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凤姣

来自戏曲百科


彭凤姣,浏阳人,生于1882年(清光绪八年),男旦。12岁在浏阳咏霓班出科(红簿上写的是清华班),曾用科名彭咏吾。1901年进入长沙清华班。他和帅福姣都从清华班蹻旦易裕福(细五)学戏,改名凤姣,习做工旦角。他身材修长,眉目清秀,上装之后,一如巾帼美人,时人称为“洋菩萨”① 【注:洋菩萨:长沙人对西洋玩偶的俗称。】。后艺术日精,不但功底深厚,且做工细腻。他的能戏甚多,如《挑帘裁衣》之潘金莲,《桂枝写状》之李桂枝,《坐楼杀惜》、《活捉三郎》之阎惜姣等都负盛名。其中蹻工戏《活捉》中有一种梭走的碎步,叫云路,又称鬼路,身轻如纸人,在台上飘忽不定,却不见脚步移动,堪称绝活。“他艺术的最高峰是《活捉三郎》,即汉戏牡丹花也不能和他比美。”②【注:见黄芝岗《论长沙湘戏的流变》,载《中国戏曲研究资料初辑》第81页,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大脚婆”戏如《骂灶分家》之李三春,《背娃进府》之表嫂,《蝴蝶媒》之官媒婆,几十年脍炙人口。高腔戏则以《会缘桥》为代表,哑巴背瘫妇,一人扮两人的表演很见功夫,上半身是做工旦的柔媚姣俏的表演,脚下着草鞋走螃蟹路,极似龙钟老汉。上桥步法是老汉负重艰难迈步,配合头、手略向后倾的少妇紧张神态,俨然两人。这“老人”步法极需用腰力,非技术纯熟,演这类的戏是难讨好的,而彭凤姣却让观者称绝。他和另外三名男旦陈雪癯、筱桂芬、汤彩凤被称为湘剧男旦的“四大名旦”。 彭凤姣演戏,十分尊重观众的意见,不断改进。抗战前,彭凤姣在丁字湾神庙演出《梨花闹营》。这是彭的拿手好戏,每演必获满堂喝彩,鞭炮齐鸣。这一回,偏偏有人大喝倒彩,齐喊:“要不得!”这把彭急坏了。戏完下台,征求观众意见,一老者提醒他:“樊梨花梳头之时,口含头发,梳好之后,不吐口水,头发多脏,难道可以把脏水吞下肚中去吗?”彭大悟说:“啊,有理!有理!”想到自己这次演出忘记“吐痰”这一小动作,他马上找到庙里的会首,承认自己疏忽,答应重演,甘心受罚,这次演完之后,观众大放鞭炮。 1923年,彭凤姣兼任福禄坤班旦行教师。晚年倒嗓,专以授徒为生,名师出高徒,彭福娥、郑福秋、梅福芳等著名花旦均出其门下。彭福娥继承和发展了彭凤姣的《会缘桥》、《活捉三郎》、《蝴蝶媒》、《骂灶分家》等代表剧目而驰名于湘剧界。彭凤姣和郑福秋名列“五大名旦”之中。湖南解放前夕,他曾说:哪个向我学《活捉》,送一副棺材就行了。可见凤姣晚景之凄凉。 湖南和平解放后,凤姣因年老体衰,孤身一人,丧失工作能力,人民政府每月发给生活费,其徒彭福娥也悉心照顾。1952年病逝于长沙,享年70岁。(来源:湘剧名伶录)来源:《湘剧名伶录》


彭凤姣(1882 — 1952),浏阳人,男旦。12 岁在浏阳咏霓班出科(红簿上写的是清华班),曾用科名彭咏吾。1901 年进入长沙清华班。他和帅福姣都从清华班蹻旦易裕福(细五)学戏,改名凤姣,习做工旦角。他身材修长,眉目清秀,上装之后,一如巾帼美人,时人称为“洋菩萨”。后艺术日精,不但功底深厚,且做工细腻。他的戏甚多,如《挑帘裁衣》之潘金莲,《桂枝写状》之李桂枝,《坐楼杀惜》、《活捉三郎》之阎惜姣等都负盛名。其中蹻工戏《活捉》中有一段梭走的碎步,叫云路,又称鬼路,身轻如纸人,在台上飘忽不定,却不见脚步移动,堪称绝活。“大脚婆”戏如《骂灶分家》之李三春,《背娃进府》之表嫂,《蝴蝶媒》之官媒婆,几十年脍炙人口。高腔戏则以《会缘桥》为代表,哑巴背瘫妇,一人扮两人的表演很见功夫。他和陈雪癯、筱桂芬、汤彩凤被称为湘剧男旦的“四大名旦”。

1923 年,彭凤姣兼任福禄坤班旦行教师。晚年倒嗓,专以授徒为生,彭福娥、郑福秋、梅福芳等著名花旦均出其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