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来

来自戏曲百科

李春来(1855~1925)字起山。新城(今高碑店)人。11岁入北京喜春台梆子科班学艺,从谭叫天(谭鑫培之父)学艺,演武生。17岁学业期满在京津一带搭班演出数年,后转至上海,首演于满庭芳桂茶园,又在升平轩等戏园与孙菊仙、黄月山等合作演出。曾一度返京,与梆子老生郭宝臣合组源顺和班,后又南下,长期在上海演出,先后主办春仙、春桂、桂仙等班社。中年以后,影响逐步扩大,成为南派武生的宗师,世称李派,与俞菊笙、黄月山形成武生三大流派。1922年曾应华东园之聘回到北京演出。

他武功扎实,动作敏捷,翻打扑跌都有独到之处,以演武戏见长,尤擅长短打戏,其中以《白水滩》、《狮子楼》、《花蝴蝶》等剧最著名。所演《白水滩》的十一郎,对草帽圈、褶子、大带和礼担都有美化;在演技方面,斜身出场的亮相,横挑礼担的姿势,与青面虎对打时“扎枪”的开打,独特复杂的棍花等,都独具特色。长靠戏《伐子都》通过高难度的身段动作和武技,揭示子都的内心活动和精神面貌。常演的剧目还有《四杰村》、《界牌关》、《临潼斗宝》、《挑滑车》、《鄚州庙》、《讲堂斗智》等。60岁后仍登台。其传人有盖叫天、张德俊等。


字起山。直隶(今河北)高碑店人(一说新城人)。11岁时入北京丰台“喜春台”梆子科班学艺,初习武丑,后改武生。17岁出科后唱京剧,在天津崇庆、凤仪等班及北京等处演出。清光绪元年(1875年)21岁时抵上海,首演于丹桂茶园,继而又入升平轩、留春等戏园与孙菊仙、黄月山等合演。光绪十年回京奉母,在京期间与梆子老生郭宝臣组织和顺班。光绪十三年以后回到上海并定居。光绪十六年与人合办桂仙茶园,清宣统二年(1910年)开办春仙茶园,在此期间又曾与人合办或个人开办过丹桂、春桂等茶园,后隶大舞台,民国8年(1919年)加入大世界乾坤剧场。民国11年应华乐园之聘重返北京短期演出,虽值暮年,仍一丝不苟,元气仍在。民国14年在乾坤大剧场演《伐子都》时,因年迈力衰,扎大靠翻“吊毛”未过,遂息影舞台,不久抑郁病逝。

李春来长期活跃于上海京剧舞台,为“南派”武戏的开创光大建树颇多。李基本功扎实,腰腿功均超人一等,开打干净利落,筋斗冲、翻得高、落得稳。尤擅短打戏,代表作有《狮子楼》、《四杰村》,《恶虎村》中黄天霸“走边”一场“飞天十三响”、“扫堂”、“旋子”、“踢鸾带”,决不拖泥带水,十分火炽漂亮;《界牌关》中罗通的“耍甩发”、“串小翻”、“跑马锞子”,《伐子都》扎硬靠虎跳前扑、倒叉虎,“金殿”一场,穿蟒走“窜扎虎”过桌子都为他的绝活;《花蝴蝶》姜永志翻三张桌“台漫”,在空中抽拔出身后背的单刀,更为空前。另外,李丰富美化了《白水滩》中穆玉玑的扮相,扎枪时火炽,棍花独特复杂,与众不同,亮相、横挑礼担的姿式边式且见功底,扔草帽圈百发百中,使后学俱都效仿。李十分重视演出的整体性,身上一根飘带也决不马虎,配角沈韵秋、王洪全、鼓师顾宝庆均为一时之选。李演戏讲究认真,晚年在台上仍动作敏捷,全力以赴,丝毫不“偷工减料”,使他终成为早期武生三大流派之一——“李派”,亦成为“南派”武生鼻祖,盖叫天的艺术即脱胎于李,其他如张德俊、高福安等均宗李,周信芳13岁时曾执弟子礼向他问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