斌庆社

来自戏曲百科

百顺胡同在珠市口西大街的路北,是一条不起眼的小胡同,上世纪初,京城一家著名的京剧科班——斌庆社就坐落在这条胡同里,这是1917年由著名“俞派”武生俞振庭与果湘林合作,于俞菊笙故居院内创办的京剧科班。俞振庭是俞菊笙的儿子,俞菊笙去世后,俞振庭便居于此地。

斌庆社在百顺胡同40号,百顺胡同东口开在了陕西巷,西口与大百顺胡同毗邻,胡同的北面是韩家胡同,南面是东壁营和西壁营胡同。听了这些胡同的名字,人们都知道清末民初京城的烟花柳巷“八大胡同”就在这附近了。而斌庆社设在这里不为别的,主要是因为此地与大栅栏相距不远。当时京城几家著名的戏园就汇集在大栅栏街里,而骡马市大街和珠市口西大街这一带也是伶人聚居之所。

百顺胡同原名柏树胡同,明朝称柏树胡同,因胡同里种有柏树而得名。清初,以胡同名字的谐音,取“百事顺遂”的含义,更名为百顺胡同,一直沿用至今。40号在胡同最深处,有个小门脸,普普通通,貌不惊人。没想到走进门里,眼前豁然开朗,一个偌大的院子呈现在眼前。院内地势较低,站在院门口,整个小院一览无余,目光穿过过厅,可以看到后院那座建筑精美的民国小楼。

斌庆社子弟以“斌”、“庆”、“永”三字排名,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学员。不仅如此,斌庆社还“广种薄收”,亦培养外来搭班的演员,当年李万春13岁来京就在这个科班搭班演出。像李万春这样的演员带艺搭班演出,他们不按科班之字排名。当年的搭班演员李万春、蓝月楼、耿长春就是用自己的艺名,由于他们精湛的演技,被人誉为“斌庆三春”。斌庆班长期在大栅栏里的广德楼演出,赢得了不少观众。如同很多私人办班的科班一样,历时13年的斌庆社,最终还是因为经费无以为继而解散。


北京著名的京剧科班之一,它位于宣武区和平门外大百顺胡同西口路南30号(今40号)。1917年由著名“俞派”武生俞振庭与果湘林合作于俞宅院内,当年振庭姐夫、名旦[[孙藕香]]亦为股东,曾任该社社长,其子孙毓堃幼承家学亦带艺搭入此班。此班学生,以“斌”、“庆”、“永”三字排名。

1919年,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学艺,便开始登台实习演出,常演于吉祥园、三庆园、广德楼等戏园。当时还有不少演员带艺搭班演出。他们不按该科班之字排名。如:李万春、蓝月楼、耿长春,由于他们精湛的演技,有“斌庆三春”之誉。

早年旧规不但男女演员不能同台演出,而且男女观众亦必须分开入座。1912年下半年,俞振庭曾由天津邀请女伶来京,首开男女合演之先例。当时计有“小月芬”、“孙一清”、“李凤仙”等女演员,但好景不长,于次年即被禁止。约过半年左右,京师警厅又发明文允许男女同班,但只可“坤角与坤角配出”,“不得男女合配”之管理规则,这对戏曲发展有诸多不利。因俞振庭与肃亲王有交往,便通过此关系,呈报废除了此约。1930年初,俞氏特邀雪艳琴、雪艳舫姐妹至斌庆社,同时还请了不少名家联袂演出,盛况空前,轰动京城。使观众耳目一新,既促进了京剧的发展,亦提高了女演员的地位。但男女合班不久,历时13年的"斌庆社"终因经费等因素而报散。俞振庭另组“永评社”。

“斌”字学生:于斌安、马斌龙、王斌立、王斌兰、王斌贞、王斌芬、王斌忠、王斌卿、计斌蕙(“小桂花”计艳芬)、刘斌升、刘斌武、朱斌仙、朱斌舫、孙斌武、孙斌恒(“小振庭”)、孙斌年、伊斌臣、陈斌雨、陈斌洪、杜斌信、沈斌如(小小楼)、苏斌泰、杨斌昌、李斌祥、范斌禄、周斌秋、洪斌仲、赵斌芝、赵斌忠、徐斌寿、徐斌喜(徐碧云)、高斌峰、殷斌奎(“小奎官”)、耿斌福、唐斌全、郭斌彦、谢斌甫、韩斌永、韩斌贵、彭斌连、靳斌桐等。

“庆”字学生:于庆林、马庆舫、王庆玉、毛庆来、白庆林、白庆祥、石庆顺、刘庆义、刘庆宝、李庆才、李庆太、李庆奎、李庆森、张庆云、张庆玉、张庆龙、苏庆山、陈庆虎、周庆惠、孟庆友、殷庆瑞、赵庆平、赵庆兰、赵庆奎、郝庆祥、钟庆亮、郭庆永、郭庆鹏、高庆云、崔庆福、黄庆奎、德庆海、戴庆胜等。

“永”字学生:韦永茂、谷永来(谷玉兰)、吴永桐、李永华、张永禄、杨永竹、贾永安、俞永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