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万明
朱万明(1894年~1958年)又名朱金堂,河南汝州市王寨乡郑铁炉村人。河南曲剧创始人之一。
自幼热爱高跷曲子,学会老旦,擅拉坠胡、四弦、京胡,能弹三弦。其思路敏捷,善于钻研。原高跷曲子过于柔弱,拐腔多而低沉,不适应高跷欢快跳跃的表演节奏,经反复实践其成功地改革了[银纽丝]、[阳调]、[剪剪花]、[满舟]、[汉江]、[哭书韵]、[慢垛]等常用曲牌,并借鉴越调、坠子大弦,对高跷曲子弦乐加以改革,创造了[阳调]大过门;重新组织了[十八板],为高跷曲子向曲剧发展创造了条件。1926年春,他率同乐班在登封县李洼村演出,因下雨不能踩跷,他们登上用太平车搭成的高台演出,获得成功,并得到观众赞称。许多曲子艺人争相仿效。此后,其与同乐班的曲友们大胆借鉴其他剧种的艺术,移植剧目,增加行当,丰富表演,加进打击乐,逐步使河南曲剧完善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其曾在陕西渭南曲剧团和洛阳市曲剧团工作。1956年参加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
朱万明父亲朱应臣是清末民初郑铁炉村附近闻名的“贺神戏”乐手,受父亲的影响,幼年的朱万明耳濡目染就对曲子音乐有天赋,他一生酷爱曲子,钻研音乐,少年时学习了不少曲牌,积极组织踩跷唱曲。当时高跷曲较委婉,拐腔多而低沉(保持着牌子曲的特点,所以叫哼曲子),已不能适应高跷愉快跳跃的特点,于是朱万明就致力于唱腔的改革。
从1916年起,朱万明改革了常用的几个曲牌,如银扭丝、阳调、剪剪花、满舟,创造了小汉江、书韵、慢舵等。唱腔改动了,弦子也势必随之改动,于是他参照了越调、坠子的大弦进行了创造,有了曲子阳调大过门。又重新组织了“十八板”,原“十八板”仅有“开首”又增添了“状元游街”、“过街俏”等,成为今日“十八板”拉法。后来音乐日趋完成,成为今日的河南曲剧。
1956年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朱万明和常香玉、陈素真、朱六来被授予最高奖———“荣誉奖”。
1958年农历八月十五,朱万明由洛阳返家团圆过中秋节,回家后患吐血之症,农历十一月初七,朱万明溘然长逝。享年68岁。
2008年1月10日,汝州市人民政府,河南艺术研究院共同为朱万明树碑立传,省艺术研究院资深研究员马紫晨撰写碑文,对朱万明的一生予以肯定。
个人经历
他音乐天赋很好,自幼爱拉爱唱,十几岁时就成为汝州高跷曲活跃人物。他会多种乐器,能操曲胡、三弦、四弦和软弓京胡,能演小旦、老旦等多种角色,为当地玩友所佩服,遂成为同乐社的掌门人。他在洛阳经商期间,与洛阳大屯解新富切磋新调曲牌,对创造洛阳小调曲子有贡献。
1926年5月18日,他率领同乐社16名骨干,应邀到登封县李洼村唱高跷曲,《祭塔》正唱得欢,突然下起大雨,玩友们不得不收场,但观众不依不饶,要求他们继续演出,但地上全是泥泞,无法踩跷演出。最后,朱万明与李洼村人达成共识:离开泥泞地,甩掉高跷,登上高台演唱。
他们在牛车搭建的高台上,先后演了《周老汉送女》、《蓝桥会》等剧目,大获成功。此后,他们干脆登上村里的戏楼,连演三天。从此“高跷曲”正式登台,成为“高台曲”——1926年5月18日也成了河南曲剧的诞生日,载入了中国戏曲发展史。
同乐社的功绩在于:经他们这么一唱,豫西、豫南诸多曲子社纷纷登台演出,都把高跷扔掉了,十里八乡纷纷搭台,轮番邀请演员登台,把这场戏曲革命推向了高潮。
也就在高跷曲登台前后,朱万明以山东琴书音乐元素,结合私垫读书声,创造出《书韵》曲牌,并以其他原生态音乐元素,独创了《慢舵》曲牌,改革了《小汉江》、《大汉江》曲牌,完善了曲剧《十八板连奏》,他的曲牌很适合喊唱和发泄胸中郁闷,那种哀调下行腔,后来在《卷席筒》苍娃唱腔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1928年,朱万明来到洛阳,看了新兴文明戏(通俗话剧),受到启发,吸收新元素,改造高台曲,在洛阳老集演出《戒大烟》、《放足》、《李豁子离婚》等新兴时装戏,受到群众欢迎。1930年后,他借鉴其他剧种表演程式,使曲剧吸收豫剧、京剧的打击乐,“文武场”兼顾,由演家庭生活小戏,走向能演历史题材的“袍带戏”,各个行当也都完善起来。
朱万明对曲剧的贡献有四:第一,1926年,他的同乐社率先抛开高跷,果敢地迈向高台,对曲剧剧种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第二,他从民间音乐中吸收营养,创制了适应曲剧的曲牌,增强了表现力、感染力,大大丰富了曲牌品类;第三,他对乐器的改造,更适合为曲剧伴奏,他在琴筒上蒙蛇皮,形成曲胡优美、饱满、醇厚的发音效果;第四,他和朋友引进七铙八镲打击乐器,为曲剧承担大剧目奠定了基础,也为唱武场戏创造了条件。
因此,说朱万明是河南曲剧的创始人之一实不为过。《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给曲剧下的定义是:“河南曲剧是由坐班清唱的鼓子曲中杂牌小调与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于1926年经临汝县(现汝州市)农民同乐社搬上舞台,发展成为戏曲剧种的。”作为同乐社的掌门人,朱万明确实是曲剧催生人。
曲剧被催生后,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1948年,洛阳、宜阳、汝阳、临汝等地,已有90多个曲剧小戏班,农闲时演出,农忙时务农。1952年,河南业余曲剧团达600多个,专业剧团22个团,1956年25个专业团,1978年28个团,1981年41个团,1984年45个团……
曲剧在牛车高台上诞生,自她呱呱坠地的那一天,便有着蓬勃生命力,今已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全国第八大剧种,河南第二大剧种,涌现出马琪、张新芳、王秀玲、胡希华、李天方等当代表演艺术家,优秀曲目《风雪配》、《卷席筒》、《陈三两》、《李豁子离婚》等均为人们所熟悉。
新中国成立后,朱万明离开洛阳,到陕西渭南一带从事曲剧演出,积极推广曲剧。1956年,我省举办首届戏曲观摩会演,演员和观摩团达7000人,整整演出了40天,豫剧、曲剧、越调各个剧种精英都来了,最后,4个最高荣誉奖的获得者是:朱万明、常香玉、陈素真、朱六来。这是洛阳曲剧界的骄傲,时任文化部部长的田汉为朱万明颁了奖。
1958年秋,朱万明由洛阳回临汝老家过中秋节,没想到他一到家就病了,一直吐血。这年农历十一月初七,同乐社掌门人朱万明溘然长逝,享年68岁。
主要贡献
朱万明对河南曲剧有六个突出的贡献。一是首次将高跷曲子搬上舞台,创造了一个新剧种。二是将河南曲剧传播至全国各地,成为全国第八、河南第二的大剧种。三是创新改革了曲剧音乐。四是创造了曲胡。五是为适应高台曲演出,完善了曲剧舞台艺术,增加了行当,将锣鼓等打击乐加入曲剧。六是改编了《白蛇传》《活勾三郎》《杨八姐闹酒店》等剧目。
朱万明一生从事曲剧事业,新中国成立后曾在陕西渭南和洛阳曲剧团工作,培养或指导过曲剧界许多成名人物,如许雷、刘宝才、陈玉保、李福生、樊大立、朱六来、朱双奇、朱天水、王立、李久长、卢天德、李玉林等,直接培养了曲剧伴奏名手钟国顺、马德山、朱二才、韩银福等。
获奖记录
1957年01月15日,朱万明荣获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荣誉奖。
戏曲演出
- 以上部分内容自动生成,如有错误欢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