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姐赶集

来自戏曲百科

《王三姐赶集》是安徽凤阳花鼓调(双条鼓)剧目之一。“双条鼓”即“凤阳花鼓”,亦名“花鼓小锣”,它是一种节奏鲜明、姿态轻柔的民间歌舞,目前流行在凤阳各地。据说,明代初年贫苦妇女曾用它作为沿门求乞的工具。这首歌的歌词是20世纪50年代初为宣传新婚姻制度而填入的,每段歌词唱完以后还加有一句散白,这种“唱中夹白”的形式在民间小调中并不少见,如《卖扁食》、《王大娘补缸》等,这或许是当年乞讨者在沿街卖唱中与围观听众相互问答时留下的一点“痕迹”。

全曲为上、下句结构,上句三小节,唱第一句歌词;下句四小节,分为两个乐节,前乐节(2小节)唱第二句歌词,后乐节(2小节)唱第三句歌词。由于上句只有三小节,又是后半拍起,故造成了不稳定感;下句将第二句歌词(七言)紧缩在两小节内,继续强化了音乐的不稳定性,然后再将五言句稍加扩展,并顺势落于主音,圆满而稳定地结束了全曲。

这种词、曲结构手法很容易让人想到“5+5+7”体的民歌,如《绣荷包》、《十绣》等,它们一般把两个五言句安排在上句,而把一个七言句作为下句,“两上一下”,相互对应,完整有序。这首《王三姐赶集》则是“一上两下”的相反结构,同样有对比、有呼应,十分圆满。在音调风格方面,本首民歌使用了五声加"Si"(7)的六声音阶,出现了七度、五度等跳进音程,是苏北、皖北和鲁南地区民歌中常见的音调现象。 {{#related:豫剧}} {{#related:曲剧}} {{#related:王小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