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说唱

来自戏曲百科

木鱼、龙舟、南音、板眼四种都属於广东说唱,这四种说唱其实是同出一门︰徒歌无拍和、不上板的是“木鱼”;加上一锣一鼓、似有节奏而没有拍子的是“龙舟”;上了板、一板三叮、加上一筝一板拍和的是“南音”;将南音浓缩成一板一叮的是“板眼”。四种说唱虽然唱法不同,但结构、造句及平仄均是一样。是何人、何地、何时形成今时说唱艺术的面貌?

木鱼

明末清初文学家屈翁山在《广东新语》一书里指出,“木鱼”源自江苏省一带渔民所唱的“摸渔歌”,因方言有异,而由“摸渔”说成“木鱼”。广东人敲经念佛所敲、以木材掏空并刻以鱼为图案的叫木鱼,但实际在唱“木鱼”时,却不需要敲木鱼的。

龙舟

“龙舟”原为流浪艺人谋生的土调歌谣,手持用木棍竖起的木制龙舟伴唱吉祥致语,令人联想龙舟竞渡,故有此命名。

南音

“南音”所用的拍和乐器是属江南丝竹的檀板和筝,在福建也有同名的曲艺,但福建南音是南戏、南曲、南词体系,是曲牌体的,而广东南音是板腔体的。广东南音於上世纪初曾红遍香江,不少纨絝子弟流连烟花之地聆听南音,大户人家则聘请瞽师、师娘(失明男、女艺人)登门献艺。至五十年代以后,电台广播普及,南音亦是极受欢迎的节目之一,深深植入港人耳轨。南音文词短小精炼,多唱述士人与妓女之情,虽然有批评指南音曲词俚俗,尤其对女性不恭、难登大雅之堂,但事实是喜爱南音者众,蔚成当年之流行音乐。随着西欧及粤语流行曲的兴起,六十年代末电台正式取消南音节目,南音逐渐消失于本土主流文化。今天,若要将南音重置于流行文化或许是天方夜谈,但认识此本土乐曲却有助了解旧日港人艺术品味、两性价值及本土文化脉络。要数香港地水南音唱家,当为瞽师杜焕。杜焕幼时失明,随孙生学唱南音,十六岁自澳门赴港,在烟馆、妓院卖唱,惟先后染上鸦片毒瘾、妻儿相继离世。杜焕晚年曾于电台演唱约十五载,後突然被电台辞退,离世前只能在街头卖唱,一生际遇坎坷。学者荣鸿曾教授於1975年曾录下杜焕的南音、板眼、龙舟等说唱曲艺,使一代瞽师的声音得以传世。

板眼

“板眼”不采用广东重拍为板、轻拍为叮的叫法,而跟随外省将叮称为“眼”的叫法,故“一板一叮”便称为“板眼”。

说唱艺术体系自江苏、沿浙江、福建而临到广东之可信性甚高。阮兆辉教授於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因公干常到上海,曾托文化部的朋友代查,结果是真有其事,但当时已经没有人会唱“摸渔歌”,於当地也失传了。当时只是片面的调查,不够深入,故阮教授有意继续深入查证。这四种说唱艺术在广东省已式微,而在香港,除了粤剧演出吸纳了说唱艺术之外,尚有个别艺人及爱好者偶有演唱,唯多以南音为主。为免重蹈於起源地烟没的复辙,必须好好保留及继承这些珍贵的说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