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云

来自戏曲百科

王凤云,女,1944年出生在安徽省亳州一破庙里,故乳名叫“小和尚”。母亲王桂芳是著名花鼓艺人、四平调创始人之一,当时被誉为“四大坤伶”之首。

王凤云6岁随父母学艺。因天资聪颖,有高亢明亮、浑厚奔放、刚柔相济的好嗓子,13岁演《王二姐思夫》、《安郎送米》等小戏,初试锋芒,被誉为“活二姐”、“活安郎”。“听见锣鼓响,想起小和尚”就是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广大观众对她的赞誉。

王凤云同志是成武县四平调剧团的主要演员,在剧团演出旺季,每天都两场三场的演出任务,对孩子的照顾只能靠王凤云80多岁的奶奶。一次剧团正准备出发,王凤云刚要上车,忽听一声稚嫩的童声大声喊到“妈妈,我跟你去!”,王凤云一看,原来是自己四岁的儿子小鑫鑫,王凤云急着要走,对小鑫鑫左哄右哄就是不奏效,王凤云灵机一动,弯腰拾了块半头砖,装作要砸小鑫鑫的样子,孩子吓的哭着跑出好远。王凤云刚要上车,孩子又撵了上来,如此反复多次。最后,还是老奶奶紧紧抱住小鑫鑫,才算撇下了他,车走好远了,仍能听到小鑫鑫呼唤妈妈的声音。都说儿是娘的心头肉,王凤云不禁潸然泪下,喃喃的说:“我欠孩子的太多,太多了、、、、”。

1968年,成武县四平调剧团被砍掉,王凤云被下放到工厂劳动,后被郓城县梆子剧团聘走,学唱梆子戏对王凤云来说是一个新课题。但她凭着一副好嗓子和深厚的戏曲基本功,很快成了剧团的主要演员,先后饰演了《龙江颂》中的江水英等主要角色,但她无时不怀念四平调这个独具特色的剧种。1978年,成武县恢复四平调剧团,王凤云异常兴奋,她恨不得插翅立刻飞回成武,回到那个让她魂牵梦绕的四平调剧种中去。但问题出来了,王凤云当时已是郓城梆子剧团的顶梁柱,郓城剧团坚决不放人,而成武四平调刚刚恢复,更是离不开昔日的主演王凤云,于是成武派了一个“秘密队伍”去郓城“偷主演”一切都在“秘密行动”中,车在神不知鬼不觉中悄悄离开了郓城,但还是走露了风声,郓城追赶的车紧随其后,两辆车象赛车一样你追我赶,一直追到成武地界才算追上。两班人争来争去,眼看要大打出手,在王凤云的哀求和调解下,郓城方面只好悻悻地回去了但王凤云的档案关系,郓城方面迟迟不给,最后还是成武的县委书记和郓城的县委书记协商,才同意了王凤云调回成武。

1961年,王凤云拜见了评剧著名演员新凤霞,观摩了新凤霞的两次演出。移植演出《花为媒》,演活了张五可,誉传苏、鲁、豫、皖。不但得到了新凤霞的高度评价,又获得了“活五可”的声誉。

1956年秋冬季,在郑州、徐州演出时,王凤云为了学习常香玉、马金凤的唱功及表演艺术,常去观摩演出。她虚心爱学,进步很快。她博采众长,形成了以情带声的唱腔。

《裴秀英告状》(三告李彦明)是王凤云成名的第二个戏。她那“王爷容禀”的“叫板”,十有八九博得观众的热烈掌声。在地方戏中,以“叫板”博得喝彩,还是罕见的。她在“好难过的12年”重点唱段中,以忧伤的散板起腔,用[慢四平]、[反四平]、[直板]、[散板]、[锣鼓冲]等板式,如泣如诉地唱出人物的心声,一段唱腔中六、七次获得热烈的掌声,为四平调闯出了以声腔取胜的可喜之路。这是王凤云以情带声的独到之处,是王凤云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唱腔艺术的又一特色。

地方戏就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主要是以当地群众最熟悉的方言和音乐语汇来塑造人物的音乐形象。王凤云非常注意方言音韵,讲究上声去声、阴阳平仄、运气吐字等方面的技巧。如《三看御妹》中,刘金定得了御赐的双莲笔,以方言来说,笔字读作“柏”音,若以普通话或其他方言语音,笔字读作“必”音。王凤云对这一问题没少动脑筋。如到异地演出读“必”音,在家乡演出则读“柏”音。语言较为混杂的地区,她则轻声发出“必”音,拖腔转成“柏”音,效果颇佳。王凤云认为地方戏不能脱离方言,否则,将会有损于地方戏的特色。但过“土”过“侉”的方言,必须以普通话的语音发声,变方言之弊为利。因而同样的唱句一到王凤云之口,便会出现新的韵味,很受欢迎。字正腔圆是王凤云唱腔的艺术特色。

[平板]声腔,是四平调唱腔音乐中最基本的声腔系统。曲调纯朴轻快,但四平八稳,说唱性强,旋律性差。王凤云于1981年研究成功了一板三眼的〔慢四平〕的板式,不但丰富了自己的唱腔艺术,也为四平调剧种作出了可喜可贺的贡献。继〔慢四平〕之后,王凤云又成功地研究出一板三眼的“徵”调式〔反四平〕新板式。曲调深沉哀婉、缠绵悱恻,是一个表现力很强的新板式,为四平调声腔艺术作出了新贡献。

王凤云的唱腔艺术是她演唱艺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以上艺术特色外,尚有变、偷、闪、提、顶、顿、颤等演唱技巧。现分而述之:

变。即变格。她以平淡的“两合”改变平淡机械乏味的四、六、八的归韵辙口。在《泪洒相思地》中,角色王莲娟的大段唱腔里,“我为他茶不思来饭不想,我为他一夜想到大天亮……”。这样王凤云以“两合”的演唱形式,连续唱了12句“我为他……”,最后以六小节的变格拖腔结束这一垛句唱板,博得雷鸣般的掌声。这是王凤云唱腔艺术中,以平淡改变平淡、变格四六八的成功绝唱。

她不但在大段唱腔中大胆地进行变格,而且也灵活地把“闪起板落”变格成“板起板落”演唱。在她的唱腔中,“闪起闪落”与“板起板落”经常交替运用,使唱腔多有变化,韵味十足,增强了她的唱腔艺术的特色。

此外,她非常注意以扩展的方法,把四小节结构而成的唱句,变格成5至10小节来演唱。王凤云还经常运用压缩的方法,把正格四小节的唱句,压缩变格成两小节来演唱。以各种变格的手法处理各种唱句及唱段,是不断提高她唱腔艺术的重要手法之一。

偷。所谓偷,即偷板巧唱的意思。多是在眼上起腔形成偷板巧唱。如《花为媒》中“张五可我用目瞅……”一段唱词,在第三唱句的最后一板“黑”字唱完后省去过门音乐,紧接着起唱第四句于“眼”上,就是“偷板”巧唱的形式。王凤云在这段30多句的唱腔中,多次运用偷板巧唱,使唱腔更加流畅活泼,为[平板]唱腔增添了光彩,别具一格。

闪。是指在代句的唱腔中,闪板起腔之外的“闪”唱形式。如《裴秀英告状》中“一告”的唱腔:“想当年老黄中在朝把官做,奸诈狡猾不忠君。那一年西凉边境民遭难,万岁爷钦命老狗去安民。出京城他不把灾民救,暗吞了百两黄金万两银。”第一唱句的“做”,第二唱句的“狡”,第四唱句的“钦”,第五唱句的“他”及“救”,第六唱句的“百”及“银”等处,在正格结构均不该闪唱的地方,王凤云却用闪唱方法作了艺术处理。特别是“做”、“救”、“银”三个唱词,按正格唱句均应落音于板上,王凤云却用了闪唱方法,从而“板起板落”变格成“闪起闪落”,使唱腔雅而不俗,新颖别致。

提。即提板演唱形式。是指闪过一板,由眼(弱拍)起唱,紧接下句“板”的唱腔,继续演唱。这本是男声平板唱腔结构的突出特点,在正格女声平板唱腔中是没有这种结构形式的。王凤云为了丰富自己唱腔艺术,把男声这一特点,溶化在自己的唱腔之中,使自己的唱腔含有综合之美。如《裴秀英告状》“那一年西凉边境民遭难”这句唱腔是从“民遭”提板演唱到“难”结束唱句的。虽然这句唱腔旋律性较差,但她以提板的形式来演唱,给人以深沉、怨恨、厌恶之感,把唱腔结构得非常完美。

顶。在四平调唱腔音乐中,[平板]、[慢平板]、[砍牛橛]、[货郎调]等板式,均是由“闪起板落”结构成起、承、转、合的唱腔形式。若千篇一律,则倍感枯燥单调乏味。她在《裴秀英告状》中“我告他不为别的事,只因他错断李门的亲……”一段,是说理叙事较普通得唱段。没有激情的唱词却能给唱腔以较宽松的可塑性,处理的不好就显得曲调平淡,很难动人。王凤云以“板起板落”和“闪起闪落”交替运用处理了前四句。在第三唱句上又以传统“转句”形式省去唱句“过门”,显得前四句唱腔含辛茹苦,有味可品。紧接着,她不但作了“板起板落”的变格,而且以压缩的方法,变格成小三节的第五句唱腔,新颖别致。又以“板起板落”的变格唱句作了“六句一合”的艺术处理。从而使平淡的六句唱腔另辟新境扣人心弦。看来王凤云以“顶”变“闪”或以“闪”变“顶”的方法,使其唱腔艺术更加富有特色。

颤。即颤音。王凤云对颤音的运用非常广泛。在她的唱腔中,确实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如在《裴秀英告状》中“饥又饥来寒又寒,好难过的十二年。”两句唱腔,她八次运用颤音,使唱腔更加凄凉哀怨。特别是好难过的“过”字拖腔及十二年的“十二”两个字,加上颤音,比不加颤音效果要好得多。

顿。即顿音。在王凤云唱腔中,顿音运用得既恰当又较为广泛。如她在《陈三两爬堂》的一句唱腔:“货郎鼓只摇的呛啷啷啷啷啷响。”这句唱腔,把货郎鼓担子展示出来的声响形象,由于巧用顿音,在最后一小节里,使货郎肩挑的形象活灵活现,妙趣生辉。

王凤云虽然退休,但她怎么也割舍不下四平调这个优秀剧种。如今她的徒弟代春华、刘雪云、李明声、许亚丽等人早已是剧团的主要演员,有的已是国家二级演员。作为国家级传承人,她又收了20多个学生。通过口传心授,现在都已能登台演出,有的还在省文艺调演中获奖。我们相信,有王凤云的这种锲而不舍地献身艺术的精神,四平调这个独具特色的优秀剧种,将会在戏曲百花园中绽放的更加艳丽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