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淞
王传淞(1906年-1987年5月9日),男,昆曲演员、昆曲教师。本名森如,小名阿巧。祖籍山东,生于苏州。
1921年8月入苏州昆剧传习所传字辈学艺,先学小生,师承沈月泉。后改学副、丑,由沈斌泉主教。1925年冬随传习所赴沪“帮演”初期,即崭露头角,受到好评。嗣后又向增聘为教师的陆寿卿学戏。出科后,转入新乐府昆班,成为“传”字辈中挑大梁的名副。1931年筹资创建仙霓社,他是发起人之一。戏路极宽,饰演《西厢记·游殿》中法聪、《水浒记·借茶、活捉》中张文远、《荆钗记·开眼、上路》中姚氏、《鸣凤记·嵩寿、吃茶》中赵文华、《望湖亭·照镜》中颜秀、《借靴》中刘二,整本戏《一捧雪》中汤勤、《南楼传》中王文、《呆中福》中刁嚣、《奈何天》中阙里侯等。在四、五十年代,昆剧已近消亡,当时的党领导也认定古老的昆剧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剧种本身没有保留的价值,只肯定它丰富的舞蹈身段该让其它剧种吸收和利用。因此,不少“传”字辈艺人被调派往地方的戏曲(如越剧、粤剧等)、歌舞团体或艺术学院,从事对演员舞蹈身段的基训及演出的技术指导。王传淞却一直致力保存昆剧的完整性,谢绝华东戏曲研究院的高薪聘请,守在杭州苦苦支持“国风昆苏剧团”,排演昆剧以外,积极培养“世”字辈学员(如当今巾生泰斗汪世瑜),为保存昆剧命脉尽献己身。1956年,王传淞与师弟周传瑛晋京演出《十五贯》,获得空前成功,王传淞也正因饰演《十五贯》中的娄阿鼠成名于世。20世纪30年代后期,曾应邀为盖叫天配戏,在《打虎、会兄》中扮演武大郎,以高难度的矮子功技艺令盖氏惊叹不已。
个人经历
自幼读过三年书,因父患重病,家境困难而辍学,在邻居家学“挑花”。14岁曾去汉口充当水电学徒近一年。
1921年8月入昆剧传习所,先学小生,师承沈月泉。一年多后,老师发现他虽长得五官端正,双目有神,但生性好动,眼睛老是骨溜溜乱转,说起话来手舞足蹈,常常引人发笑,在师兄弟中有“冷面滑稽”之称;加上随着变嗓期开始,小嗓失润,大嗓变粗,根本不像个斯斯文文的小生模样。于是被调整行当,改学副、丑,由沈斌泉主教。
1925年冬随传习所赴沪“帮演”初期,即崭露头角,受到好评。嗣后又向增聘为教师的陆寿卿学戏。出科后,转入新乐府昆班,成为“传”字辈中挑大梁的名副。
1931年筹资创建仙霓社,他是发起人之一。
由于昆剧不景气,传淞于1936年5月,应苏滩名艺人朱国梁邀请,参与正在上海“大世界”演出化妆苏滩的“国风社”,担任演员兼说戏,教戏。但其时传淞并未脱离仙霓社,仍继续参加该社在沪的昆剧演出。直到1942年仙霓社散班后,他才正式加人时已易名的“国风苏剧团”,并于翌年引荐师弟周传瑛加盟该团。从此,随团辗转演出于苏南、浙北一带,在演出苏剧的同时夹演少量昆曲,为保存苏昆一脉作出了不懈努力。
1954年,曾在周传瑛执导并主演的大型昆剧本戏《长生殿》中扮演高力士一角。
1956年4月,他随浙江省昆苏剧团,晋京主演昆剧《十五贯》中的娄阿鼠,以神态逼真,技艺精湛而轰动剧坛,名扬海内外。
1986年4月起传淞积极参与文化部昆指委举办的昆剧培训班的教学工作,向学员们传授了《吃茶》、《回营》等副脚主戏。此外,其他剧种演员向其请益习艺者亦甚众。
1957年传淞随团赴各地巡演《十五贯》期间,京剧名丑萧盛萱,艾世菊、孙正阳慕名拜其为师。
王传淞于1960年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
1961年应邀在浙江省戏曲表演研究班执教时,向学生们传授了《下山》等昆丑重头戏,为京剧、婺剧、绍剧、瓯剧、和剧与越剧培训了丑脚演员10余名,有的后来己成为本剧种的名丑。
1987年5月9日在杭州病逝,终年82岁。
主要作品
代表作品:《西厢记》、《水浒记》、《呆中福》、《十五贯》
自20世纪80年代起,陆续发表的谈艺录已达数十万字。如《我的艺术生涯》、《苦尽甘来六十年》、《“议剑”、“献剑”表演艺术初探》、《关于“双下山”的表演》以及专著《丑中美——王传淞谈艺录》(1987年11月上海文艺出社出版)等。其中部分文稿译成多国文字发表,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一定影响。
获奖记录
传淞曾在历次戏曲会演中作示范性演出。如1951年4月17日在苏州市文联主办的“昆剧观摩演出”中主演了《下山》中本无,并与汪传钤合作,配演《山亭》中卖酒人;1954年10月,在“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因主演《狗洞》中的鲜于佶获奖状奖;1956年9月、11月先后在苏、沪举行的“昆剧观摩演出”中,主演了《写状》、《教歌》、《评话》、《吃茶》等拿手杰作;1957年又荣获浙江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1962年12月“苏、浙、沪三省(市)昆曲观摩演出大会”上,他主演的《乐驿》、《请医》等副脚主戏,也均获好评。1981年,获文化部颁发的荣誉奖奖状。
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浙江省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浙江分会理事、浙江昆剧团副团长、艺术顾问等职。他的文化水平虽不高,但有着渊博的生活知识与丰富的舞台经验,思维敏捷,言谈诙谐,记录下来便是绝妙文章。
艺术特色
传淞主工副行,兼演丑脚戏。他口齿清晰,发音吐语,以冷隽诙谐、阴沉挂味取胜,尤精做功,善于描绘人物个性,不瘟不火。能熔乃师沈斌泉、陆寿卿表演风格于一炉。且武功底子较扎实,动作利索,因此,还常兼演武净角色。
他戏路极宽,饰演《西厢记·游殿》中法聪、《燕子笺·狗洞》中鲜于佶、《水浒记·借茶、活捉》中张文远、《义侠记·挑帘、裁衣》中西门庆、《连环记·议剑、献剑》中曹操、《绣襦记·乐驿、扶头》中乐道德、《翠屏山·送礼、杀山》中裴如海、《风筝误·前亲、茶圆》中戚友先、《荆钗记·开眼、上路》中姚氏、《鸣凤记·嵩寿、吃茶》中赵文华、《八义记·评话》中张维、《幽闺记·请医》中翁郎中、《浣纱记·回营》中伯嚭、《西楼记·拆书》中赵伯将、《望湖亭·照镜》中颜秀、《借靴》中刘二,整本戏《一捧雪》中汤勤、《南楼传》中王文、《呆中福》中刁嚣、《奈何天》中阙里侯、《描金凤》中钱笃管、《雅观楼》中孟觉海、《状元印》中陈友谅、《割发代首》中典韦、《蜈蚣岭》中黄飞天、《贩马记》中胡敬以及丑脚戏《渔家乐·相梁、刺梁》中万家春、《孽海记·下山》中本无等各类身份地位、性格体态迥异的舞台人物,均能演得生动传神。
尤其在《鲛绡记·写状》中饰演贾主文,将一个身披道袍、手拿念珠、表面上信佛行善、与世无争,而暗底下仍承揽官司、狡诈毒辣的恶讼师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令观众拍案叫绝,而成为其最负盛名的“冷二面”艺术精品之一。此外,他即使饰演戏份不多的“搭头”,也常能获得极好的演出效果。如他配演《单刀会·训子、刀会》中周仓,享有“活周仓”之誉。有时还在同一剧中分别扮演两三个个性迥异的小角色,如在新乐府、仙霓社排演的《十五贯》中,先后串滨酒醉胡涂的屠夫尤葫芦、几头受气的地保和被官差紧逼的皂隶,虽均属“小搭头”,却照样能赢得观众叫好。20世纪30年代后期,曾应邀为盖叫天配戏,在《打虎、会兄》中扮演武大郎,以高难度的矮子功技艺令盖氏惊叹不已。
戏曲演出
1957年05月29日,浙江昆苏剧团在杭州胜利剧院演出,张世萼、龚世葵、徐冠春、周传瑛、张娴、朱国梁、包传铎、周传铮、张世铮、包世蓉、王世瑶、华世鸿参与演出。(详情)
- 以上部分内容自动生成,如有错误欢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