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笑侬

来自戏曲百科

汪笑依,早期京剧老生名家,生于1858年,卒于1918年,本名德克金,又名僢,字舜人,号仰天,别署竹天农人,满族,祖籍北京。1879年中举人。曾入翠峰庵票房学戏,得到孙菊仙指点,后长期在上海演出。1911年在天律任正乐育化会副会长及戏剧改良社社长。1916年再赴上海,后因贫困在沪病逝。

他的演唱取汪桂芬、孙菊仙、谭鑫培之长,吐字真切,韵昧浓厚,别具一格,自成一派。做功细致逼真,致力戏曲改良。其一生创作、改编、整理京剧剧本多种,著名的有《党人碑》、《桃花扇》、《风流天子》、《排王赞》、《煤山恨》、《哭祖庙》、《瓜种兰因》、《长乐老》、《马前泼水》、《骂王朗》、《骂闫罗》、《骂毛延寿》等。他尤善于驾驭超长的唱段,如《哭祖庙》中的大段反二黄共120句,最长句达40余字,他并不从头至尾平均使用力气,而是将它分为7个层次,每个层次中都由弱至强、由低至高,盘旋而上,形成各自的高潮,7个高潮又依次递进增强,自然地推上顶峰,造成总体上的慷慨激昂,将剧中人悲愤之情宣泄无余,给人以一气呵成的印象。

汪笑侬的传人不多,以女演员恩晓峰成绩最好,金桂春、石月明、佟遇成、何玉蓉等学汪亦有似处。此外,唐韵笙及北京票友王泊生等亦能演唱汪派剧目。


原名德克金,字润田,号仰天,又名舜,号孝农,别署竹天农人。北京人,满族。幼聪颖好学,酷爱戏曲艺术。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考入八旗官学。清光绪五年(1879年)中举,被任命为河南太康县令,因无意官场,又得罪当地土豪而被革职。弃官后更加迷恋京剧。汪少年时常涉足三庆徽班,后来,又是翠凤庵票房票友,得到过孙菊仙、安静之、金秀山诸多名家的指点,具有一定的舞台演剧能力。光绪中年,以汪筱侬艺名在天津“下海”;光绪二十八年因不堪汪桂芬“谈何容易”的耻笑,遂更名“笑侬”,以自策勉。

汪笑侬嗓音清刚浏亮,表演艺术宗法汪桂芬与孙菊仙,且博采广纳,独树一帜。其唱念清晰,行腔奔放,喷口强劲有力,做派真切细腻,着意于展现人物情感心绪的变化。光绪后期南来,先后在丹桂、春仙茶园演剧,以《打侄上坟》、《搜孤救孤》等传统老戏为常演剧目,与此同时,潜心学习同班名家的表演技艺,不断充实自己,在戏业竞争激烈、名角如林的上海剧坛,非科班出身的汪笑侬,充分发挥自身文学功底颇深的优势,扬长避短,以编演新戏来争取观众。第一出《胡迪骂阎》深受观众好评,接着又编演《骂安禄山》、《骂王朗》等剧。戊戌政变失败,谭嗣同等六君子殉难,唤起千万爱国的仁人志士的进一步觉醒,汪笑侬含泪挥毫,写下了“他自仰天长笑,我却长歌当哭”的诗句,并将杭州人连梦醒所作的《党人碑》改编成十本连台本戏,于光绪二十七年首演于天仙茶园,参演者有王鸿寿、小连生(潘月樵)、刘永春等。激起强烈的社会反响。由此,汪笑侬决意编演新戏,以“高台教化,开通民智”为己任。光绪三十三年,汪根据波兰亡国史实,编演了以御侮图强为主旨的洋装新戏《瓜种兰因》和古装戏《桃花扇》,受到陈去病、陈独秀等革命派人士的关注与好评。陈去病在他主编的《警钟日报》上,充分肯定此剧,显示了戏剧改良的成功。陈独秀以“三爱”的署名,在《安徽白话报》上发表《论戏曲》一文中说这两个剧演出中,“看戏的人被他感动的不少。”号召:“内地各处的戏馆也排些开通民智的新戏。”该报还在第11~13期上,刊载了《瓜种兰因》第一本戏的演出本。《瓜种兰因》、《桃花扇》的编演,拉开了上海的京剧改良运动的序幕,激发起剧坛编演反映现实生活,触及和针砭时弊的时装新戏的热潮。

光绪三十年汪笑侬与陈去病、柳亚子等8位社会文化界、剧界人士,发起创办了中国第一份戏剧刊物《二十世纪大舞台》,以“革新旧剧”、“改革恶俗、陶冶国魂”为宗旨,发表理论文章、剧本新作,介绍国外剧艺,以指导戏曲改良实践,汪编写的《金缕箱》、《长乐老》二剧即问世于该刊。

清光绪三十三年,汪笑侬应邀晋京演出,翌年返沪。清宣统元年(1909年)赴济南、天津、保定、开封、大连等地演出,以舞台演出新编剧目的“现身说法”,向各地宣传、倡导京剧改良。在济南、汪笑侬被鲁省主管教育部门特聘为“戏曲改良所”主任;民国元年(1912年),又被推举为天津“正乐育化社”的副会长;民国12年(1923年),在津门一些知识界人士协助下,又创建了天津“易俗改良社”(一名“改良戏曲练习所”)以培育“新式”京剧人才。在汪的直接影响下,各地戏曲改良活动接踵而来。为此,后人尊之为“近代戏曲改革的先躯”。

汪笑侬编写京剧文学剧本,多有感而发,通过剧情内容与主人公的性格、命运,抒发一己忧国忧民的情愫与对时政世态的参予意识。目前已知的几十种剧作中,社会影响较广泛的代表性剧目如《党人碑》、《哭祖庙》、《受禅台》、《博浪锥》、《瓜种兰因》、《马嵬坡》、《煤山恨》、《刀劈三关》、《献地图》、《将相和》、《马前泼水》、《骂王朗》、《骂毛延寿》、《骂安禄山》等,这些戏无不主题鲜明,或张扬爱国精神,反对投降主义;或揭露官场黑暗,鞭鞑贪吏佞臣;或讥刺炎凉世态,针贬社会时弊,搬演后,产生强烈的社会效果。据周信芳《忆汪笑侬》一文中述及,《哭祖庙》一剧在大连演出时,“他以‘国破家亡,死了干净’这有力的八个字,感动了无数爱国同胞,一时成为了大连全市人民的口头禅。后来,在上海演出《哭祖庙》时,有一次竟遭到流氓向剧场投掷烟幕弹的破坏,足见他这一剧目政治影响是多么广大”。

汪笑侬在长期编剧和演出实践过程中,遵循着继承传统,不墨守成规、锐意创新的原则,清末民初,开始形成独具风格的表演艺术流派,人称“小汪派”。主要特色为:剧中采用【西皮】腔较【二簧】腔多,【二六】多于原板、摇板。腔调苍老遒劲,感情充沛饱满,最适于慷慨悲歌。吐音咬字准确,行腔抑扬吞吐,重视韵趣,收句落音前细后重,因力度强劲的放音一出,必引出满堂采声,故上海小报称为“炸弹”腔。其做工表情细致、逼真,结合剧情、喜怒哀乐恰到好处,技艺全面,不但扮演允文允武的《刀劈三关》、《张文祥刺马》等剧,且能反串《吊金龟》、《游六殿》等老旦戏,他的《马前泼水》、《献地图》、《将相和》等剧长期流传于世,为京剧舞台的优秀传统剧目。

汪笑侬学识渊博,剧艺精深,早期曾得过“文榜状元”之誉,后来又被尊为“儒伶”和“伶圣”。民国4年后,长期定居于上海,与王鸿寿、潘月樵、夏月润、赵如泉、欧阳予倩、周信芳、赵君玉、冯子和、金少山、冯志奎等南派名伶合作公演了《宦海潮》、《潘烈士投海》、《三万三千三百三》等剧。然因家庭矛盾和嗜烟成性等原因,晚境不佳。民国7年9月,病殁于上海,安葬于真如梨园公墓。1957年春,戏剧界为汪笑侬举行诞辰百周年纪念活动,周信芳等人在会上发言,高度评价了这位艺术家在近代京剧改良运动和京剧发展中的功绩与地位。是年,出版了《汪笑侬戏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