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芝云

来自戏曲百科


李芝云,湖南巴陵(今岳阳市)人,约生于1851年(清咸丰初年)前后。清同光间,湖南巡抚王文韶喜爱湘剧,常看李芝云的演出,“以其家世近似纪晓岚后裔,因戏呼之为‘细纪’”① 【注:见陈青霓《湘剧班社、科班、已故名艺人简介》,载《湘剧教学演出纪念册》第154页,湖南省戏曲研究所编。】。幼时曾随其先世在北京住过,每以“见过皇帝”自豪,故有“豪老倌”之称。同治初入五云科班学戏,师从著名老生姜钟云习小生,十一岁出师,“其人温文尔雅,丰姿飘洒,能唱能做,而武功又冲。凡雉尾、文巾、罗帽、盔靠、穷生,无一不精。拿手杰作如《三讨荆州》之周瑜,《芦花荡》一场,周瑜呕血而战,彼于上场之前,口嚼银珠,和以涎沫,一声‘杀败了!’立即以头部向后下腰,将口中银珠吐出,随一挺立,其面上即现出血纹三道,由人中至额间一道,左右两颊各一道,每演此剧,百不失一,他人或能之,然无其准速。在长沙班小生中实为绝技”② 【注:见《周贻白戏剧论文选·湘剧漫谈》第440页,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他如《夜奔》之林冲,《蜈蚣岭》之武松,《拦江夺斗》之赵云,《辕门射戟》之吕布,《翠屏山》之石秀,《抢伞》之蒋世隆,《少华山》之倪俊,《打侄上坟》之陈大官,《打猎回书》之刘承佑等,总之,穷、文、富、武,门门出色,高、低、昆、乱,无所不晓,被观众誉为近百年来湘剧小生全材,从清末到民初,载誉湘城,历30年而不衰。“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王文韶再度来湘任巡抚,极赏李芝云技艺,许为湘中艺林第一人。”③【注:见黄增甫《春泥馆随笔》第177页,内部印行。】他尽管在艺术上取得很高成就,到晚年更是妒火纯青,仍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练功不息。20世纪20年代初已年近花甲,在同春班演戏时,尚能扳脚平耳,踢腿齐眉。演《拦江》之赵云,左手持枪,右手持剑,当表述长坂坡救阿斗一段往事时,耍枪舞剑,既唱且做,忽而抬腿,忽而劈叉,忽而哭,忽而笑,仍然虎虎有生气。芝云对功夫的认真,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一生不懈,赢得同行与观众的交口称赞。 他善于发现和悉心培植下一代人才,华兴班出科的唱工老生吴华钦,因倒嗓而陷入苦闷之中,李芝云独具慧眼,毅然将其收为弟子,命其改唱小生。吴华钦在师傅的激励下,刻苦磨炼,不仅恢复了本嗓,还练出了一副动听的小嗓;李芝云将他的拿手戏毫无保留地一一精心传授。当华钦以小生面目重返舞台时,将《辕门射戟》之吕布、《盘河桥》之赵云、《兄弟酒楼》之石秀等一系列艺术形象,展现在观众和同行的面前,光彩夺目。人们的赞誉,超过他演唱工老生之时。为谢师恩,华钦改名为绍芝,取“绍继芝云”之意。名丑王升和说:“凡是不及看到李芝云的,只要看到吴绍芝的技艺,便可想见其师父之高明。”①【注:见王升和《湘剧近百年史料琐谈》,载《湖南戏剧》月刊。】 李不仅技艺超群,且为人正直,不畏强势,疏财仗义,济困扶危,为湘人所称道。长沙豪绅叶德辉等集资成立春台班时,曾仗势强拉清华班名角,李不畏强势挺身抵制,不与合作。他认为艺人靠艺术吃饭,一生苦练功夫,原当自食其力,靠有钱有势的豪绅吃饭是不应该的,显示了艺人的骨气。他另组仁寿班,叶又想吞并,李拒不合作,以致被送官押交,李无奈交出仁寿,只身奔走湘潭。后经人调解才入同春。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李掌管仁寿班时,“外来京剧艺人一斗金等十八人,因散班后生活无着,李乃邀入仁寿班同台演出,使这批艺人得以集资并组成三庆京班演出。这不仅加深了京、湘艺人之间的感情,同时也开创了京、湘两个剧种之间艺术交流的先例”② 【注:见《湖南地方剧种志·湘剧志》第234页,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江苏富室吴少云,因避太平军战乱辗转来湘,定居长沙。吴酷爱戏曲,资助湘剧艺人组仁寿、清华等班,与李芝云一见如故,情同手足。后吴家道中落,芝云倾其私囊,帮助吴纳粟捐官,被分发到云南省。适王文韶由湖南巡抚迁升云贵总督,芝云央求王关照,吴少云得以任大理通判。庚子后,王文韶调京人军机处,吴偶因失职削官,流落云南,无以度日。芝云得知,日夜焦虑,决心为友解难,只身赴京求见王文韶,王因政务纷繁,月余未获一见。一日候于府门,长跪不起,哀告吴少云在云南冤情,请求营救。“王动容曰:‘细纪真义士也,老夫安能坐视哉!’缓,当代设法。”①【注:见黄增甫《春泥馆随笔》第177页,内部印行。】并资助芝云返湘候信。不久,吴少云得以官复原职。长沙南门外有白沙井,为城中居民饮用水。靠挑沙水为营生者,数以百计。但井边上无遮盖,夏则火伞逼人,冬则霜风刺骨。一日,李芝云和吴少云偕游,途经白沙井,见数百人在烈日下排队候水,深为叹息。李倡议设棚井畔。吴慨然出资。在白沙井旁搭盖长大棚屋,使候水贫民,得免日晒雨淋之苦。棚成之后,有人建议刻石纪事。芝云说:“小小好事,何用留名。” 卒年不详。来源:《湘剧名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