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现代戏展演

来自戏曲百科

今天,由中宣部文艺局、文化部艺术司和北京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现代戏展演”将在北京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和部队文艺团体的10部优秀现代题材戏剧作品将于今天至7月10日在北京演出。此次展演的10出戏中,戏曲剧目占了一半。

5台大戏曲 ■曾在基层演出多场

这次展演的5台大戏分别是:天津京剧院的京剧《华子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眉户戏《迟开的玫瑰》,河南省豫剧三团的豫剧《村官李天成》,唐山市评剧团的评剧《红星谣》和江西萍乡采茶剧团的采茶戏《燃烧的玫瑰》。除了京剧《华子良》、豫剧《村官李天成》、眉户戏《迟开的玫瑰》,其他两部戏曲作品都是首次进京。 据介绍,这次参加展演的5台大戏都在基层演出多场,接受了群众的审美检验。如豫剧《村官李天成》深入农村、厂矿、高校演出300余场,深受欢迎;眉户戏《迟开的玫瑰》在全国许多高校巡演;京剧《华子良》在基层久演不衰。采茶戏《燃烧的玫瑰》和评剧《红星谣》这两部新创作品,也多次深入农村、深入基层演出,在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文化部艺术司司长于平对记者说:“调集这些优秀作品,首先考虑到作品广泛的题材和内容,作品无论是历史事件的描写还是现实生活的展现,都成功地塑造了优秀共产党员的形象,这些作品中,有的是国家舞台精品工程的获奖者和入围者,有的是在基层演出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作品,很多作品贴近百姓,贴近现实生活。在艺术风格方面,或朴实无华,以情动人,或清新明快,精彩纷呈。”除了5台地方戏曲外,展演中还有话剧《红领巾》、《移民金大花》、《黄土谣》,舞剧《风雨红棉》、《红河谷》。

《燃烧的玫瑰》 ■主人公把自己告上法庭

10年前,萍乡采茶戏《榨油坊风情》成为“中国现代戏剧成熟的标志”;10年后,萍乡重点推出采茶戏《燃烧的玫瑰》,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欣喜——通过现代舞台手段张扬着古老剧种的独特魅力。 《燃烧的玫瑰》讲述了一个独特而感人的故事:青年赵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倒车撞伤了一位卖玫瑰花的小女孩小芳,并致小芳当夜猝然死去。在良知和责任面前,赵刚主动投案,但司法机关却因为没有直接有效的证据不能立案。为此赵刚冲破内心的矛盾和世俗的阻力,四处寻找证据,最终将自己“告”上了法庭。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这出戏的台前幕后都令人感动。2005年4月,青年剧作家肖晓被发生在青岛的一个看似无奇的小故事(《燃》剧的雏形)吸引了,几乎在当天,当地分管文艺创作的领导也看到这则小故事。双方心意相通,自然是一拍即合。一个星期后,肖晓写出剧本提纲;1个月后,剧本初稿定稿;4个月后,第五稿出炉。因为剧中小芳是脾脏破裂内出血致死的,为了让剧情更为真实,肖晓走访了多家医院和公检法单位,了解脾脏破裂时的疼痛感,了解立案的相关程序。 回忆起这段难忘的日子,饰演男一号赵刚的黄绍辉激动不已:上班、下班、走路、吃饭、睡觉,甚至做梦都在背台词;白天、晚上、假日、节日都在排练。小到一句台词、一个台步都仔细研究,认真揣摩。人家说,唱戏的是癫子,这话一点不错。排练两个月,他瘦了12斤…… 李亦可在戏中饰演小芳妈——一位下岗的残疾母亲。因为剧团条件艰苦,排练用的轮椅是借来的,上面锈迹斑斑,李亦可的双手磨出了血,只好戴上手套。由于长时间反复的排练,手套也磨破了。后来只得在扶手处缠上胶带。为了表演从轮椅上摔下来的动作,她的脚经常被摔得青一块紫一块。由于剧情需要,李亦可要在纷飞的雪花中大声呼唤,雪花道具是用塑料细末做的,有一次她不小心吸入口中,呛得她直想呕吐,嗓子都呛哑了。 这出戏将于7月2日、3日在民族宫剧场演出。

《村官李天成》 ■“吃亏精神”赢得百姓喜爱

村级基层干部虽然官职不大,但作用不小,正像豫剧《村官李天成》主题歌所唱的那样:“都说你不算啥官哪,其实你不简单,一根针要纫千条线,哪一根都连着地和天哪。你手挽的是老百姓,你肩扛的是大江山。”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作品最能引发群众的拥护,所以才出现了百姓争学《村官》唱段的热闹景象。 7月4日、5日在长安大戏院上演的豫剧目《村官李天成》,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表现的是20世纪90年代的中原农村生活。塑造了一个不怕吃亏、一心带领村民致富的优秀村支书形象。“村官”的扮演者贾文龙给记者说了件有趣的往事:《村官李天成》初排后,该剧原型李连成曾认真地对贾文龙说:“你这个戏演得不像我啊!”贾文龙一听心里一沉,赶忙说:“请多批评指正。”李连成话锋一转:“我长得丑,你太漂亮了,不像我。”贾文龙一听是玩笑话,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河南豫剧三团副团长汪荃珍也曾受到李连成的“数落”:你这个媳妇也太漂亮了。 玩笑归玩笑。李连成用他质朴的语言对该剧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已演出300多场的《村官李天成》4年多来边演边修改,还受到各级领导、专家和观众的广泛认可。 贾文龙说:“《村官李天成》尽管是一部政治戏,但表演非常生活化,在河南演出时除了中老年观众捧场外,青年观众也不在少数,曾经在河南大学连演三场,场场爆满。”

《迟开的玫瑰》 ■民间小调唱成一台大戏

一个几句话就能说完的刘慧芳式的故事,一路演来剧场竟然掌声迭起,甚至有人叹息抽泣。7月7日、8日在长安大戏院上演的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将拉开新一轮百场巡演活动的帷幕。 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创作《迟开的玫瑰》说的是一个家庭故事:乔雪梅在接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的同时,也接到了母亲突遇车祸身亡的噩耗。为了家庭,她终于放弃了学业,牺牲了幸福。最终,弟妹们成了博士、军官、企业家,她却安然地为瘫痪多年的老父亲养老送终。 在北京不少观众是头一次听说“眉户”剧种,剧团负责人介绍:“在其他地方巡演,很多观众是冲着秦腔来的,但是眉户这种相对细腻柔美的陕西‘高腔’也没有让人失望。特别是当主人公接过母亲留下的钥匙时,现场气氛达到了高潮,不少观众甚至哭出声来。” 6年间,《迟开的玫瑰》演出了300多场。作为由民间小调发展而来的剧种,眉户渗透着一种与生活相近的气息。同时,为了适应现代人简约的表达方式,《迟开的玫瑰》采用了简单的舞美设计。

《红星谣》 ■谱写感人革命赞歌

唐山市评剧团新排的现代评剧《红星谣》,6月26日、27日将在民族宫首次接受北京观众的“审查”。剧中年代跨度60多年,主人公雨花的扮演者罗慧琴,要一直从新娘演到老。 据了解,《红星谣》取材于江西苏区一个真实的故事。剧中女主人公雨花新婚第二天便送红军丈夫踏上了长征之路,丈夫留下一枚红星作为纪念,从此再也没有回来。雨花揣着红星,从红颜等到白发,顽强地生活在红土地上,在任何情况下,对红星的热爱初衷不改,对革命的信念毫不动摇。她60多年的人生足迹,记录了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她用毕生的心血,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人生赞歌。一家两代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的动人故事,生动地体现了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 该剧年代跨度较大,从上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到60年代“瓜菜代”,直到改革开放、抗洪救灾,通过雨花饱经沧桑的一生,勾勒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主人公的年龄跨度从十几岁到近七十岁,扮演者罗慧琴深有感触地说,从闺门旦、花旦到老旦的跨行当表演,需要有对形体、声音等的再塑造。剧中,除了人们熟悉的罗慧琴清新甜美的新派唱腔,《十送红军》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江西民歌也不时出现,突出了江西红土地的地域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