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声
林家声(林曼纯) 粤剧文武生演员 林家声林家声,男,粤剧文武生。原名林曼纯,广东东莞人,生于香港,胞姊林家仪亦为粤剧及电影演员。
香港日治时期,逃难至广州。9岁以神童姿态演出他的第一个角色武松。1943年,林家声拜邓肖兰芳为师,学习粤剧排场戏,以古老排场戏“中州音”古腔来演唱,后来以鼓竹及演出谋生。香港光复后回港,得到几名名师传艺,亦曾随袁小田学艺,集各家之大成。1948年,林家声成为薛觉先的最后一位入室弟子。
1962年,林家声成立庆新声粤剧团,并任文武生,与编剧徐子郎、潘焯、李少芸、叶绍德等人合作。1965年,林家声成立颂新声粤剧团,创作超过四十套优秀的粤剧,被誉为“林派”艺术。其中包括《雷鸣金鼓战笳声》、《无情宝剑有情天》、《周瑜》、《楼台会》、《三夕恩情廿载仇》等。
1976年,林家声为电视台拍摄了26集粤剧特辑,成功地让大众认识粤剧,对推广及保存这一传统戏曲艺术,起着积极的作用。1993年,林家声演完38场汇演后,便正式淡出职业舞台,与妻子移居加拿大。
2009年,林家声回港于红馆演出,创下一小时全场爆满的销售记录。之后一直留港屡任演艺学院义务导师,着力传艺。
林家声不但是名伶,也是著名的粤语片明星。林家声戏路纵横,尤其擅演戏曲电影、武侠片。
2015年病逝,享年82岁。出生:1933年1月20日,农历壬申年腊月廿五日逝世:2015年8月4日,农历乙未年六月二十日,23时13分人物分类粤剧 文武生演员
林家声(1933— ),演员。原名林曼纯,祖籍广东东莞。他年幼时便钟情于粤剧,小学毕业后,被父亲送往兰芳粤剧学院跟随男花旦肖兰芳学戏。其后,在玫瑰音乐学院跟随黄志允学表演,随李海荣和王粤生学习演唱,并随袁小田和郭鸿滨学习北派武打。11岁左右,林家声踏足舞台,饰演武松一角,,被观众称为神童。13岁他正式加入剧团,演出《张巡杀妾飨三军》。16岁时获薛觉先的赏识,收为入室弟子,参加觉先声剧团的演出。此后,他还参加了前锋、大龙凤、仙凤鸣等剧团的演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林家声先后组织过觉声、宝鼎、家宝、庆新声、颂新声等剧团。此期间,他担任文武生,演出了其代表作《雷鸣金鼓战笳声》、《无情宝剑有情天》、《众仙同贺庆新声》等,深受观众欢迎。1965年,他又主演了《碧血写春秋》、《情侠闹璇宫》、《连城璧》等剧目,也有很大影响。
林家声在继承薛派艺术的基础上,着意进行艺术上的改革创新。颂新声剧团是其发挥创意和实现理想的剧团,故该班演出时间跨越60至90年代,其间进行了一系列的粤剧演出改革。如在剧团内确立新剧开演前的多次排练制度,演出后务必检讨,去芜存菁再进一步;缩减粤剧每场演出时间,适应时代变化和观众需求;采用熄灯转景,减少落幕,并率先采用幻灯字幕。例如,1968年该团演出《林冲》时,在三个主要场口运用熄灯换布景,缩短换场时间,使戏剧情绪连贯,节奏更加紧凑;1972年引入幻灯片作布景,在《风雪闯三关》中运用幻灯雪景制造寒冷险峻的气氛,丰富了舞台上的视觉效果。1973年,他推出《莲溪河畔莲溪血》,剧中渗入一些话剧元素,使舞台演出更为生动活跃。80年代,林家声还曾在颂荣华剧团中担纲演出。
1947年,14岁的林家声便同时投入电影表演,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卖肉养孤儿》,以童星身份演出。后期银幕作品多为其担纲主演的粤剧改编而成的电影,如《胡不归》、《雷鸣金鼓战笳声》、《无情宝剑有情天》、《情侠闹璇宫》、《李师师》等。在影片《有情宝剑无情天》中,他与陈好逑在被困骷髅谷烈火阵中一场,两人通过“耍水发”等表演,既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满腔怒火,也展示了精彩的粤剧技艺。在影片《胡不归》中,他在“哭坟”中念的一段道白,感人至深。他还拍摄过《父母心》、《天长地久》、《孝女珠珠》等时装片。1976年香港丽的电视台为他拍摄《林家声粤剧特辑》,播出其首本名剧,成为粤剧迷的珍藏。1980年,林家声率颂新声粤剧团来穗演出11场,在中山纪念堂演出《连城璧》等剧目,这是改革开放后首个到广州演出的香港剧团。1986年,在广东省、广州市有关部门主办的纪念薛觉先的演出活动中,他带领颂新声剧团在广州演出《胡不归》、《花染状元红》,影响甚大。1993年8月,他在香港北角新光戏院完成历时一个月的“林家声粤剧艺术汇演”后退出艺坛,移居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