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桂香

来自戏曲百科

晋中晋剧团的旦角演员桑桂香,高个子,大眼睛,嗓音纤细圆润甜美,行腔细腻缠绵,幽怨委婉,灵巧多变,听了她的大板唱腔,会使你肃然起敬。无论是青衣,还是花旦、小旦、刀马旦,都能拿得起,放得下。

桑桂香是榆次王湖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龄人。11岁考入晋中专区剧团训练班。晋中艺校成立,被保送到学校接受全面正规的训练。!启蒙师王增山(艺名“北田旦”)、张桂娟对她要求十分严格,为她的唱、念、作、舞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贫寒的家境,培养了她吃苦耐劳的性格。不论是寒风刺骨的严冬,还是炎热的盛夏,她总比别的同学早起个把钟头。在开门戏《打金枝》中,她饰演了升平公主。继而饰演了《破洪州》中的穆桂英,《赠剑》中的百花公主,《喜荣归》中的崔秀英,《明公断》中的皇姑等,成为晋中艺校出类拔萃的尖子生,学校除上课排戏外,还不断实习演出。变声期使她难以胜任繁重的唱功戏,于是在《杀官》中扮演西宫,《游西湖》中扮演“救裴”的李慧娘。她功底扎实,身段优美,一些高难度动作她完成极好。

有一次在太谷大郭村演出,正值二月二庙会,热闹非凡,但西北风激烈、由于缺乏经验,就在“救裴”一场,桑桂香站在高桌上高吊鱼喷火,喷出的松香沫随着火焰被强劲的北风顶了回来,扑在脸上,行头也烧坏了,桂香的脸也烧成墨黑,就这样她忍着剧疼坚持演完。急坏了在场的老师们,赶快护送到医院、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以及本人密切配合,三个月以后,居然还是一个白白净净的脸庞,没有留下半点疤痕。对一个13岁的孩子,要用多大的毅力去忍耐这次“血与火”的考验,是可想而知的。70年代,在晋中晋剧团恢复上演《游西湖》时,不枉当年奶奶功,她演得毫不逊色。

桑桂香的唱腔板眼尺寸工稳,真假声结合好,师承程玲仙老师的唱腔风格,神韵皆备。虽未正式拜师,但社会上公认她是程玲仙的徒弟。每场演出,都深得观众普遍赞誉。60年代。程玲仙演出的《芦荡火种》、《南海长城》、《游西湖》等,她看过数遍,对那委婉跌宕,缠绵动听的演唱风格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到晋中剧团后,她们接触的机会多了,硬是她处处在意,时时留心,如痴如醉地学习,因而能学得惟妙惟肖,赢得了“小程玲仙”的美称。

在晋剧《金鳞记》中,程玲仙扮演鲤鱼仙子,桑桂香扮演金牡丹,她俩的唱腔同声同调,同招同势,使人扑朔迷离,难辨真假,那珠联壁合的精彩表演令人叫绝。

1975年,地区艺校恢复,桑桂香被聘为唱腔教师。她随同其它教师赴中国戏校、天津、大连戏校,观摩教学,认真取经。除了学习兄弟戏校的教学方法外,还注意吸收京剧、评剧、河北柳子等别种的唱腔风格和科学的发内位置与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她授课中强调以普通话的字,中路椰子的韵、作到字清、音准、腔镇,每句唱她要自己先练好,找到准确的逻辑重音,依据人物性格,把握分寸,使唱腔入情入理。

在教学中,她发现史佳花的音质条件,适合王爱爱圆润挺拔的唱腔,于是注意引导她追随学习“爱爱腔”的风格:而崔建华中音区饱满,高音区稍逊色,教学重点则去提高建华的高音区,使这两位同学奋斗目标明确,扬长避短弥补不足,进步很快。她们俩能成为晋剧舞台上的青年新秀和学校老师们的训练不无关系。

在教学的同时桑桂香也提高了自身的艺术修养。1979年晋中地区戏剧调演,桑桂香示范演出的晋剧《断桥》,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称赞,于1980年再度调回晋中晋剧团。并在剧团赴京演出中,做为王万梅《下河东》的B角,轮换演出。她的演唱得到专家和首都观众的赞赏。1982年地区调演以《断桥》获优秀演员奖。后来在《祥麟镜》中扮演了李月英,在《喜荣归》中扮演了崔秀英,在《打神告庙》中扮演了敫桂英,《狱卒平冤》中扮演了荆氏,《双灵牌》中扮演了许月娘。在1987年晋中地区“振兴杯”调演中以《明公怨》获主演二等奖。她集青衣、小旦、刀马于一身,使人物有血有肉,各具风彩。

桑桂香凭着自己钻研好学,硬是唱出了自己的风格。她的演唱有程玲仙的唱腔风韵,但没有亦步亦趋、死唱死学,而能根据对人物的理解,自己谱曲,亲自设计唱腔,做到为我所用,这是最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