理。

王永春经常上演的剧目较多,除上面提到的剧目外,还有《东周列国》、《东汉演义》、《白袍征东》、《西游记》、《罗成降唐》、《樊城关》、《蝴蝶杯》、《云罗山》、《正气歌》、《调寇》、《渭水河》、《八郎刺银宗》、《赶女婿》、《封神榜》、《黄飞虎反五关》等等。

1986年退休后,他仍对青年演员进行指导,并参于兄弟剧团的排练工作。他曾任石家庄丝弦剧团团长,市少年丝弦剧团团长,河北省文联委员等职。并于1960年出席第三次文代会。

戏曲演出

  • 以上部分内容自动生成,如有错误欢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