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月润

来自戏曲百科

夏月润 (1878~1931)

原名昌泗,字云础,小名泉儿,夏奎章之子、谭鑫培女婿。幼入丹桂茶园附设之伶人子弟科班习艺,由乃父夏奎章、长兄夏月恒亲授靠把老生戏和武生,8岁即登台演出,十几岁主演《渡黄河》、《探庄》、《乾元山》等武工繁重的戏,深得观众喜爱。20岁后,以扮演《挑滑车》、《长坂坡》、《连营寨》、《冀州城》,而名动沪上。月润武工根底扎实,技艺过人,加之在承袭乃父伟岸稳练的风格基础上,吸收了黄月山和沈韵秋等前辈名家的表演技巧和表现方法,因之,主演武戏与靠把戏,更显英武、边式,炽烈惊险。短打戏《恶虎村》、《花蝴蝶》、《茂州庙》等剧,出手干净利索,腿脚轻疾灵活。排六张桌子于台上窜跳如飞;栏杆上工夫,攀缘旋转,翻腾自如。其《冀州城》一剧的表演,刚中有柔,真切细腻,催人泪下,因有“小活马超”之誉,被清末《同文报》推为“菊榜第一”。夏月润于武生戏表演的同时,向南派京剧奠基人王鸿寿学演红生戏,深得王派关羽戏之神韵。

辛亥革命前夕,受民主革命社会思潮影响,夏月润与其兄月珊、月恒、弟月华、潘月樵、汪笑侬等齐心协力,致力于京剧改良运动。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后,先后在《潘烈士蹈海》、《新茶花》、《波兰亡国惨》、《拿破仑》、《双鸳鸯》、《空谷兰》等一批时装和洋装新戏中担任主要角色。为宣扬民主革命思想,破除封建迷信意识,夏月润不顾社会舆论压力,冒着“触犯神灵”的风险,率先排演表现关羽败亡故事的《走麦城》,激起强烈社会效应。

光绪三十四年,夏月润同其兄月珊、潘月樵创办中国第一所近代化戏曲剧场“上海新舞台”,潜心京剧改良,为民族戏曲运用传统艺术形式,反映现代生活作出可贵的实践。辛亥革命时期,夏氏兄弟和潘月樵带领上海新舞台一班人参与了攻打上海制造局的战斗,为光复上海作出贡献。

民国初,在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支持下,上海伶界联合会成立,夏月润被公推为首任会长。他力主“德育、体育、智育为提高伶人社会地位之嚆矢”,在其主持下,订立了剧界各项章程,创办了伶界子弟小学——榛苓小学,其后又成立了上海伶界足球队,以及恤孤济贫等福利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