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建华

来自戏曲百科


廖建华,原名德汉,幼时艺名“小玲玲”,长沙人,生于1930年。其父廖运生,是湘剧颇有名气的紫脸兼演唱工老生。建华幼入蒙学,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家被烧毁,只得随父跟湘剧抗敌宣传队生活,上台跑龙套,混口饭吃。建华从小耳濡目染,喜爱湘剧,记忆力强,在跑龙套时默记了不少戏的本子。一次偶然的机会,8岁的建华为了救场,替误场的丑行演员演了《虹霓关》中的“打屁虫”② 【注:打屁虫:《虹霓关》中东方夫人帐前的旗牌,小丑扮演,是个逗笑调剂气氛的角色。】,唱词也很逗乐,受到观众的喜欢。田汉也认为竖子可教,便动员运生让建华学了戏。先后师从章太云、卢金云、黄洪林,“开荒戏”为《收姜维》之孔明,黄师一板一眼,一招一式,教得扎实,建华也因满足了自己的唱戏要求,学得认真,以“小玲玲”艺名,正式登上了长沙的戏剧舞台,颇为轰动。不久,田汉将罗裕庭改编为抗日内容的花鼓戏《讨学钱》,让“小玲玲”排演,并建议改为今名。这出小戏显示了建华演丑角的才能。接着又学习、继承了《陈济赶车》、《掘地见母》、《解犯升官》、《韩朋识字》、《斩三妖》、《法场换子》一批唱工戏,还从太云师傅处学了《蠢子问卜》、《活捉三郎》、《祥梅寺》等几出丑行戏,以开拓艺术视野。 1940年,“抗宣队”被迫解散,建华随父去江西搭班。因演出实践机会多,可以学了就演。在此时期内,他得到著名乐师欧阳寿廷的帮助,学了《打鼓骂曹》、《庄王擂鼓》等唱工行的“骨架子”戏。班谚有“打不得鼓,骂不得曹,唱不得清河桥”,就不能成为当家唱工的。还是孩子的建华,在向“饱”和“好”的方向努力。1942年秋从赣西回到长沙,恰好吴绍芝率领的中兴湘剧团从桂林返湘,演出于又一村民众二剧场,建华父子应邀参加该团。一晚演出《北门楼》,这是吴绍芝代表作之一,配角陈宫台原是运生扮演,因小有不适,便要儿子代演。建华极为高兴,能为小生泰斗绍芝先生配戏,是难得的机会,早早就化好了装,没想到吴绍芝当场抹下他的网巾,并大声说:“喊运生长子来扮戏!”①【注:运生长子:廖运生身高体瘦,因此班里人如此称他。】建华深感委屈,暗地流下了眼泪。第二天,吴绍芝把建华叫去,开导他说:“德伢子,你还在生气吧?我告诉你呀,你跟四叔②【注:吴绍芝在家排行第四,业内外人士尊称他为“绍四爷”,晚辈则称“绍四叔”。吴绍芝对晚辈自称“四叔”。】配戏,分量不够呀!你心里一定在想我会很多戏,一个陈公台不能演吗?你当然能演,但是,四叔演吕布,你就不能演,原因很简单,你不够分量。陈公台有句唱词:‘才知道貂蝉女是里应外合’,他是有动作的,用他的肩膀碰我的肩膀,带有一种怨恨和讽刺的情绪,碰肩后我吕布有反映呀,眼神、甩发、抛链与一个蹉步,表示我的猛醒。因为有这个小铺垫,才引出下面吕布骂貂蝉这段唱来。你这一点点高,能碰到我的肩吗?如果没有陈公台这一碰肩,我就没戏了,观众岂不会骂我?伢子,你将来经历多了,会懂得四叔今天所讲的道理的。”①【注:见《廖建华唱戏生涯回忆录》,打印本。】建华深受教育,口服心服。 这年底,中兴湘剧团也被迫散班,1943年,他父子和彭菊生、彭俐侬父女,被聘到邵阳义华抗敌湘剧团,他和彭俐侬虽都只13岁,但出了大红海报,打炮戏是《梅龙戏凤》,受到观众满堂喝彩,这自然有“人保戏”的因素。“一些老师傅高兴的预言:这年轻的一生一旦,将来定是我们湘剧的名角啊!”②【注:见《梨园英华——彭俐侬》第42页,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翌年夏,湘北第四次会战,长、潭失守,邵阳形势紧张,义华抗敌湘剧团和由长、潭逃来的艺人吴绍芝、李凤池、余福星等同向湘西逃难,步行至桃花坪(现隆回县治),前方战事短暂沉寂,便开锣唱戏,以维持生计,不料被国民党部队铁血评剧(即京剧)团强占,逃难艺人无法生活,建华只得提篮小卖,养活一家三口。谁知祸不单行,又逢痢疾流行,三天之内戏班死了五人,建华万幸,从死亡边缘救了回来。九月继续向湘西行进,于十月底挨到洪江演出,继而到溆浦、沅陵,这段时间,建华得名靠李凤池教益,学了《坐楼杀惜》、《问樵闹府》、《打棍开箱》、《仁贵回窑》等大靠戏,15岁的建华,向靠唱兼工的目标迈进。1945年8月日本投降,神州光复,因思乡情切,他和父亲及老师李凤池,在沅陵告别义华班,雇舟回长沙,经洞庭湖进入湘江,在包公庙入黄洪林办的仁寿班,流动于“大河边”各地演出。正在建华走红之时,却在1947年倒嗓,根本不能开口。当时戏班全靠演戏营生,优胜劣汰,毫无情面可言,他从当家唱工跌到只能跑龙套、扮家院,这对建华是致命打击,他忍痛改行他去,在两年布店学徒生涯中,他坚持到天心阁喊嗓练功,嗓音逐渐恢复,1949年春夏之交,他又回到了戏班 8月湖南和平解放,经田洪动员,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二兵团政治部洞庭湘剧工作团。1953年参加赴朝慰问,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上京,进梅兰芳为主任的戏曲演员讲习班深造。曾任省湘剧院艺委会主任。“文革”中被揪斗,1969年下放道县,20世纪70年代初落实政策回省文工总团湘剧队,1976年调省戏剧学校任教,曾任湘剧科主任、校教研室主任,被评为高级教师。1988年当选为第五次全国文代会代表,1990年出席国家教委召开的全国首届园丁代表大会。65岁离职休养。 建华身高面俊,嗓音厚实苍劲,虽非科班出身,但得益于诸多名师教导,加以生性聪慧,能触类旁通,经数十年演出磨砺,成为功底深厚,唱靠兼工,跨老生、小生、小丑三个行当,戏路很广的著名演员。《宋江杀惜》、《打鼓骂曹》、《问樵闹府》、《打棍开箱》、《打雁回窑》等成为他传统折子戏代表作。其中《打棍开箱》吸收了桂剧的精华,在范仲禹出箱时“翻”“腾”“扑”“跌”,有许多高难度动作,演来极为精彩。此剧成为他课堂教学剧目之一,培养青年演员就达三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华创造了不少富有个性的人物,如剧作家周章改编的《八义图》,建华饰主角程婴,他抓住《出宫》、《公堂》、《解图》三个核心场子,施展他唱做兼长的表演艺术,将程婴舍己救人又背负十五年黑锅的古代义士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在《生死牌》剧中,他和名家刘春泉、吴淑岩扮演同一角色黄伯贤,时评各有所长,更能发挥其男性演员的阳刚之气。由于省湘剧团男小生缺乏,他演的小生戏超过他的本行,如《陈三五娘》之陈三,《赵五娘》之蔡伯喈,《拜月记》之蒋世隆,《百花公主》之海俊,《多谋善断》之周瑜等。其中《拜月记》全国巡回演出,又登上了银幕。“廖建华把蒋世隆这个秀才的忠厚、笃诚,肯助人又带着几分书生酸气的性格刻画得很细致。……完全改变了一般演员把这个人物扮成乘人之危情场高手那种庸俗的精神面貌。”①【注:见《铁可戏剧评论自选集》,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建华的丑行戏,并非即兴之作,他具有一定的幼功,故而能在《乔老爷上轿》中担纲扮演主角乔溪。他把小生和小丑两个行当的艺术特点糅合起来,既有丑行的幽默滑稽,又具有小生书卷气的特质。人物的疾恶如仇、不畏强暴的性格,正是在他这种亦庄亦谐的表演中创造出来,赢得观众的欢迎和毛泽东主席的喜爱①【注:1975年毛主席在湖南养病,想看湘剧,当时省委曾组织录制一批湘剧、花鼓戏。廖建华主演的《乔老爷上轿》为其中之一。】。在20世纪50年代,建华曾积极尝试现代戏的排演,他在《山花颂》中饰主角石振山,在劝说母亲让孙女儿进洞探水时,长段的高腔放流,唱得酣畅淋漓,感人至深。此剧1965年参加中南区现代戏会演,受到第一书记陶铸的接见,说:“戏演得很好,唱腔优美好听,谢谢大家为贫下中农塑造了一代英雄形象。”②【注:见黎建明《从艺术家到教育家》,载《湘剧随笔》第78页,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廖建华在省戏剧学校湘剧科(现为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任教期间,和其他教师一起,培养了三届学生,其中优秀者有小生邵振凡、靠把老生梅林等。国家一级演员曹汝龙、汪辉都受过他的教益。离休15年来,一直被戏剧系返聘,进行重点教学。为了保护湘剧遗产,写出60多个传统剧本和10多万字的艺事回忆录。 父廖运生,曾念私塾,较有文化,湘剧颇具名气的紫脸兼演唱工老生。《高平关》、《二进宫》、《沙陀搬兵》、《降唐带箭》等紫脸应工戏,演出规范老成。抗日中参加湘剧抗敌宣传队。学生有白玉君、凌淑君、周小艳、黄福琼等。(来源:湘剧名伶录) 廖建华  曾用名廖德汉。男,1930年出生,湖南长沙人,高中学历。高级讲师。曾任湖南省军区洞庭湘剧团演员,湖南省湘剧团(院)演员、艺委会副主任,湖南省文工团湘剧队演员,湖南省湘剧团创作组副组长兼演员,湖南省艺术学校湘剧科主任、校教研室主任。在《拜月记》《生死牌》《赵氏孤儿》《山花颂》中担任主演。廖建华,原名德汉,幼时艺名“小玲玲”,长沙人,生于1930年。其父廖运生,是湘剧颇有名气的紫脸兼演唱工老生。建华幼入蒙学,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家被烧毁,只得随父跟湘剧抗敌宣传队生活,上台跑龙套,混口饭吃。建华从小耳濡目染,喜爱湘剧,记忆力强,在跑龙套时默记了不少戏的本子。一次偶然的机会,8岁的建华为了救场,替误场的丑行演员演了《虹霓关》中的“打屁虫”② 【注:打屁虫:《虹霓关》中东方夫人帐前的旗牌,小丑扮演,是个逗笑调剂气氛的角色。】,唱词也很逗乐,受到观众的喜欢。田汉也认为竖子可教,便动员运生让建华学了戏。先后师从章太云、卢金云、黄洪林,“开荒戏”为《收姜维》之孔明,黄师一板一眼,一招一式,教得扎实,建华也因满足了自己的唱戏要求,学得认真,以“小玲玲”艺名,正式登上了长沙的戏剧舞台,颇为轰动。不久,田汉将罗裕庭改编为抗日内容的花鼓戏《讨学钱》,让“小玲玲”排演,并建议改为今名。这出小戏显示了建华演丑角的才能。接着又学习、继承了《陈济赶车》、《掘地见母》、《解犯升官》、《韩朋识字》、《斩三妖》、《法场换子》一批唱工戏,还从太云师傅处学了《蠢子问卜》、《活捉三郎》、《祥梅寺》等几出丑行戏,以开拓艺术视野。 1940年,“抗宣队”被迫解散,建华随父去江西搭班。因演出实践机会多,可以学了就演。在此时期内,他得到著名乐师欧阳寿廷的帮助,学了《打鼓骂曹》、《庄王擂鼓》等唱工行的“骨架子”戏。班谚有“打不得鼓,骂不得曹,唱不得清河桥”,就不能成为当家唱工的。还是孩子的建华,在向“饱”和“好”的方向努力。1942年秋从赣西回到长沙,恰好吴绍芝率领的中兴湘剧团从桂林返湘,演出于又一村民众二剧场,建华父子应邀参加该团。一晚演出《北门楼》,这是吴绍芝代表作之一,配角陈宫台原是运生扮演,因小有不适,便要儿子代演。建华极为高兴,能为小生泰斗绍芝先生配戏,是难得的机会,早早就化好了装,没想到吴绍芝当场抹下他的网巾,并大声说:“喊运生长子来扮戏!”①【注:运生长子:廖运生身高体瘦,因此班里人如此称他。】建华深感委屈,暗地流下了眼泪。第二天,吴绍芝把建华叫去,开导他说:“德伢子,你还在生气吧?我告诉你呀,你跟四叔②【注:吴绍芝在家排行第四,业内外人士尊称他为“绍四爷”,晚辈则称“绍四叔”。吴绍芝对晚辈自称“四叔”。】配戏,分量不够呀!你心里一定在想我会很多戏,一个陈公台不能演吗?你当然能演,但是,四叔演吕布,你就不能演,原因很简单,你不够分量。陈公台有句唱词:‘才知道貂蝉女是里应外合’,他是有动作的,用他的肩膀碰我的肩膀,带有一种怨恨和讽刺的情绪,碰肩后我吕布有反映呀,眼神、甩发、抛链与一个蹉步,表示我的猛醒。因为有这个小铺垫,才引出下面吕布骂貂蝉这段唱来。你这一点点高,能碰到我的肩吗?如果没有陈公台这一碰肩,我就没戏了,观众岂不会骂我?伢子,你将来经历多了,会懂得四叔今天所讲的道理的。”①【注:见《廖建华唱戏生涯回忆录》,打印本。】建华深受教育,口服心服。 这年底,中兴湘剧团也被迫散班,1943年,他父子和彭菊生、彭俐侬父女,被聘到邵阳义华抗敌湘剧团,他和彭俐侬虽都只13岁,但出了大红海报,打炮戏是《梅龙戏凤》,受到观众满堂喝彩,这自然有“人保戏”的因素。“一些老师傅高兴的预言:这年轻的一生一旦,将来定是我们湘剧的名角啊!”②【注:见《梨园英华——彭俐侬》第42页,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翌年夏,湘北第四次会战,长、潭失守,邵阳形势紧张,义华抗敌湘剧团和由长、潭逃来的艺人吴绍芝、李凤池、余福星等同向湘西逃难,步行至桃花坪(现隆回县治),前方战事短暂沉寂,便开锣唱戏,以维持生计,不料被国民党部队铁血评剧(即京剧)团强占,逃难艺人无法生活,建华只得提篮小卖,养活一家三口。谁知祸不单行,又逢痢疾流行,三天之内戏班死了五人,建华万幸,从死亡边缘救了回来。九月继续向湘西行进,于十月底挨到洪江演出,继而到溆浦、沅陵,这段时间,建华得名靠李凤池教益,学了《坐楼杀惜》、《问樵闹府》、《打棍开箱》、《仁贵回窑》等大靠戏,15岁的建华,向靠唱兼工的目标迈进。1945年8月日本投降,神州光复,因思乡情切,他和父亲及老师李凤池,在沅陵告别义华班,雇舟回长沙,经洞庭湖进入湘江,在包公庙入黄洪林办的仁寿班,流动于“大河边”各地演出。正在建华走红之时,却在1947年倒嗓,根本不能开口。当时戏班全靠演戏营生,优胜劣汰,毫无情面可言,他从当家唱工跌到只能跑龙套、扮家院,这对建华是致命打击,他忍痛改行他去,在两年布店学徒生涯中,他坚持到天心阁喊嗓练功,嗓音逐渐恢复,1949年春夏之交,他又回到了戏班 8月湖南和平解放,经田洪动员,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二兵团政治部洞庭湘剧工作团。1953年参加赴朝慰问,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上京,进梅兰芳为主任的戏曲演员讲习班深造。曾任省湘剧院艺委会主任。“文革”中被揪斗,1969年下放道县,20世纪70年代初落实政策回省文工总团湘剧队,1976年调省戏剧学校任教,曾任湘剧科主任、校教研室主任,被评为高级教师。1988年当选为第五次全国文代会代表,1990年出席国家教委召开的全国首届园丁代表大会。65岁离职休养。 建华身高面俊,嗓音厚实苍劲,虽非科班出身,但得益于诸多名师教导,加以生性聪慧,能触类旁通,经数十年演出磨砺,成为功底深厚,唱靠兼工,跨老生、小生、小丑三个行当,戏路很广的著名演员。《宋江杀惜》、《打鼓骂曹》、《问樵闹府》、《打棍开箱》、《打雁回窑》等成为他传统折子戏代表作。其中《打棍开箱》吸收了桂剧的精华,在范仲禹出箱时“翻”“腾”“扑”“跌”,有许多高难度动作,演来极为精彩。此剧成为他课堂教学剧目之一,培养青年演员就达三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华创造了不少富有个性的人物,如剧作家周章改编的《八义图》,建华饰主角程婴,他抓住《出宫》、《公堂》、《解图》三个核心场子,施展他唱做兼长的表演艺术,将程婴舍己救人又背负十五年黑锅的古代义士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在《生死牌》剧中,他和名家刘春泉、吴淑岩扮演同一角色黄伯贤,时评各有所长,更能发挥其男性演员的阳刚之气。由于省湘剧团男小生缺乏,他演的小生戏超过他的本行,如《陈三五娘》之陈三,《赵五娘》之蔡伯喈,《拜月记》之蒋世隆,《百花公主》之海俊,《多谋善断》之周瑜等。其中《拜月记》全国巡回演出,又登上了银幕。“廖建华把蒋世隆这个秀才的忠厚、笃诚,肯助人又带着几分书生酸气的性格刻画得很细致。……完全改变了一般演员把这个人物扮成乘人之危情场高手那种庸俗的精神面貌。”①【注:见《铁可戏剧评论自选集》,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建华的丑行戏,并非即兴之作,他具有一定的幼功,故而能在《乔老爷上轿》中担纲扮演主角乔溪。他把小生和小丑两个行当的艺术特点糅合起来,既有丑行的幽默滑稽,又具有小生书卷气的特质。人物的疾恶如仇、不畏强暴的性格,正是在他这种亦庄亦谐的表演中创造出来,赢得观众的欢迎和毛泽东主席的喜爱①【注:1975年毛主席在湖南养病,想看湘剧,当时省委曾组织录制一批湘剧、花鼓戏。廖建华主演的《乔老爷上轿》为其中之一。】。在20世纪50年代,建华曾积极尝试现代戏的排演,他在《山花颂》中饰主角石振山,在劝说母亲让孙女儿进洞探水时,长段的高腔放流,唱得酣畅淋漓,感人至深。此剧1965年参加中南区现代戏会演,受到第一书记陶铸的接见,说:“戏演得很好,唱腔优美好听,谢谢大家为贫下中农塑造了一代英雄形象。”②【注:见黎建明《从艺术家到教育家》,载《湘剧随笔》第78页,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廖建华在省戏剧学校湘剧科(现为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任教期间,和其他教师一起,培养了三届学生,其中优秀者有小生邵振凡、靠把老生梅林等。国家一级演员曹汝龙、汪辉都受过他的教益。离休15年来,一直被戏剧系返聘,进行重点教学。为了保护湘剧遗产,写出60多个传统剧本和10多万字的艺事回忆录。 父廖运生,曾念私塾,较有文化,湘剧颇具名气的紫脸兼演唱工老生。《高平关》、《二进宫》、《沙陀搬兵》、《降唐带箭》等紫脸应工戏,演出规范老成。抗日中参加湘剧抗敌宣传队。学生有白玉君、凌淑君、周小艳、黄福琼等。(来源:湘剧名伶录) 廖建华  曾用名廖德汉。男,1930年出生,湖南长沙人,高中学历。高级讲师。曾任湖南省军区洞庭湘剧团演员,湖南省湘剧团(院)演员、艺委会副主任,湖南省文工团湘剧队演员,湖南省湘剧团创作组副组长兼演员,湖南省艺术学校湘剧科主任、校教研室主任。在《拜月记》《生死牌》《赵氏孤儿》《山花颂》中担任主演。


廖建华(1930 — 2010),长沙人。其父廖运生是湘剧紫脸兼唱工老生演员。廖建华八岁学戏,先后师从章太云、卢金云、黄洪林。“开荒戏”为《收姜维》之孔明,以“小玲玲”艺名,正式登上了长沙的戏剧舞台。接着又学习、继承了《陈济赶车》、《掘地见母》等一批唱功戏,还从太云师傅处学了《蠢子问卜》、《活捉三郎》等几出丑行戏,以开拓艺术视野。

  1940年,“抗敌宣传队”被迫解散,廖建华随父去江西搭班,学了《打鼓骂曹》、《庄王擂鼓》。1942年秋他从赣西回到长沙,应邀参加吴绍芝率领的中兴湘剧团。1943 年,被聘到邵阳义华抗敌湘剧团,期间,廖建华得名靠李凤池教益,学了《坐楼杀惜》、《问樵闹府》、《仁贵回窑》等大靠戏,向靠唱兼工的目标迈进。1949年参加解放军十二兵团洞庭湘剧团。1953年赴朝慰问,195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上京,进梅兰芳为主任的戏曲演员讲习班深造。曾任省湘剧院艺委会主任。1976年调省戏剧学校任教,曾任湘剧科主任、校教研室主任。

  廖建华戏路很广,创造了不少富有个性的人物,《宋江杀惜》、《打鼓骂曹》、《问樵闹府》、《打棍开箱》、《打雁回窑》等成为他传统折子戏代表作。《八义图》中,他饰演程婴,塑造得十分成功。湘剧团男小生缺乏,他演的小生戏超过他的本行,如《陈三五娘》之赵三,《赵五娘》之蔡伯喈,《拜月记》之蒋世隆,《百花公主》之海俊,《多谋善断》之周瑜等。其中《拜月记》全国巡回演出,又登上了银幕。

  廖建华的丑行戏,也具有一定幼功,在《乔老爷上轿》中担纲扮演乔溪。20 世纪60 年代末,他积极尝试现代戏的排演,于《山花颂》中饰演主角石振山。此剧1965年参加中南区现代戏会演,受到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的接见和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