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调腔

来自戏曲百科

“尺调腔”是在“四工调”的基础上,吸收了京剧“二黄”的过门创造的。 通常是G调,胡琴定弦低音5-2,句尾落音的规律是:2,1,低音6,低音5(有多种变格),移调换调简易,板式节奏清晰,具有鲜明的江南音调色彩。

它的特点是:旋律下行,节奏舒展,风格委婉细腻、柔和深沉,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浓郁的抒情性,适合于表达复杂的内心活动和悲伤、缠绵、沉思、忧虑的情绪,因而在塑造人物音乐形象时有多种功能,更有戏剧性。

“尺调腔”的结构简洁而巧妙,由基本上对仗的上下两句,发展成“四句格”,显示了起、承、转、合的功能。 “尺调腔”的板式很丰富。为了适应不同的剧情,表现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在基调的基础上发展成:“慢板”、“慢中板”、“中板”、“快中板”、“快板”、“嚣板”及“散板”等多种不同的板式。每个板式都可独立运用,具有一定的表现特点。在重头的唱段中,当一个板式难以表现时,也可连接起来,变为成套板式使用。连接的方法,既有规律性,又有灵活性,视唱段内容处理。 “尺调腔”中使用的多种板式又有“混板”与“清板”之分。“混板”有伴奏,“清板”掼腔后无伴奏(在保持特点的前提下,也可用弹拨乐器助伴),音调简洁而明快,是一种特殊的演唱方法。

“尺调腔”的板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慢板”:慢四拍子,旋律在基调上延伸展开。它用一板三眼,显得格外委婉、细腻、优美,长于抒发深沉、哀伤的感情。如《楼台会》中的“十相思”唱段,用的就是尺调慢板。具有不同特长的演员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加以发挥,以体现不同流派的特色。

二、“中板”:这是“尺调腔”的基本板式,是中速的四拍子,用于抒情和叙事。旋律平稳而流畅。乐段结束时,尾腔常作延伸,使人有段落感。它在越剧中运用最多。如《祥林嫂》中贺老六成亲时唱的一段,就是尺调中板。

三、“慢中板”:它介于“中板”和“慢板”之间,多用于表演思索和郁闷的情怀。如《柳毅传书》中的“湖边惜别”,用的就是这一板式。

四、“快中板”:它的速度较“中板”略快,唱腔和“过门”的旋律相应地简化,多用于表演激烈、紧迫气氛的情绪。因情绪的需要,其句尾落音常变格为3,1,低音响,1或是,1,低音响,低音5。如《打金枝》中“今日是汾阳王寿诞期”,用的就是“快中板”。

五、“连板”:速度比“快中板”更快,用二拍子,旋律简单,节奏紧凑,多用于表达紧张、焦急的情绪。如《玉蜻蜓》中“认子”,唱的就是连板。

六、“快板”:速度最快,用一拍子,又称一字板。旋律更单纯,接近自然口语,换气用半拍休止,多用于斥责、辩论的场合。

七、“嚣板”:它类似京剧中的“摇板”,紧拉散唱,伴奏用一拍,唱腔速度和节奏比较自由,适合于表演奔放的感情、强烈的内心活动和呼号。过门吸收绍剧“流水板”,散唱整伴,具有复调内涵,是一种紧拉慢唱的形式。它常与“快板”一起使用。

八、“散板”:它“嚣板”相似,也是速度、节奏自由的板式,不同的是伴奏也是散的,不是紧拉散唱,而是散拉散唱。较少独立运用,是一种“寄生性”的板式。在一个唱段中,有在开头,这叫“散起”,用在结尾,称为“叫散”,用在中间,则在节奏上起调节对比作用。如傅全香在《情探·阳告》的唱段中就充分体现了“散板”这三种用法。

九、“流水板”。它吸收绍兴大班的板式,突破了越剧曲调板起板落、块块方整的格局。伴奏是一拍子,唱腔基本是二拍子,有流动感,常用于表达踌躇不安的情绪。

十、“二凡”。它也吸收于绍兴大班,是二拍子,中速,唱腔比较自由,风格古朴,常用悠扬的拖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