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月樵

来自戏曲百科

潘月樵(1869—1928)甘泉(今邗江)人。近代京剧名角。早年艺名小连生。7岁丧父,随兄至天津谋生。因他酷爱戏剧,嫂陈氏事遂延师教授,初学梆子戏,后改京剧做功老生。因其聪慧好学,演艺益进,9岁登台,16岁名响上海。他念白吐字有力,尤其擅长“髯口功”,以演《扫雪打碗》、《桑园寄子》、《乌龙院》等剧著名。曾积极改编上演《新茶花》、《黑奴吁天录》、《潘烈士投海》等京剧新戏。辛亥革命时期,潘月樵弃艺从戎,曾参加攻打上海江南制造局的战役,受到孙中山的表扬。上海光复后,被军政府授予少将军衔,任沪军调查部部长。他曾联合上海进步艺人和商界票友,在新舞台举行义演,筹款捐赠上海军政府。后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被通缉,他化装成僧人得以逃脱。潘月樵还在上海创办过《金台小科班》,培养京剧表演人才。


潘月樵 (1869~1928)名宗岳,原名万胜,艺名小连生。江苏扬州人。父名福云,生母侯氏。潘7岁丧父,14岁丧母,幼年家境异常贫困,流落北方,投师学艺,初习梆子文武老生,后改习京剧老生,擅长做工。

潘月樵幼年聪颖过人,9岁开始登台演戏。清光绪十年(1884年)16岁时,受上海天仙茶园之聘来沪演出,以“小连生”挂名,一唱即红,每年包银高达1600两,曾与“老生后三杰”之一汪桂芬齐名。潘在天仙茶园演唱达20年之久,排演的新戏和本戏达百出之多,其中以连台本戏《铁公鸡》最红。相传,在此期间曾拜北京文武老生夏奎章学戏,从此改唱京剧老生。光绪三十年,应夏氏弟兄之邀,潘月樵离开天仙茶园,加入丹桂花园,与夏氏弟兄一起开始进行京剧改良活动。光绪三十四年,潘又与夏氏弟兄一起联合上海民族资产阶级人士姚伯欣等人,为振兴南市一带(当时上海的非租界地区)的经济和商业,在十六铺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剧场——上海新舞台,引进了国外的先进剧场技术(灯光,布景等)。进一步推动了京剧改良运动。并编演了大量时装新京戏,如《潘烈士投海》、《黑籍冤魂》、《新茶花》等,抨击封建,宣传革命思想,紧密地结合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在辛亥革命当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九月十三日(11月3日)上海发动起义,潘月樵与夏氏弟兄,率领伶界商团,组织敢死队,在攻打上海制造局的关键一战中,身先士卒,英勇奋战,对光复上海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潘月樵攻克制造局有功,军政府授他以少将军衔。民国元年(1912)春,又委任为上海军政府调查部部长,并参加了民军攻打南京的战役。曾经得到孙中山的接见。还亲赠“现身说法”匾额一幅,下书“孙文”赠,以表彰他的功德。

辛亥革命后,新政府财政支绌,潘月樵以私人名义捐款1000元,并与夏氏弟兄等为中华民国学生军义演助饷。在新文化、新思想的民主思潮影响下,他还积极筹建上海伶界联合会,率先改艺名为真名,提高伶界人格,改称伶人为艺员,出以“使萎糜之社会日就进化”的宗旨,潘与夏氏弟兄等人还创办了中国戏曲史上第一所由艺人自行开办的子弟学校——上海榛苓小学,让伶界子弟学习文化,清寒同业子弟免费入学。为了京剧老艺人死后能有安眠之所,潘建议在新舞台唱会戏3天,购得真如一块荒地,作为梨园公墓,伶界同人可以免费安葬。

民国初年,潘月樵积极投身反袁斗争,失败后受到反动政府通缉,遂改和尚装束逃脱,家财如数抄尽。民国17年病逝常州。

潘月樵长年演出于上海,曾倡导改革戏班旧制,主张戏剧针砭时弊,演剧要做到教化人心。他的演出剧目除了《四进士》、《生死板》、《打渔杀家》、《九件衣》、《明末遗恨》等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剧外,还与夏月珊等一些进步艺人合作演出了《茶花女》、《黑籍冤魂》、《潘烈士投海》等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时装新戏。

潘月樵是梆子演员出身的京剧演员,功底深厚,文武兼能,擅长做工。运用甩发、髯口、纱帽翅等技巧堪称一绝,其唱宽亮中带沙音,念白吐字清晰有劲,表演真实感人,不单纯仿效前辈,不任意随波逐流(周信芳的表演深受其影响)。潘饰演义仆及纱帽生等一类角色最为得当,如《九更天》中之马义、《一捧雪》中之莫成、《九件衣》中之府尹、《玉堂春》中之刘秉义,唱时装新戏扮演志士、长官一类角色也颇具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