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世华

来自戏曲百科
昆剧演员沈世华

沈世华,女,原名沈月华,浙江省慈溪市人,生于上海。昆曲旦角。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代表性传承人。

1941年出生于上海,自幼入浙江昆剧团学习昆剧表演,工闺门旦,师从朱传茗、周传瑛、周传铮、沈传芷、姚传芗等12位“传”字辈老师以及俞振飞、言慧珠先生。当前南方各昆剧团的艺术传承,多属于师从“传字辈”的,接续下来便是“世字辈”,沈世华即是这一辈中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之一。她能传统折子戏及创编的本戏近百出。18岁始,即任浙江昆剧团当家旦角,以主演的《牡丹亭》、《十五贯》、《烂柯山》、《风筝误》、《狮吼记》、《南西厢记》、《桃花扇》、《西园记》及折子戏《琴挑》、《断桥》、《思凡、下山》、《刺虎》、《贩马记》、《百花赠剑》等享誉昆坛。1961年,以演《琴挑》一剧,被评为浙江全省五名尖子演员之一;1962年,于苏浙沪三省市昆曲会演中,以《琴挑》一剧,在青年演出评议中名列榜首;1983年,以《游园惊梦》一剧,获北京市首届中青年演员调演的最高奖项“特别奖”。

自上世纪70年代至今,以主要精力投入到昆曲的传承教学工作,桃李盈门。从其问艺受业者,有著名演员、剧校教师和戏曲大学生、研究生,以及历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学生。学生中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者有三十多人,包括昆、京、汉、楚、粤、晋等各个剧种。还教过英、美、日、德、韩等十几个国家的留学生,多次赴港、台讲学传艺,在台湾举办了3次专场演出,并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排演了故宫新韵版《牡丹亭》。她是中国昆剧艺术教育史上第一位女教授,其业绩介绍为北京教育领导部门收入《德艺双馨的艺术院校名师》一书中。近作《昆坛求艺六十年》出版行世。

个人经历

1954年初10岁刚出头的她从家乡沈师桥来到杭州,进了国风昆苏剧团(浙江昆剧团前身),工五旦(闺门旦),得到朱传茗、周传瑛、俞振飞、周传铮等诸多南昆名家的亲传和指授。由于天生丽质、嗓音好,聪颖善悟,进步很快,不久即改艺名“沈世华”,成为“世”字辈的一员。

艺术上功底扎实、戏路宽广。17岁时开始担任浙江昆剧团主要演员;1961年参加浙江省青年演员会演,被评为全省五名尖子演员之一;1962年参加苏浙沪三省市昆剧观摩演出,在青年演出评奖中名列榜首;1984年在北方昆曲剧院任职时,以《游园惊梦》一剧参加北京市首届中青年演员调演,获最高嘉奖;曾演出及教授过近百出传统与现代剧目,教授学生中有许多人获得了梅花奖等全国和省市级奖励,1992年被台湾《申报》专文誉为“剧坛师表”。

她在《牡丹亭》中饰演的杜丽娘,以及《西园记》(拍成电影)、《桃花扇》、《断桥》中塑造的王玉贞、李香君、白娘子的形象,广受好评。尤其在电影《西园记》中的表演达到炉火纯青的精湛水准。“文革”后调入北京,进入北方昆曲剧院。目前传世较广的舞台演出录像为《孽海记·思凡》。

1981年以来,为日、美、德、法、比、韩等国的留学生教授昆剧表演;1996年赴台湾讲学并举行专场演出。1997年、1999年两次赴台讲学;2001年赴香港讲学。先后在《中国戏剧》、《戏曲艺术》等专业刊物及《人民政协报》上发表论文及文章多篇。合著《中国昆曲艺术》、《传统京剧人物造型荟萃·昆曲50折》;为《中国艺术教育大系》戏曲卷撰写了有关章节。

戏曲演出

2014年12月13日,北京天桥剧场演出昆剧牡丹亭》,张继青华文漪蔡正仁张洵澎侯少奎刘异龙参与演出。详情

  • 以上部分内容自动生成,如有错误欢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