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运

来自戏曲百科


王华运,原姓范,名罗生,宁乡县人,生于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生父范凤梧早逝,华运随母下堂到王家,继父王汉卿视为己子,取名王嗣羲。8岁入学,15岁辍学,在继父经营的庆丰祥百货店当学徒,翌年冬,由于自己的爱好,进华兴科班学湘戏,科名王华运。经3年基本功训练,进而分行学习小生。湘剧小生包括小生、武生、娃娃生,要表现生活中“穷、文、富、武”各方面的人物,因此要学习的表演程式很多,除唱念之外,诸如腰腿功、台步功、眼功、翎子功、它帽功、纱帽功等等,一句话,长靠短打,都必须学会,掌握各种功夫,才能成为戏班的当家小生。华运立志成为名角,在这3年中闻鸡起舞,勤学苦练,并师从当时四大小生之一的粟春临,学习他的拿手好戏,到1926年出师时,他成为华兴二科数十名学徒中的佼佼者。 出科后即受聘于福春班,在“大河边”① 【注:大河边:指长沙以北的湘江沿岸各乡镇码头,如霞凝、丁字湾、铜官、靖港、乔口、包公庙、樟树港、白马寺等处。这些地方的老百姓对湘戏很熟,看戏很挑剔,演出的戏如有一处不到,轻则喝倒彩,重则向台上丢草鞋。大凡初出茅庐的青年演员,一般都要到“大河边”来接受观众的考验,然后再回长沙唱戏。】和洞庭湖一带乡镇演出。华运经过一年的打磨之后,脱颖而出,崭露头角,于是在1926年底被九如班所聘,从此,即以长沙为基地,先后在湘春园、新舞台、远东等戏院出演,有时到外地“折场子”② 【注:折场子:湘戏班行话,名演员受聘到某地作短期演出,由聘方出较高的包银,谓之“折场子”。】、跑码头。 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后,参加田汉同志组建的湘剧抗敌宣传队,在洞庭湖区各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40年后,由于田汉同志离开长沙,七个湘剧抗敌宣传队相继被迫解散,华运在长沙、益阳等地戏班,继续他的演戏生涯。 1949年8月湖南和平解放,华运携妻刘淑嫒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二兵团政治部洞庭湘剧工作团,任团务委员会委员兼男演员队队长。1953年初改为湖南省湘剧团。1959年,调湖南省戏剧学校,任湘剧科主任,为培养湘剧艺术接班人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粉碎“四人帮”时,他已年过古稀,党组织为其平反,离岗休养。但因情系湘剧,加以心情舒畅,身体又好,经常为在校的或已经毕业的学生教戏,继续发挥余热,直至90岁。他的学生除李开国、邓伯峰、袁少奇之外,历届湘剧科出来的小生,大都受过他的培育。 华运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联络同行及湘剧名票黄增甫等爱国人士,共同创立“戏剧界抗敌后援会”,组织义演,支持反抗侵略。还为他所在的新舞台全班艺人,缝制“共赴国难”的袖标,以示艺人保卫国家的决心。他还积极参与揭露日寇侵华罪行的《倭奴毒》剧本创作,并具体策划,奔走宣传,使这出戏先后在长沙6家剧院轮流演出,一时轰动全城,成为湘剧艺人抗日救亡的先声。 1938年冬,国共合作的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工作队,由田汉率领从武汉来到长沙,组织成立了三个湘剧抗日宣传队。时华运在益阳湘戏班演出,闻讯之后,为之鼓舞,他与著名老旦田华明,积极奔走于长沙、益阳之间,争取自己所在的湘戏班,能进入抗日宣传队的行列。经军委政治部第三厅批准,就地改为湘剧抗敌宣传第五队,华运、华明被任命为领队。在他俩的领导下,贯彻“戏剧下乡”、“戏剧入伍”的口号,排演《江汉渔歌》、《梁红玉》、《骂汉奸》等抗战戏剧,激励军民反抗侵略的热情。两年后,这些“有色彩的抗宣队”相继被迫解散。1949年8月,华运参加洞庭湘剧工作团之时,已是湘剧小生“第一块牌”,是拿包银的名角。而参军后只是普通战士的待遇,生活供给之外,每月仅5毛钱的津贴。华运放弃高薪,并将自己的全部演戏行头,无偿地捐献给剧团。此后在洞庭湘剧团到湖南省湘剧团的十年中,无论在工作上、艺术上,始终发挥骨干的作用。 华运性格正直,急公好义,早在青年时期,一些市井小报,对女艺人时有侮辱之词,甚至造谣生事。他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为被侮辱的女艺人抱打不平。有一次还带领一班青年演员捣毁了一家报馆,以至遭到国民党警察局的追捕。当时国民党有戏剧审查机构,对戏班的上演剧目,时有刁难,甚至禁演,他曾单身闯入省党部,与“戏剧审查委员会”论理,反对他们随意禁戏。随着年岁增长,岁月打磨,华运的性格,由青年时期的刚烈,逐渐向平和转化,表现在热衷于事业,淡薄于名利。他在省湘剧院工作期间,长期担任舞台监督,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工作,他关心的是如何把每一场戏演好,让观众满意。不争待遇,不争戏唱。当然,这种平和心境,并不意味着他与世无争了,在原则问题上,他还是要争一个实事求是,是非分明。他在“文革”中,尽管遭受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但无论对己对人,他总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如旧社会的湘剧艺人,到处跑码头唱戏求生存,为了不受地方恶霸、地痞的欺凌,加入“川子会”,完全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也不例外。这便成为“历史大问题”,不管你怎样“逼供讯”,华运先生始终坚持实话实说。 华运从1926年登上长沙舞台后,继续跟粟春临老师学戏,同时博采各家之长,在演出实践中,经过深入理解人物性格,苦心钻研表现技巧,融入自己的创造,他的表演艺术渐趋成熟,拥有自己一批代表作,如“蟒靠”戏《三讨战荡》、《辕门射戟》;“它帽”、“袴衣”戏《兄弟酒楼》、《摸鱼闹江》、《林冲夜奔》、《比武夺魁》;“纱帽”戏《梅仲闯堂》等等。受到行家称赞和老百姓欢迎,声名鹊起。整本戏《三讨荆州》是其代表作之一。他运用湘剧小生中“文戏”、“武戏”、“死戏”的表演程式刻画周瑜的形象,如“坐帐”一场,属于文戏,周瑜穿水红蟒,戴紫金冠,一手执白扇,一手拿兵书,倒板出场亮相,这位雄姿英发的少年统帅的形象,就展现在观众面前了。当鲁肃过江回来,他得知刘备、孔明中了他“名取西川,实夺荆州,假途灭虢”之计,他一手将书抛诸脑后,一手耍动翎子,大笑三声,准确地揭示了人物主观自信,踌躇满志的心态。接下来的“战荡”则是武戏,既有长靠,又有短打。唱、做、念、舞俱全,特别是周瑜屡战屡败之后,由于心胸狭窄,气得吐血。这段表演是腰撑长枪,用倒身动作,使头部倒着面向观众吐血,要使口中的血两边分流,沿鼻而上。这段表演难度很大又很吃力,华运演来十分到位、精彩,亦可说是“绝技”。最后的“柴桑关”,他将周瑜临死前,那种“既生瑜,何生亮”的怨天尤人、沮丧之极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兄弟酒楼》是华运它帽戏代表作。他紧紧扣住石秀的绰号“拼命三郎”,深入体验,他认为这一绰号,正是人物性格的集中概括。他以粗犷敏捷的台步上楼,猛地落坐,在酒保欲走时大喝一声:“转来!我兄弟在此有几句家常话讲,有事叫你,无事不用前来。滚!”这段台词说得斩钉截铁,声震屋瓴,目射寒光,神情剽悍,活脱脱的一个拼命三郎!在向杨雄说破潘巧云奸情的过程中,两人运用严格规范化的对称表演,传神的唱腔,将它帽、打带、髯口、手势、身段融为一体,不但揭示出人物此时的愤慨、不平的内心情感,且具有极高的形式美,令人叹为观止。1981年湘剧举行教学演出,华运作《谈湘剧小生戏》的讲话,最后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归纳出三条经验:一是“若要功夫深,天天莫放松”。要求在深入理解人物、人物性格及其发展下工夫;在唱、做、念、打等表现技术上下工夫,因为这是演戏的基础。二是“若要戏传神,目的要弄清”。他强调无论唱腔、念白、动作、表情,演员都要弄清楚为什么这样做,要明白达到什么目的,告诉观众一些什么情由。不能无的放矢,为唱念而唱念,为表演而表演。三是“若要搞革新,不能离传统”① 【注:见《湘剧教学演出纪念册》,湖南省戏剧研究所编,1981年内部印行。】。这是华运数年舞台实践的经验之谈。 华运经历了清末、民国、新社会三个时代,2007年去世,享年102岁,是20世纪的见证人,又是跨世纪的老寿星。在他百岁寿诞之际,湖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团为他祝寿献词:  您是湘剧舞台的精英,  您是抗日战争的战士,  您是艺术讲坛的名师,  您是湘剧百年的见证,  您是太平盛世的人瑞。 ②【注:见《戏剧春秋》2006年“戏剧专辑”扉页。】来源:《湘剧名伶录》


"

王华运,原姓范,名罗生,宁乡县人,生于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生父范凤梧早逝,华运随母下堂到王家,继父王汉卿视为己子,取名王嗣羲。8岁入学,15岁辍学,在继父经营的庆丰祥百货店当学徒,翌年冬,由于自己的爱好,进华兴科班学湘戏,科名王华运。经3年基本功训练,进而分行学习小生。湘剧小生包括小生、武生、娃娃生,要表现生活中“穷、文、富、武”各方面的人物,因此要学习的表演程式很多,除唱念之外,诸如腰腿功、台步功、眼功、翎子功、它帽功、纱帽功等等,一句话,长靠短打,都必须学会,掌握各种功夫,才能成为戏班的当家小生。华运立志成为名角,在这3年中闻鸡起舞,勤学苦练,并师从当时四大小生之一的粟春临,学习他的拿手好戏,到1926年出师时,他成为华兴二科数十名学徒中的佼佼者。 出科后即受聘于福春班,在“大河边”① 【注:大河边:指长沙以北的湘江沿岸各乡镇码头,如霞凝、丁字湾、铜官、靖港、乔口、包公庙、樟树港、白马寺等处。这些地方的老百姓对湘戏很熟,看戏很挑剔,演出的戏如有一处不到,轻则喝倒彩,重则向台上丢草鞋。大凡初出茅庐的青年演员,一般都要到“大河边”来接受观众的考验,然后再回长沙唱戏。】和洞庭湖一带乡镇演出。华运经过一年的打磨之后,脱颖而出,崭露头角,于是在1926年底被九如班所聘,从此,即以长沙为基地,先后在湘春园、新舞台、远东等戏院出演,有时到外地“折场子”② 【注:折场子:湘戏班行话,名演员受聘到某地作短期演出,由聘方出较高的包银,谓之“折场子”。】、跑码头。 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后,参加田汉同志组建的湘剧抗敌宣传队,在洞庭湖区各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40年后,由于田汉同志离开长沙,七个湘剧抗敌宣传队相继被迫解散,华运在长沙、益阳等地戏班,继续他的演戏生涯。 1949年8月湖南和平解放,华运携妻刘淑嫒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二兵团政治部洞庭湘剧工作团,任团务委员会委员兼男演员队队长。1953年初改为湖南省湘剧团。1959年,调湖南省戏剧学校,任湘剧科主任,为培养湘剧艺术接班人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粉碎“四人帮”时,他已年过古稀,党组织为其平反,离岗休养。但因情系湘剧,加以心情舒畅,身体又好,经常为在校的或已经毕业的学生教戏,继续发挥余热,直至90岁。他的学生除李开国、邓伯峰、袁少奇之外,历届湘剧科出来的小生,大都受过他的培育。 华运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联络同行及湘剧名票黄增甫等爱国人士,共同创立“戏剧界抗敌后援会”,组织义演,支持反抗侵略。还为他所在的新舞台全班艺人,缝制“共赴国难”的袖标,以示艺人保卫国家的决心。他还积极参与揭露日寇侵华罪行的《倭奴毒》剧本创作,并具体策划,奔走宣传,使这出戏先后在长沙6家剧院轮流演出,一时轰动全城,成为湘剧艺人抗日救亡的先声。 1938年冬,国共合作的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工作队,由田汉率领从武汉来到长沙,组织成立了三个湘剧抗日宣传队。时华运在益阳湘戏班演出,闻讯之后,为之鼓舞,他与著名老旦田华明,积极奔走于长沙、益阳之间,争取自己所在的湘戏班,能进入抗日宣传队的行列。经军委政治部第三厅批准,就地改为湘剧抗敌宣传第五队,华运、华明被任命为领队。在他俩的领导下,贯彻“戏剧下乡”、“戏剧入伍”的口号,排演《江汉渔歌》、《梁红玉》、《骂汉奸》等抗战戏剧,激励军民反抗侵略的热情。两年后,这些“有色彩的抗宣队”相继被迫解散。1949年8月,华运参加洞庭湘剧工作团之时,已是湘剧小生“第一块牌”,是拿包银的名角。而参军后只是普通战士的待遇,生活供给之外,每月仅5毛钱的津贴。华运放弃高薪,并将自己的全部演戏行头,无偿地捐献给剧团。此后在洞庭湘剧团到湖南省湘剧团的十年中,无论在工作上、艺术上,始终发挥骨干的作用。 华运性格正直,急公好义,早在青年时期,一些市井小报,对女艺人时有侮辱之词,甚至造谣生事。他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为被侮辱的女艺人抱打不平。有一次还带领一班青年演员捣毁了一家报馆,以至遭到国民党警察局的追捕。当时国民党有戏剧审查机构,对戏班的上演剧目,时有刁难,甚至禁演,他曾单身闯入省党部,与“戏剧审查委员会”论理,反对他们随意禁戏。随着年岁增长,岁月打磨,华运的性格,由青年时期的刚烈,逐渐向平和转化,表现在热衷于事业,淡薄于名利。他在省湘剧院工作期间,长期担任舞台监督,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工作,他关心的是如何把每一场戏演好,让观众满意。不争待遇,不争戏唱。当然,这种平和心境,并不意味着他与世无争了,在原则问题上,他还是要争一个实事求是,是非分明。他在“文革”中,尽管遭受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但无论对己对人,他总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如旧社会的湘剧艺人,到处跑码头唱戏求生存,为了不受地方恶霸、地痞的欺凌,加入“川子会”,完全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也不例外。这便成为“历史大问题”,不管你怎样“逼供讯”,华运先生始终坚持实话实说。 华运从1926年登上长沙舞台后,继续跟粟春临老师学戏,同时博采各家之长,在演出实践中,经过深入理解人物性格,苦心钻研表现技巧,融入自己的创造,他的表演艺术渐趋成熟,拥有自己一批代表作,如“蟒靠”戏《三讨战荡》、《辕门射戟》;“它帽”、“袴衣”戏《兄弟酒楼》、《摸鱼闹江》、《林冲夜奔》、《比武夺魁》;“纱帽”戏《梅仲闯堂》等等。受到行家称赞和老百姓欢迎,声名鹊起。整本戏《三讨荆州》是其代表作之一。他运用湘剧小生中“文戏”、“武戏”、“死戏”的表演程式刻画周瑜的形象,如“坐帐”一场,属于文戏,周瑜穿水红蟒,戴紫金冠,一手执白扇,一手拿兵书,倒板出场亮相,这位雄姿英发的少年统帅的形象,就展现在观众面前了。当鲁肃过江回来,他得知刘备、孔明中了他“名取西川,实夺荆州,假途灭虢”之计,他一手将书抛诸脑后,一手耍动翎子,大笑三声,准确地揭示了人物主观自信,踌躇满志的心态。接下来的“战荡”则是武戏,既有长靠,又有短打。唱、做、念、舞俱全,特别是周瑜屡战屡败之后,由于心胸狭窄,气得吐血。这段表演是腰撑长枪,用倒身动作,使头部倒着面向观众吐血,要使口中的血两边分流,沿鼻而上。这段表演难度很大又很吃力,华运演来十分到位、精彩,亦可说是“绝技”。最后的“柴桑关”,他将周瑜临死前,那种“既生瑜,何生亮”的怨天尤人、沮丧之极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兄弟酒楼》是华运它帽戏代表作。他紧紧扣住石秀的绰号“拼命三郎”,深入体验,他认为这一绰号,正是人物性格的集中概括。他以粗犷敏捷的台步上楼,猛地落坐,在酒保欲走时大喝一声:“转来!我兄弟在此有几句家常话讲,有事叫你,无事不用前来。滚!”这段台词说得斩钉截铁,声震屋瓴,目射寒光,神情剽悍,活脱脱的一个拼命三郎!在向杨雄说破潘巧云奸情的过程中,两人运用严格规范化的对称表演,传神的唱腔,将它帽、打带、髯口、手势、身段融为一体,不但揭示出人物此时的愤慨、不平的内心情感,且具有极高的形式美,令人叹为观止。1981年湘剧举行教学演出,华运作《谈湘剧小生戏》的讲话,最后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归纳出三条经验:一是“若要功夫深,天天莫放松”。要求在深入理解人物、人物性格及其发展下工夫;在唱、做、念、打等表现技术上下工夫,因为这是演戏的基础。二是“若要戏传神,目的要弄清”。他强调无论唱腔、念白、动作、表情,演员都要弄清楚为什么这样做,要明白达到什么目的,告诉观众一些什么情由。不能无的放矢,为唱念而唱念,为表演而表演。三是“若要搞革新,不能离传统”① 【注:见《湘剧教学演出纪念册》,湖南省戏剧研究所编,1981年内部印行。】。这是华运数年舞台实践的经验之谈。 华运经历了清末、民国、新社会三个时代,2007年去世,享年102岁,是20世纪的见证人,又是跨世纪的老寿星。在他百岁寿诞之际,湖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团为他祝寿献词:  您是湘剧舞台的精英,  您是抗日战争的战士,  您是艺术讲坛的名师,  您是湘剧百年的见证,  您是太平盛世的人瑞。 ②【注:见《戏剧春秋》2006年“戏剧专辑”扉页。】"来源:《湘剧名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