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卿
张秀卿(1919年~1960年)女,汉族,西平县五沟营人,昵称“大宝贝”。越调表演艺术家,攻旦、生行。
七岁学艺,九岁登台,十一岁唱红,十五岁已遍历小旦、小生、青衣、须生等行当。有“盖河南”之称。上世纪四十年代将《天水关》(即今申凤梅申派的《收姜维》)中的诸葛亮唱红,把越调剧种的男演女变成了女演男。
张秀卿继承传统越调的演唱技巧,又在其基础上大胆借鉴创新,细心观摩名家演出,仔细推敲研究其他戏曲艺术,并把其研究所得运用到自己的越调唱腔里,丰富了越调音乐的表现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她的演唱苍劲深厚,豪迈有力。
代表剧目还有《秦香莲》《蝴蝶杯》《赶花船》《李双喜借粮》《李天保吊孝》《张廷秀私访》等。
1956年参加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饰演《三哭殿》中的李世民,获演员一等奖。
个人经历
幼随母流落舞阳县城。7岁被仪封越调班名艺人肖云亭收为徒弟,从此跟班学戏。9岁登台,11岁即在《小二姐做梦》中饰演小二姐,稚嫩乖巧,甚得观众欢心,呼之为“小宝贝”。15岁时已遍历小旦、小生、青衣、须生等诸多行当,并担纲舞阳越调班领衔主演。后相继活动在周口、漯河、驻马店及鄂西北广大地区,声誉日隆。随着年龄增长,“小宝贝”也被观众改口称之曰“大宝贝”,同时还冠以“盖河南”的殊荣。
新中国成立后后加入商丘专区实验越调剧团,1958年又随团转为开封专区越调剧团(今河南省越调剧团前身)一直担任领衔主演,兼副团长,并参加了传统戏的整理、改编及导演工作。如《三哭殿》和《白木店》二剧的戏文便有她付出的心血。
她熟谙越调演唱技巧,又能大胆借鉴、汲取、创新。其早年嗓音清丽,激越传情;中年变嗓后,演唱风格趋向苍劲豪迈,尤重喷口、吐字、运腔。
她从20世纪40年代初即饰演的《天水关》(收姜维)中诸葛亮一角,其唱表对后来者申凤梅、陈金英等均有重大影响。
1960年病逝,年仅41岁。
演出剧目
她一生扮演了很多角色,如小旦行:《蝴蝶杯》中的胡凤莲、《赶花船》中的张秀莲;小生行:《李天宝吊孝》中的李天宝、《李双喜借粮》中的李双喜、《张廷秀私访》中的张廷秀;青衣行:《抱琵琶》中的秦香莲;须生行:《收姜维》中的诸葛亮、《哭殿》中的李世民、《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昭、《烈火扬州》中的李庭芳;老旦行:《斩杨景》中的佘太君;丑角行:《杨八姐闹酒店》中的焦光普。她还在《秦香莲》中扮演过包拯,在现代戏《一个志愿军的未婚妻》中扮演老妈妈、《两兄弟》中扮演大嫂等,皆很出色,令同行叹服。她三十年代演出《天水关》中的诸葛亮名噪一时,表演从容稳健,气度非凡,唱腔急跃高昂,韵味深厚,对后来申凤梅塑造诸葛亮形象有直接影响。
艺术风格
张秀卿继承了越调传统的演唱技巧,在演出实践中又能大胆借鉴、创新。一遇机会,就细心观摩名家演出,且随身备有留声机、各剧种名家唱片,一有时间便反复推敲,对比研究,湖北汉剧、宛梆、南阳大调曲子、秦腔、吕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音乐都是她研究的对象,并把研究所得揉进越调唱腔,既丰富了越调音乐的表现力,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早年嗓音清脆,唱腔高昂,气满神足,三十岁变嗓后,她在运腔吐字上狠下功夫,尤以喷口处理得最巧妙,角色的神情常现于一字之中,演唱风格趋于苍劲浑厚,更显得豪迈有力。
表演方面她借鉴京剧的身段、武打技巧及鼓经,对化妆、服饰等亦加以变革,为越调艺术的发展做了有益探索,在越调界深有影响。秀卿戏路广,悲喜剧皆宜,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
师徒关系
师父:肖云亭
同门:张秀卿
徒弟:
戏曲演出
- 以上部分内容自动生成,如有错误欢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