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剧团

来自戏曲百科

江苏省淮剧团始建于1956年。前身为1953年成立的盐城专区实验淮剧团。系江苏省戏剧文化领域中具有省级定位和示范性的淮剧艺术表演团体,国家文化部确定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淮剧)保护单位,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首批会员单位。建团以来,经过张云良方素珍华美琴杨桂芳李少林刘少峰梁国英陈澄陈明矿以及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原盐城鲁艺六二届艺术骨干等几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拥有了雄厚的剧作资源和丰富的戏剧文化传统,奠定了剧团发展、传承创新的坚实基础。剧团现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云良、裔小萍,省、市级“非遗”传承人多名。

优秀剧目

剧团先后排演了一系列在全国和全省产生重大影响的优秀剧目。其中《金水桥》、《舍妻审妻》、《赠塔》、《一家人》、《打碗记》、《奇婚记》、《太阳花》、《青豆与红豆》、《一江春水向东流》、《唢呐声声》、《王玉莲》、《祥林嫂》、《小镇》、《小城》等剧目在全国和全省重大艺术活动中获得多项奖。

获得荣誉

近年来有六台大戏、一台小戏荣获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现代淮剧《小镇》荣获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小镇》剧组被省政府授予“集体一等功”,使“淮剧”登上了中国艺术的高峰。著名演员梁国英陈澄陈明矿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陈澄和陈明矿还获得上海戏剧“白玉兰”奖,而陈澄更因《祥林嫂》的出色表演,荣获全球华鼎奖“最佳戏曲女演员”。


  省淮剧团于1956年12月7日在南京成立,驻盐城。前身是盐城专区实验淮剧团。1954年,以《南访》、《大过关》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得好评。1955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四师政治部文工队部分转业干部充实剧团,编演了《活人塘》、《范公堤》、《金水桥》、《蔡金莲告状》、《一家人》等剧目。1959年,江苏省淮剧团调至南京,次年易名为江苏省地方戏剧院淮剧团,主要演员张云良、方素琴、华美琴、杨桂芳等。其间,创作、整理演出了《赞貂婵》、《大庙会》、《舍妻审妻》等,受到观众欢迎。1962年8月,江苏省地方戏剧院撤销,江苏省淮剧团又迁驻盐城,划归盐城专区领导,命名为江苏省淮剧一团。

   1959年,镇江市联谊淮剧团划归盐城专区领导,命名为江苏省淮剧二团,主要演员蒯云霞、李少林、林云霆、王凤仙等。同年10月,赴新疆慰问演出《大过关》、《对舌》、《郭华买胭脂》、《告御状》、《御河桥》等。1964年,江苏省淮剧一团、二团同时参加江苏省戏曲会演,演出《民运队》、《田园新歌》。

   1969年,江苏省淮剧一、二两团合并,更名为盐城地区淮剧团。1973年,以《黄海前哨》参加江苏省专业剧团(扬州片)戏曲观摩演出。1975年,恢复江苏省淮剧团名称,并以刘少峰等主演的《红灯记》中《刑场斗争》一折,赴京参加文化部举办的部分省、市、自治区文艺调演。

   剧团一贯重视剧本创作,主要编剧导演有曹耀南、栾正第、邓小秋、吴寄尘、何鹤、夏鹰等,并涌现了周凤英、梁国英等中青年演员。剧团一直坚持排演现代戏,先后编演了《一家人》、《红岩》、《烈火红心》、《王杰》、《红色的道路》、《田园新歌》、《金色的教鞭》、《双送鞋》、《拆墙》、《打碗记》、《乔迁之喜》、《接舅舅》、《炊烟袅袅》、《父母心》、《离婚记》、《春从心上来》、《铁公鸡外传》等近百个大、中、小型现代戏。1978年演出的《金色的教鞭》被江苏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1981年演出的《打碗记》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戏曲现代戏汇报演出,获得好评。1981年11月,剧团被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吸收为团体会员。1985年演出《奇婚记》,获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剧本、演出、音乐设计、主演(2个)、配演(2个)7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2个单项奖,共12个奖项。

   1987年,全团职工138人,设团部和两个演出团;演出装备原值26.9万元,排练、练功房146平方米。全年演出558场,观众38.4万人次;其中农村演出414场,农村观众27.1万人次。全年演出收入23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