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平调

来自戏曲百科

宁海平调属于新昌调腔的分支,是浙江古老的地方曲艺剧种之一,以“宁海”为中心,向四周毗邻地象山、黄岩、温岭、临海、仙居、天台、奉化等地辐射,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影响深远,群众基础广泛。唱腔受新昌调腔的影响,唱腔以曲牌体为主,多为阴、阳两声结合。其中老生多用鼻音,发音较轻快明亮;小生则多用假嗓,声音威武有力;而净角声带振幅大,声音很粗犷、雄伟。表演时,主要采用一人独唱,众人帮腔的表演方式,旋律高亢而优美,伴奏乐器也很简单,主要以锣鼓等打击乐器来衬托。

帮腔在发展中,受到了其他剧种的影响,较之新昌调腔丰富许多,有混帮、清帮、全句帮、片段帮、一字帮等多种形式。演出中的语言多采用宁海本地的方言和“读书声”,声音洪亮,听起来很动听。在宁海平调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他独创的表演方式“宁海耍牙”,丰富了戏曲脸部表演的形式和内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门绝技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宁海耍牙”是一种变口绝技,既粗犷又细腻,既灵动又不失野性,其表演主要分一咬、二舔、三吞、四吐等几个步骤。

艺人把肉猪的上獠牙含在口中,舌头为主要的动力来源,并且在齿、唇、气的辅助下进行表演,再借助将军令等曲牌音乐的肆意渲染,舞台上呈现出一片美妙绝伦的场景,也塑造出所演对象的不可一世的骄横之态,令人叹为观止,掌声不绝。在历史的实践和发展中,宁海平调传统的剧目大概有一百多出,大型戏有“前十八”和“后十八”。其中“前十八”主要以家庭戏为主,“后十八”的剧目题材则多样化,有从别的剧种中移植过来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或者改编的其他剧种的剧目。

在这些传统的剧目中影响较为深远的有《小金钱》、《金牛岭》、《潞安洲》、《天门阵》、《白门楼》、《御笔楼》、《百花赠剑》、《贵妃醉酒》、《陈琳救主》、《偷诗赶船》等剧目,其中《小金钱》的表演最具特色,也是最受百姓欢迎的剧目,《小金钱》的表演中采取了宁海耍牙的绝技,并配之高昂的音乐曲调,使得表演美轮美奂,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这出剧目成为宁海平调中最富有特点的代表作品之一。

传承宁海平调,有利于完善浙江地区的曲艺剧种种类,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百花齐放的璀璨局面,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因此在2006年,宁海平调入选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认可。

---

调腔在浙江流播广阔,宁海的平调是它其中一个分支,是中国古老剧种之一。旧时俗称的「平调班」,主要唱「平调」,兼唱昆腔和乱弹。清末民初在宁海,象山盛行,后来渐渐衰落,到了二十世纪中叶,只有在宁海找到专业平调剧团,所以这剧种也被称为“宁海平调”。

2006年平调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存有明清的传统剧目一百馀部,其中有称为「前十八本」和「后十八本」的三十六种传统戏。其他还有部份昆剧和乱弹戏。

宁海平调的音乐采用曲牌联缀体,有曲牌三百馀首,唱腔比调腔低回婉转,所以有「平调」之称。

宁海平调的行当分「三花 」 ,「五白」 (即生,末),「六旦」;传统还有分「上四柱」和 「下四柱」 。

表演特点及特定剧目

宁海平调的表演特色是多种罕见的表演绝技,其中「耍牙」表演堪称戏曲一绝演员口中表演的八颗牙,可根据戏剧需要而变化有五种技巧:。一,含(将多颗獠牙含在口中,又唱又念,独特的是观众看不出演员有什么异样);二,咬(表演者将口中的獠牙伸出,上下对咬,发出「格格」声响,难度就是上下牙齿要对准,不脱落,像天然生成一样);三,舔(用舌头驱动牙齿,忽忽忽下,左右翻动,看上去像是牙和牙在格斗);四,吞(用气把獠牙吸入口腔内,似乎与平常人无异);五,吐(忽然吐出獠牙,排列上上下,井然有序)。

宁海平调有两个很具代表性的折子戏─李慧娘‧见判“和”金莲斩蛟“。两出戏人物不同,但都运用了「耍牙」绝技,以不同的耍牙技巧表现人物的情绪。”李慧娘‧见判“里面,女花脸演员扮演判官,用八颗八厘米长的野猪 牙,在嘴巴里吞吐自如,把耍牙绝技,表演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饰演李慧娘的演员,穿上四米长水袖,身段飘逸,收放自如,而脚上却踩着古代女子三寸金莲绣花鞋,行不动裙,移步如云,在舞台上凌波微步,呈现连串高难度技巧表演。「耍牙」之外,“金莲斩蛟”更集中了「一马双鞍 」 ,「抱瓶滑雪」等平调传统表演程式,结合了平调曲牌,唱腔和锣鼓,构成了一出极具代表性的宁海平调折子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