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婺剧团

来自戏曲百科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原名浙江婺剧团,2011年12月更名为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1956年浙江婺剧团成立之初,剧团手抢救婺剧传统遗产,收集、记录了500多个大、小剧目和1000多首唱腔、器乐曲牌;留存了大量传统脸谱、戏装图样等珍贵资料。剧团一手抓艺术队伍建设,一手抓婺剧传统剧目改革创新。周越先、徐汝英、周越桂、葛素云等前辈,与迅速成长的以郑兰香、吴光煜为杰出代表的一代新人珠联璧合,创排了《双阳公主》《三请梨花》等一大批久演不衰的优秀剧目和《僧尼会》《对课》等精品折子戏,将婺剧艺术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促进了婺剧事业繁荣发展。1962年浙江婺剧团晋京演出轰动京华,《断桥》被誉“天下第一桥”。

剧团人才济济,涌现了党的“十六大”“十八大”代表、“二度梅”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陈美兰,“梅花奖”获得者张建敏,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获得者朱元昊以及周志清、赵姝珠等一批优秀演员。婺剧再创辉煌,大胆创新的婺剧《白蛇前传》大获成功,引戏曲改革之新风,影响戏曲界;婺剧首次搬上银幕,《西施泪》拍成电影并获奖。

面对戏曲发展形势严峻,不少地方剧种遭遇生存危机,剧团审时度势、锐意开拓,冲破用人、分配、人才培养、艺术生产的旧有模式,全体演职员一起攻坚排难、逆势而上,艺术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连年登上新台阶。由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第10届文化部文华表演奖获得者、浙江省特级专家陈美兰领衔的“陈美兰新剧目创作团队”以戏育人、出人出戏,卓有成效。继苗嫩、刘智宏、黄维龙、郑丽芳为代表的一代优秀演员,近年来,又一批婺剧新秀脱颖而出,如杨霞云荣获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23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榜首;楼胜获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魁首、第24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黄庆华获第13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范红霞获第20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提名;巫文玲获第23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新人配角奖;李烜宇获第26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新人主角奖;陈丽俐、张莹分获第29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和新人主角奖。剧团现有演职员23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21人、副高职称42人,阵容整齐,实力强劲。中国剧协原副主席刘厚生说:婺剧不仅传统家底丰实,宝藏极多,当前的艺术实力——特别是艺术基本功、传统剧目和青年演员水平方面,都可以说够得上全国一流。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坚持按农村市场、城市市场、校园(社区)市场、境外市场的不同特点、不同要求生产各类剧目,集中精力、财力抓精品创作。以新视角、新手法和新的舞台风貌,相继创排了《昆仑女》《梦断婺江》《白蛇传》《宫锦袍》等一大批优秀剧目,荣获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等10余项国家级大奖。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成为全国唯一全面参与国家最高规格演出的地方戏院团,连续多年受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浙江省政府、省文化和旅游厅委派,应境外演出商的邀请,赴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新西兰、巴西、阿根廷、古巴、南非、赞比亚等国家以及中国港澳台地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或商业演出,均受到热烈欢迎和好评。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先后被中宣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1年12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13年被文化部列为全国39家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之一;2019年12月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称号。

戏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