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调
【彩调】彩调剧俗称调子、彩调、彩灯、哪嗬嗨等,属灯戏系统,源于广西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彩调剧约500种,从形式上看有独角戏、对子调、大调戏、三小戏、出头戏、对台戏等。彩调剧原是桂北地区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2006年5月20日,彩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艺术特点】
歌舞并重,尤其在“三小戏”中更为突出。音乐唱腔分腔类、板类、调类三种。同一曲调,可以根据行当、人物的不同,在板和腔上加以变化,有“调多共用,板腔细分”之说,如:腔类按行当定名的有老旦腔、摇旦腔、小生腔、旦脚腔、丑脚腔、老生腔、娃仔腔;按人物身份、职业而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媒娘腔、强盗腔、和尚腔、神仙腔等;按劳动和日常生活分的有挑担腔、划船腔、挖地腔、梳妆腔、饮酒腔等。板类有诉板、哭板、骂板、忧板等。调类有比古调、走马调等。此外,还吸收民间说唱音乐的一些曲调,如鲜花调、渔鼓调、零零落等。音乐伴奏分左、右场,左场为弦管乐,以调胡为主要乐器、还有扬琴、琵琶、三弦以及唢呐、笛子等;右场为打击乐器,有锣、鼓、钹等,锣鼓点常用的有“一条龙”、“三点头”也叫“长锣”、“一钹”、“三钹”“四钹”等。彩调表演中眼、手、身法、步法的基本特征大部分体现在小旦和小丑(包括小生)这两个行当身上,丑旦次之。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很富有本剧种特色,基中尤以步法最为突出。仅丑角步法就分矮桩、中桩、高桩和高低桩四大类,如“蹩脚步”、“扭丝步”、“蹬踢步”、“试探步”、“横挪步”“矮子步”等。旦角的“踵步”、“碎步”、“云步”等。扇子、手帕、彩带是彩调表演的三件宝。其中扇子是最主要的一件,扇花的舞姿也有数十种之多,如:三打五动、圆球扇、高低扇、蝴蝶扇、遮羞扇、摆扇、摇扇、抛扇、滚扇、波浪扇、合璧扇、反接扇等。表演中可将扇子当作扫帚、雨伞、划桨、撑篙、刀枪,真可谓万能道具。各行当的亮相也称“亮台”,作多达十余种。有台角亮相、开扇亮相、抬扇亮相、压扇亮相、侧面亮相、遮羞亮相等。小生和旦角常用的亮相动作有金鸡独立、伏虎卧龙、醉仙卧枕、回头望月、秋波回顾等。
彩调音乐:十分丰富,其唱腔属联曲体,分为腔、板、调三大类。唱腔旋律以七字上下句为多,四段一首的唱腔旋律次之。用十三韵脚和柳州话演唱,俗称“豆腐块”状音乐。据不完全统计,彩调唱腔曲牌共289个,其中唱腔251个(腔类172个,板类10个,调类69个)曲牌29个,锣鼓牌8个。皆着重为塑造人物性格服务。曲调可根据人物性格、行当、感情及剧情需要来体现特点。如表现行当的唱腔有[小生腔]、[摇旦腔] 、[丑角腔] 、[旦角腔] 、[娃仔腔] 、[老生腔] 、体现人物身份的唱腔有[相公腔] 、[和尚腔] 、[强盗腔] 、[媒婆腔] 、[瞎子腔] 、[蠢子腔] 、[算命腔] 、[仙腔]等;表现人物在劳动中的各种行动的有[挑担腔] 、[划船腔] 、[梳妆腔] 、[饮酒腔] 、[敬酒腔]等;表现人物各种思想感情的有[五更叹郎] 、[哭板] 、[骂板] 、[诉板] 、[优腔] 、[三板优腔] 、[阴腔]等。柳州彩调独具一格的唱腔有五大腔口,即[四平腔] 、[诉板] 、[正十字] 、[哭板] 、[梁氏腔]。这五大腔口在彩调戏的大型剧目演出中是少不了的。[四平腔]是柳州彩调唱腔的“腔王”,此腔有[慢四平] 、[快四平] 、[高四平] 、[低四平] 、[越调四平] 等五种,并互相结合使用。[诉板]也有[慢诉板] 、[快诉板] 、[高诉板] 、[诉板头] 、[起板头]等五种。[哭板]则有[散板头]两种。五大唱腔皆具有结构严谨、音型流畅、行腔平衡、字正腔圆、说唱结合的特点。
彩调剧的表演:是包括唱、念、做、舞四功五法在内的综合性艺术。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做与舞的表演。由于彩调演出的是以“三小戏”为主的载歌载舞的36出江湖调,在表演中的手、眼、身、步法,基本贯串于彩调的“矮步”、“扇花”之中,所以说,“矮步扇花”即是彩调最具特点的表演艺术。彩调的矮步扇花,在各个行当中都有不同的表现身段。
彩调的行当:有小生、小旦、小丑、摇旦、老旦、老生,没有净角和娃娃生,小孩角色由小生或小旦兼演。净角由老生兼演。这些行当的形成也是随着剧目的发展而逐渐完善的。而彩调的表演身段主要体现在小丑(含小生和小旦)身上,摇旦次之。有句行话叫做:“学好《对子调》,根基才牢靠。”说明《对子调》的表演身段在彩调剧的表演中所占的位置。《对子调》中的小生、小旦在表演中运用彩调身段的步法、扇花、转身、亮相,使彩调的表演风格更为鲜明。
步法:是以“矮步”为基础形成。“矮步”分矮桩、中桩、高桩、高低桩四类,是小生和小丑的特有步法,用在不同人物身上,以突出不同类型。如在传统戏《三看亲》的处理中,即用对比的手法来烘托张屠户、李裁缝和青年农民丁小哥的三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张屠户走矮桩,表现出是个又矮又胖又粗俗的人物;丁小哥走中桩,体现出他是个正直勤劳并很年轻的种田人;而走高桩的裁缝,则表现了“日头不晒雨不淋、瘦得象根干豆角”的势利经纪人的特点。三个人在同场的高、低、中桩矮步的对比舞蹈中,收到了喜剧的艺术效果。彩调步法除了“矮步”之外,还有扭丝步、云步、纵步、蜻蜓步等25种。
扇花:是表达感情的扇舞。在男女扇花中,尤以女旦的扇花较之小丑的扇花更为优美多姿。女扇花有浪扇、摇扇、十字单花扇、倒扇、托盘扇、抛扇、凌云扇、半月扇、背扇、开关扇、蝴蝶扇、波浪扇等17种;男扇花有砍扇、三打五动扇、转扇、扑蝶扇、平肩扇、高低扇、弱扇、波浪扇等8种。另外,还有老旦及小姐、丫环用的圆扇类的礼扇、摇扇、贴背扇、冲扇、扑蝶扇、观音扇、指云扇、抢扇、观月扇、反扇、采灯扇、砍扇、扑扇、扬扇、端扇等15种。彩调的扇子在表演的三件宝(扇子、手帕、彩带)中居于首位。在表演中称得上是“万能道具”,可当锄头、扁担、砍刀、扫帚、托盘等使用,如在《王三打鸟》中的毛姑妹在清扫家院舞蹈中,表演开笼喂鸡、洒水、扫地的身段,把扇子作为托盘、盆子、扫帚、撮箕等道具使用,表现逼真而优美。
亮相:是彩调的每段舞蹈中的“定型”静止动作,它可以体现动作的含意和人物的“内在”思想感情。女亮相有观音做莲、散花、蝴蝶亮鞋、半托月等10种;男亮相有金鸡独立、海燕冲浪、夜开门、井内照容、夜盗灵芝、台角亮、魁星点斗、大鹏展翅、回头望月、雄狮滚球、鹞鹰赛翅、洞宾背剑、玉龙探海、倒提金葫芦、反架云头、仙童卧月、仙人卧枕等17种。
转身:是彩调在舞蹈表演中连接各动作的纽带。男转身有独脚转、双脚顶转、三盘转、台角转、平身跳转、矮转、戏蝶转、螺丝转、鲤鱼转、独脚转、尼姑翻身等7种。对“四功五法”的运用,彩调老艺人作了精要的总结,常说的“戏诀”如“亮相出马门,念白用眼睛;坐要挺,站如钉,行如飘,跳要轻;台角要顺转,站桩如钉钉;眼随手,手应心,扇似蝴蝶舞,带如龙盘身;刚柔不分界,内外通感情;开唱扣板眼,腔园字要正;四功和五功,真假两相成。出手讲松弛,利落进马门。”般般道出了彩调艺术的精髓。
脸谱:彩调剧来自农村的地方剧种,剧目均是反映农村劳动人民生活,而艺人又多是出身于农村的劳动人民。所以,彩调的脸谱是以小丑化的“小化脸”为主要特色。小花脸又称白鼻子,或称粉鼻子,是在鼻子上勾画出大自然的花卉和动物的形象,如蝴蝶脸、青蛙脸、蜻蜓脸、鲤鱼脸、虾子脸、螃蟹脸、葫芦脸、桃子脸、梅花脸、蟒蛇脸、金钱脸、乌龟脸等,这些脸谱用在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身上,借以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如《阿三戏公爷》的小子阿三,是个聪明机智、活泼诙谐的人物,他画的是蜻蜓;而公爷是个愚昧贪婪的人物,画的是蚂蚁。又如《隔河看亲》里贪财的知县,画的是金元宝脸;《毛国珍打铁》中的李连保画飞鼠脸,象征他嫉恶如仇,勇猛豪气的品性。其它类人物如神话中的金童画葫芦,蠢子画蜘蛛,花花公子画蝴蝶,媒婆画金钱等等,形成了浓郁的彩调脸谱艺术。
【艺术流派】
【彩调剧名家】
清末民初,在“彩调窝”两江镇涌现了誉满乡里的民间艺人骆少廷、文子郁、文大荐、谢济舟等彩调名角;
廖四姑(“四姑娘”):解放前最出色的彩调艺人之一,与“四大状元”一起代表当时桂林彩调的最高水平;
“四大状元”:冷贵甫、朱五八、罗少廷、秦老四;
“四大名旦”:吴老年、潘发甫、梁如山、刘芳四;
“鬼脸王”:周朝纲;
“调子王”:李大树、陈松山等;
“刘三姐”:傅锦华、黄婉秋(黄艺琼)、周谨、吴似梅、王予嘉;
杨步云、蒋剑、唐继、王玉珍、罗亮、杨爱民、袁楚平、苏秋妹、陆志云;文梨、罗红娜、甘春、唐洁等。
【代表剧目】
自民初起即有“林家采茶班”、柳城靖西“八仙班”、柳江简都“谭家班”、柳州市郊区“黄村调子”、“长塘调子”、“群乐园”、“艺乐堂”、“同乐茶社调子班”、“桂乐调子班”等。彩调剧进入城市安家落户,在城镇的发展也更为迅速,除著名的《刘三姐》(1959年柳州市彩调剧团编演彩调剧)外,彩调工作者还创作了《隔河看亲》、《二女争夫》、《王三打鸟》、《王二报喜》、《梦里听竹》、《香罗帕》等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1994年广西彩调剧团创作并演出的《哪嗬咿嗬嗨》被专家誉为广西戏曲艺术上继《刘三姐》之后的第二个里程碑。《刘三姐》、《三朵小红花》等剧曾被摄制成电影。
【彩调剧院团】
广西彩调剧团 | 柳州市彩调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