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调

来自戏曲百科

淮调是一个古老、稀有、独具乡土特色的传统戏曲剧种。据《安阳县志》记载,淮调始于隋唐,至清朝康熙、嘉庆年间达到鼎盛。淮调是发源于彰德府一带的珍稀剧种,是黄河中下游梆子戏的缘起之一,甚至可以称为该区域梆子戏的远祖。据《安阳县文化志》记载,早在隋唐时期,淮调就开始流行于黄河两岸。当时的淮调以弦索调为基础,其艺术风格已初步形成。淮调历史悠久,影响较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传统剧目300多出,四大板类变化丰富,具有训练严格、班规严格的传统,至今传承谱系清晰。淮调以激昂慷慨、大气磅礴为特色。

淮调,也称“怀调”,又名“漳河老调”。因历史上主要流行于彰德(安阳)、卫辉、顺德(邢台)、广平(永年)及大名五府,故又有“五府怀调”之称谓。

淮调为梆子腔系中一个地方剧种,有传统剧目三百余出,以历史朝代戏居多,其剧本和其他梆子戏可以通用。表演行当齐全,粗犷古朴,动作夸张,有“耍獠牙”“开肠破肚”的“彩头”等多种戏曲表演绝活。唱腔音乐为板腔体,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三板]四大类。该剧种还保存了早期的“工尺谱”唱腔集一本,是河南戏曲里迄今唯一发现工尺谱的剧种,对研究淮调剧种的音乐和剧种史,研究河南戏曲发展史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