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戏曲艺术研究院

来自戏曲百科

张家口戏曲艺术研究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剧的主要传承单位。 近年来, 张家口戏曲研究院重点以传承国家、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心, 在传承、恢复一批经典保留剧目的同时,又创作演出了一大批反映张家口风土人情、历史底蕴的新编剧目。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张家口戏曲艺术研究院创作演出的《龙城二娇》《太阿剑》《梳妆楼》等戏曲在河北省戏剧节上,连续获奖。

改革开放以来, 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带来了艺术创作观念的可喜变化和繁荣,研究院先后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的作品,如环保题材的现代戏《天漠滩》、新编历史剧《合符釜山》、口梆子现代戏《少年董存瑞》、口梆子新编近代剧《魂系京张》、口梆子现代戏《八一风暴》等,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张家口戏曲艺术研究院创作演出的 《龙城二娇》《太阿剑》《梳妆楼》等戏曲在河北省戏剧节上,连续获奖。 其中《龙城二娇》在山西省举办的四省市(区)振兴晋剧调演中亮相,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荣获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团结奖”。新编历史故事剧《梳妆楼》,在浓彩重墨地描绘辽代塞外人民生活和战斗的同时,又塑造了萧太后饱满厚实、叱咤风云的人物形象,于1998年获得文化部设立的国家级最高艺术奖项 “文华奖”。 这项荣誉,在张家口专业艺术创作表演史上尚属首次, 实现了历史性的重要突破。该剧还获得了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大奖。

环保题材的现代戏《天漠滩》讲述了韩红柳带领父老乡亲治理黄沙, 构建首都生态屏障、再造秀美山川的故事。该剧获第六届河北省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第十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 2005年,受邀进京参加了 “第三届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并在中央电视台11频道播出。

《合符釜山》取材于五千年前在张家口市涿鹿发生的“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历史史实,于2009年在冀台(张家口)经济洽谈会期间首演,受到海峡两岸人士的赞许。该作品以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获得第十届省 “五个一工程” 奖和第八届河北省戏剧节优秀剧目奖。

战斗英雄董存瑞是张家口人, 他的故事家喻户晓。口梆子现代戏《少年董存瑞》 回顾了董存瑞从少年成长为战斗英雄所走过的道路,追溯了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存瑞精神”的源头。 该剧获得了第九届河北省戏剧节优秀剧目奖、 河北省第十一届 “五个一工程”奖,于2014年进京演出, 受到我国戏曲专家及首都观众的好评。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开始实施,2015年,北京携手张家口成功获得2022年冬季奥运会主办权,京张高铁开工建设。在重要的历史节点上,张家口戏曲艺术研究院于2015年8月,将口梆子新编近代剧 《魂系京张》 搬上了舞台, 作品以全新的视角塑造了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克服千难万险、 修筑京张铁路的丰功伟绩, 展示了其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品赴省演出,并参加了张家口市的大型公益惠民演出, 还走进高校演出,引起强烈反响。

2017年,为弘扬八一精神,张家口戏曲艺术研究院移植演出了口梆子现代戏《八一风暴》,作品生动地再现了八一南昌起义的光辉历程。7月,赴省会参加“喜迎十九大、同唱盛世曲———京津冀优秀剧目展演”活动。8月在北京剧场连演两场。 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捷生少将观看演出,多家媒体予以报道,为建军90周年和党的十九大召开献上了一份厚礼。

张家口戏曲艺术研究院是我市唯一 一所集艺术研究、创作、演出和艺术教育为一体的市级综合性艺术机构, 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剧的主要传承单位, 云集了一批享有盛誉的艺术家和优秀演职员。

其中,国家一级演员牛学贞、吴同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梅花奖”“文华表演奖” 双奖演员李萍和常惠卿,以及董丽萍、张文河、杨韶华等一批优秀青年演员, 多次在省内获得各种表演奖项。

研究院先后获得了国家级 “文华新剧目奖”“中国人口文化奖”、全国首届农民文艺会演“银穗奖”、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河北省“文艺振兴奖”、省政府“精品剧目奖”、历届河北省戏剧节剧目一等奖和省戏剧百花奖优秀剧目奖等多项国家、省级大奖,并被国家人社部、文化部授予 “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 荣誉称号。

张家口戏曲艺术研究院始终秉持为人民服务,把演出送到社区、学校、村庄、工矿、营房……哪里需要他们,他们就把舞台搭到哪里。

通常演出, 演员们在演出开始前一个半小时就开始进行扮戏。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三伏天酷热难耐,就算是坐着一动不动都会大汗淋漓。可演员们不但脸上要涂着胭脂油彩,身穿厚厚的戏装,头戴沉重的头面, 有的还要穿上几寸厚的靴子,在舞台上经受着几十盏灯光的高温炙烤,还要不停地进行唱念做打等表演。

演出结束后, 基本上每个人都是汗湿衣衫。到了冬天,旦角为了在舞台上能把最美的艺术形象呈现给观众, 只能穿一件保暖衣,外面套上薄薄的戏服,寒风一吹,全身都被冻透了。乐队在开戏前半个小时就必须要定弦、活动手指,一场演出下来基本上两个半小时。夏天,经常一坐就是大半晌,很多人身上起了痱子。冬天,在台上坐着下身几乎不动,很多乐师冻得腿疼。 有的乐器需要戴上金属材质的手指帽演奏,演出结束后,手帽就像生了根似的和手指粘在一起, 揪下来的时候生疼。

在农村演出条件比较艰苦, 有时为了适应不同场地的演出需求, 还要为同一剧目打造多种版本, 以适应剧场和农村露天舞台的演出需要。 很多乡村老百姓对文化生活的渴望常常感动着大家,乡亲们有的不带板凳,就站着听戏,一听就是两三个小时。 演出结束了还使劲儿鼓掌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