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桦

来自戏曲百科

周桦,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政协委员。有34年艺龄的她先后主演过豫剧五大流派的代表剧目,在艺术之路上她博采众家之长,兼容并蓄,勤学苦练,形成了自己清亮、秀丽、委婉、细腻的演唱风格。1996年荣获第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周桦,女,汉族,豫剧旦角。1958年11月生,上海市人,原籍宁波,后随父母支边来到兰州。

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曾任兰州市豫剧团副团长、兰州戏曲剧院副院长,现任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兰州大剧院艺委会专家、甘肃省政协委员。

周桦早年受教于豫剧教育家、国家一级编剧李战,后拜著名表演艺术家马金凤、陈素真为师,主攻青衣、闺门旦、花旦。

她在《白蛇传》中扮演的白素贞、《穆桂英挂帅》中扮演的穆桂英、《秦雪梅吊孝》中扮演的秦雪梅、《桃花庵》中扮演的窦氏等,能博采众家之长,又结合自小所受的江南民间艺术熏陶,兼容并蓄,形成了自己清亮、秀丽、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1996年通过表演传统戏《日月图》及折子戏专场荣获荣获第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1958年出生于上海,现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2年,周桦赴郑州举办个人折子戏专场大获成功,赢得第四届“香玉杯”艺术奖;1996年荣获第1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97年参加首届中国豫剧艺术节演出,夺得个人最高奖;1999年被甘肃省文联评为“甘肃省首届德艺双馨艺术家”。

    一个上海人在甘肃把河南戏唱出了名堂。梅花奖得主周桦31年的从艺经历可以用这一句话来概括。

1974年,正在兰州二中上高一的周桦不顾家人反对,进了兰州市豫剧团去学戏。这一年,周桦刚刚16岁,在这之前她从来也没有接触过豫剧。年龄偏大,加上一口吴侬软语,周桦倒也没什么野心:“只想跑跑龙套”。不过,周桦是个做事认真的人,即便只想跑跑龙套,她也想跑好。

1975年初,周桦到河南开封戏校去学习。“主要是学习语言,学校的教学和管理都很严格。不过学习的方法很丰富。”周桦告诉记者,当时为了练好说话,每逢周末的时候他们都会跑到大街上去,去学河南话,用自己的耳朵去听,去学,去观察。

1980年,豫剧团放了大假,她每天去当时的越剧团练功。越剧团的老师们很喜欢小姑娘的踏实劲,想把她调过去,没什么野心的周桦却来了犟劲,不肯放弃豫剧。“我运气好,学艺途中遇到许多好老师。”已近知天命之年的周桦有些腼腆地说。令她最不能忘怀的老师是著名戏剧教育家李战,这位一生痴迷于豫剧的大师在观察初学戏的小周桦一段时间后,开始给她吃小灶,帮她定学习方案,安排她学习豫剧几大流派的戏。在李战的督促下,常(香玉)派的《白蛇传》、陈(素真)派的《宇宙锋》、马(金凤)派的《穆桂英挂帅》、崔(兰田)派的《桃花庵》、阎(立品)派的《秦雪梅吊孝》,周桦纷纷拿下。

周桦的好运似乎仍在继续,1980年,在与来兰演出的陈素真大师同台合作后,陈很是喜欢周桦的表现,主动提出收她为徒。

1983年,因嗓子出现问题在上海疗养的周桦见到了国宝级的豫剧大师马金凤,当时,马正在安徽、河南一带巡演,在此后3个月的演出中,马和这个主动找上门的年轻人吃住在一起。当周桦挑大梁唱完一出《花打朝》之后,马金凤操着浓浓的河南口音说:“乖,以后可以挂老师的牌子了。”

周桦永远忘不了初次见到豫剧大师常香玉的情景,那1990年,在郑州常香玉的家里,听周桦唱完一段《白蛇传》后,常也操着浓浓的河南口音赞叹:“这孩子有前途,要好好努力。”又告诫她:要想演好戏,先要学做人。从此这句话便深深地刻在她心里。

如今,人们这样评价周桦:集常派的豪放,陈派的俏丽、马派的清脆、崔派的质朴、阎派的灵秀于一身,形成了自己清脆秀丽、委婉细腻的演唱风格。当初只是想跑跑龙套的周桦没把如此高的评价放在心上,她的心态一如既往地平和。她仍为分不清前鼻音后鼻音苦恼,仍为新角色的一颦一笑绞尽脑汁。

2004年,兰州市豫剧团创排了现代豫剧《山月》,周桦出任剧中女主角,这部改编于贾平凹原著《天狗》的戏讲述了一个“招夫养夫”的悲剧故事。导演李维鲁说这是一部“中国少有的对人物命运进行探索的戏”,要求周桦将女主人公的忍辱负重、无奈与无助表现出来。“一个是为了我,一个是为了家,我心怎装他们俩,难道这酸甜苦辣都得我咽下?”台下不善言辞的周桦在台上却将这段最能体现山月两难处境的唱词,演绎得从容舒展、细腻含蓄,从而给剧中人物以淋漓尽致的解读。在最后一场“雪祭”中,周桦为表现人物的悲愤心境,她压低嗓音用气声进行表达,尽显出女主人公当时心力交瘁的痛苦,似是有气无力,却字字声声叩击着观众的心。

现已进入中年的周桦仍然充满朝气,一直活跃在舞台上,戏曲已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说“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兰州市豫剧团的前辈和老师们精心培养,在地方剧团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的一个普通演员。因此,我对戏剧、对自己的剧团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不论走到什么地方,参加何种形式的演出活动,都是以维护戏曲艺术和剧团的声誉与利益为目的,积极地投入、认真地表演、主动地宣传。我从来没有放松过对豫剧艺术的追求,永远视戏曲事业为自己的生命。”她和剧团领导班子一起,遵循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打造艺术精品,推出优秀人才,不断提升剧团的声誉和品位,不断开拓演出市场。周桦正以她对戏曲的痴心和对艺术的追求印证着自己的人生道路。

1996年荣获第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甘肃省“五个一工程”突出贡献奖(1996年);

首届中国豫剧艺术节优秀表演奖(1997年)

兰州市首届“兰艺之星”奖(2004年)

被评为甘肃省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家(1999年)

“情系陇原三下乡带头人”活动先进个人(2002年);

“甘肃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2005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豫剧表演艺术家周桦的首套6张戏曲光碟《周桦个人演唱专辑》,2009年10月由中国唱片成都公司出版。


出生在上海,籍贯浙江宁波,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兰州戏曲剧院副院长兼豫剧团团长,兰州市文联副主席,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周桦早年受教于豫剧教育家、国家一级编剧李战,后拜著名表演艺术家马金凤、陈素真、张宝英为师,主攻青衣、闺门旦、花旦。先后获得第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甘肃省“五个一工程”突出贡献奖;首届中国豫剧艺术节“优秀表演奖”;第四届“香玉杯”艺术奖;甘肃省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家;“甘肃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第二届甘肃戏剧红梅杯导演一等奖”。

豫剧,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在兰州非常受欢迎,而正是在这个时间段里,一个在兰州的上海人把豫剧唱出了名堂,这就是梅花奖得主周桦。

周桦1958年出生于上海,10岁随父母支援大西北来到兰州,1974年,16岁的她不顾家人的反对考进了兰州市豫剧团。周桦回忆说:“我小时候非常喜欢唱歌、跳舞,没有接触过戏剧,所以认为戏剧就是唱唱跳跳,非常适合我,因此听说兰州市豫剧团招人时满脑子就是想考进去。我家里没有人从事过文艺工作,因此大人们都不同意我干这一行,尤其是我的祖母非常反对。但我喜欢唱、喜欢跳,这就是我的梦想。”

对于歌唱和舞蹈的热爱,让周桦走进了兰州市豫剧团,但迎接她的并不是想象中的唱歌、跳舞,而是苦的让人流泪的基本功训练和学习完全听不懂的河南话。周桦告诉记者:“我是上海人,在兰州又生活了6年,上海话、兰州话没问题,但河南话听不懂更不会说,因此进团第一件事就是学说河南话。记得进团的第二年,团里就把我们这一批学员送到河南开封,和当地戏校的学员一起练功、一起吃住、一边学语言。周日放假我就到商店里去听、去学,就这样一点点的学会了河南话。除了学说河南话,最苦的就数练功了,我进团时已经16岁了,这个年龄对于戏曲学员来讲有些偏大,身体条件和师弟、师妹们没法比。练基本功时,老师经常让我们围在墙边劈叉、拉筋,有时老师给搬腿,学员们都疼的哭。记得进团第三个月时要进行小考,当时很多同学下叉都能下去,我下不去,感觉很没面子。我又十分要强,哪做不好心里就不舒服,蒙着被子哭过很多次,之后就是一次次的苦练。其实我知道,当时团里收我就是想让我跑龙套,当群众演员,但我想即便是跑龙套,也要跑好啊。那时虽然很苦,但家里人给了我很多的鼓励,他们经常告诫我既然选择了就要好好学、好好练。”

痛苦之后,自然会有回报。周桦在经过了艰苦的学习后,迎来了学习期间的第一台戏《红灯记》,戏里她饰演的是李奶奶。周桦说:“学员里我岁数大,而且个子高又胖,就让我演老旦李奶奶。因为这是我学生时期的第一台戏,因此我非常重视,下了很大的功夫要将角色演好。《红灯照》也是我们这些学员正式排演的第一部戏,演出后效果很好,给我们这些年轻学员打足了气。而我第一次当主演的戏是《白蛇传》,我在戏里演后半部的白蛇。记得那大概是1978年前后,首场在兰石厂俱乐部演出,当时一下子就轰动了。有了这次作为主角的成功演出,我渐渐开始懂得豫剧了,尤其在得到观众和团里的认可后,开始真正喜欢上了豫剧。演了《白蛇传》后,我们受到更多地关注,戏多了起来,之后我主演了《穆桂英挂帅》、《桃花庵》、《秦雪梅吊孝》、《宇宙锋》等。”

西固柳泉乡的村民传统上喜爱的戏剧是秦腔,但当周桦带着她主演的《秦雪梅吊孝》在这里演出几年后,豫剧就在这里扎了根,那些喜欢豫剧的戏迷也都成了周桦的粉丝。周桦告诉记者:“通过几年的演出,乡亲们喜欢上了豫剧,几乎每年都邀请我们去演出,并且要点戏、点演员,我主演的《秦雪梅吊孝》成了必点戏。记得有一年春节前,为了看秦腔还是豫剧还进行了投票,最终还是请了我们团去,并且点了《秦雪梅吊孝》。当时我心里有点忐忑,大过年的演个悲剧,农村有讲究会不会怕不吉利,但当地人就要看,因此几年里我都会在这里为乡亲们演《秦雪梅吊孝》。”

1992年,周桦在河南举办了个人专场演出并参加了“香玉杯”的比赛,她的表演给河南的同行、戏迷、专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最终她获得了“香玉杯”奖,这是河南豫剧的最高奖。1995年,兰州市组织“三团五戏”进京演出,周桦主演了《日月图》等戏并参加了“梅花奖”的评选,1996年周桦获得梅花奖,这是对她为豫剧多年来付出的最好肯定。周桦说:“不敢说取得了什么成就,与许多戏曲艺术家相比还差得很多。但能走到今天这一步,除了自己的付出外,更多的还是要感谢我的那些老师。我最不能忘怀的是著名戏剧教育家李战老师,他当时给我开了很多‘小灶’,并督促我对豫剧各派剧目进行学习,这为我以后的演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0年,‘豫剧大王’陈素真来兰演出时,我有幸与陈老师同台表演,之后老师给我亲授了陈派代表剧目《宇宙锋》并收我为徒。1983年,我在上海见到了豫剧大师马金凤老师,陪她在多地进行了演出,而马老师对我的肯定是在我唱完《花打朝》后,马金凤老师当时说‘乖,以后可以挂老师的牌子了’。”

获得“梅花奖”后,周桦步未停、气未懈,她又以更大的热情和责任投入到了艺术事业之中。她牢记作为一名“梅花奖”演员应有的责任和义务,艺术上一丝不苟,表演中声情并茂。随着艺龄的增长,舞台实践的丰富,文化素养的提高,周桦塑造的人物形象越来越多,对自己的表演也越来越严格,每饰演一个新的角色,她总是在深刻理解和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时代背景的同时,发挥着自己的特长,用情用心把戏演好。2003年市豫剧团排演了新戏《山月》,周桦担任主演。2005年《山月》参加了第八届中国戏剧节,反响极好。2011年在郑州第二届中国豫剧节上,《山月》获得了“优秀剧目”奖,周桦获得了“优秀表演奖”。

周桦已经退休几年了,因为儿子在上海工作,她也是两头跑,用她的话说:“以前精力都放在了事业上,现在有时间了也该多照顾家人。”虽然周桦将精力转向了家人,但她并没有因此放弃热爱的豫剧,她告诉记者:“从不懂到懂再到热爱,豫剧陪伴了我四十多年,让我放弃根本做不到。现在如果有演出需要我,我还是会全力配合。我和全国各地的很多戏迷都有微信联系,以前没有时间

与他们交流,现在属于我自己的时间多了,我会多和他们接触,聊聊豫剧。其实,我一直都没有离开豫剧。”


周桦,女,豫剧旦角。汉族,原籍浙江,生于上海。

16岁考入兰州市豫剧团开始学艺,受教于李战,后拜马金凤、陈素真为师。

周桦主工青衣、闺门旦、花旦。先后主演过《白蛇传》、《穆桂英持帅》、《花打朝》、《桃花庵》、《宇宙锋》、《秦雪梅》、《魂系太阳河》、《日月图》、《秦雪梅奇缘》等豫剧五大流派的代表剧目。1992年赴郑州举办个人折子戏专场,首获第四届“香玉杯艺术”奖,1993年随中国民乐民歌艺术团赴德国参加国际民乐民歌艺术节,演唱豫剧和中国民歌深受欢迎。1994年在第四届中国艺术节上成功主演了大型古装戏《日月图》。在1985年甘肃省第一届优秀青年演员大奖赛中荣获一等奖,1991年参加全国“梨园杯”豫剧广播大赛获优秀奖,1993年荣获甘肃省首届敦煌文艺奖,1996年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1997年参加首届中国豫剧艺术节演出,夺得个人最高奖优秀表演奖,1999年被甘肃省文联评为“甘肃省首届德艺双馨艺术家”她的唱段还被中国音像出版社录制专辑磁带。

她在继承优秀遗产的基础上能够博采众长、兼容并蓄、融会贯通,且有所创造发展,以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被有关专家称为集常派的豪放,陈(素真)派的俏丽、崔派的质朴、马(金凤)派的清脆、阎派的灵秀于一身的艺术家。她的嗓音细腻、甜美、婉转动人的唱腔在观众中广树口碑。塑造的每个人物都刻画得入情入理,活灵活现,赢得了专家和观众的认可。是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马派二代传人,“陇上名花”。并获甘肃省首批“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

在上海度过少年时期的周桦。因酷爱戏剧艺术,16岁跨入高中大门,随即弃学习艺,考入兰州市豫剧团。此时习艺已嫌过迟,尤其是她习惯已久的一口吴侬软语,与河南方言格格不入。但是,她以惊人的毅力克服语言相左和年龄偏大的困难,坚持苦学不辍,赢得老师们对她的同情和特殊关注,终于学有所成。

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理事、甘肃省剧协副主席,甘肃省政协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兰州市豫剧团副团长。


周桦,女,1958年11月生,豫剧名家,梅花奖获得者,甘肃豫剧杰出代表,她影响力和号召力使豫剧在甘肃不让于秦腔。曾向陈素真、马金凤、张宝英学艺。籍贯上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政协委员。主攻青衣、闺门旦、花旦。代表作有《山月》、《花打朝》、《穆桂英挂帅》等

一个上海人在甘肃把河南戏唱出了名堂,梅花奖得主周桦的从艺经历可以用这一句话来概括。

周桦1958年出生于上海,1974年,正在兰州二中上高一的她不顾家人反对,进了兰州市豫剧团去学戏。这一年,周桦刚刚16岁,在这之前她从来也没有接触过豫剧。年龄偏大,加上一口吴侬软语,周桦倒也没什么野心:“只想跑跑龙套”。不过,周桦是个做事认真的人,即便只想跑跑龙套,她也想跑好。

1975年初,周桦到河南开封戏校去学习。“主要是学习语言,学校的教学和管理都很严格。不过学习的方法很丰富。”周桦告诉记者,当时为了练好说话,每逢周末的时候他们都会跑到大街上去,用自己的耳朵去听,去学河南话。

1980年,豫剧团放了大假,她每天去当时的越剧团练功。越剧团的老师们很喜欢小姑娘的踏实劲,想把她调过去,没什么野心的周桦却来了犟劲,不肯放弃豫剧。“我运气好,学艺途中遇到许多好老师。”周桦说。令她最不能忘怀的老师是著名戏剧教育家李战,这位一生痴迷于豫剧的大师在观察初学戏的小周桦一段时间后,开始给她吃小灶,帮她定学习方案,安排她学习豫剧几大流派的戏。在李战的督促下,陈(素真)派的《宇宙锋》、常(香玉)派的《白蛇传》、马(金凤)派的《穆桂英挂帅》、崔(兰田)派的《桃花庵》、阎(立品)派的《秦雪梅吊孝》,周桦纷纷拿下。

周桦的好运似乎仍在继续,1980年,在与来兰演出的陈素真大师同台合作后,陈很是喜欢周桦的表现,主动提出收她为徒。

1983年,因嗓子出现问题在上海疗养的周桦见到了豫剧大师马金凤,当时,马正在安徽、河南一带巡演,在此后3个月的演出中,马和这个主动找上门的年轻人吃住在一起。当周桦挑大梁唱完一出《花打朝》之后,马金凤操着浓浓的河南口音说:“乖,以后可以挂老师的牌子了。”

1992年,周桦在郑州举办个人专场演出时,她还拜访了豫剧大师常香玉。常香玉见到她后,说:“这个孩子比较有前途,要好好努力。”还教导她:“学会演戏首先要学会做人。” 从此这句话便深深的刻在她心里。这次演出是她第一次在外省演出,也就是这次演出她凭借《秦雪梅吊孝》、《花打朝》等获得了“香玉杯”。

1996年周桦荣获第1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97年参加首届中国豫剧艺术节演出,夺得个人最高奖;1999年被甘肃省文联评为“甘肃省首届德艺双馨艺术家”。

如今,人们这样评价周桦:集陈派的中正俏丽、常派的舒展豪放,、马派的清脆明亮、崔派的质朴委婉、阎派的灵秀甜美于一身,形成了自己清脆秀丽、委婉细腻的演唱风格。当初只是想跑跑龙套的周桦没把如此高的评价放在心上,她的心态一如既往地平和。她仍为分不清前鼻音后鼻音苦恼,仍为新角色的一颦一笑绞尽脑汁。

2004年,兰州市豫剧团创排了现代豫剧《山月》,周桦出任剧中女主角,这部改编于贾平凹原著《天狗》的戏讲述了一个“招夫养夫”的悲剧故事。导演李维鲁说这是一部“中国少有的对人物命运进行探索的戏”,要求周桦将女主人公的忍辱负重、无奈与无助表现出来。“一个是为了我,一个是为了家,我心怎装他们俩,难道这酸甜苦辣都得我咽下?”台下不善言辞的周桦在台上却将这段最能体现山月两难处境的唱词,演绎得从容舒展、细腻含蓄,从而给剧中人物以淋漓尽致的解读。在最后一场“雪祭”中,周桦为表现人物的悲愤心境,她压低嗓音用气声进行表达,尽显出女主人公当时心力交瘁的痛苦,似是有气无力,却字字声声叩击着观众的心。

现已进入中年的周桦仍然充满朝气,一直活跃在舞台上,戏曲已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说“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兰州市豫剧团的前辈和老师们精心培养,在地方剧团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的一个普通演员。因此,我对戏剧、对自己的剧团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不论走到什么地方,参加何种形式的演出活动,都是以维护戏曲艺术和剧团的声誉与利益为目的,积极地投入、认真地表演、主动地宣传。我从来没有放松过对豫剧艺术的追求,永远视戏曲事业为自己的生命。”她和剧团领导班子一起,遵循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打造艺术精品,推出优秀人才,不断提升剧团的声誉和品位,不断开拓演出市场。周桦正以她对戏曲的痴心和对艺术的追求印证着自己的人生道路。

相关事件

{{#cargo_query: tables=sjyc,yyjs |join on=sjyc._pageID=yyjs._pageID |fields=sjyc.jj=事件简介,sjyc._pageName=词条名,sjyc.sj=发生时间,sjyc.cs=发生城市,sjyc.dd=发生地点,sjyc.js__full=演员角色,sjyc.rw=戏曲人物,sjyc.jz=戏曲剧种,sjyc.jm=戏曲剧目,sjyc.tt=戏曲团体,sjyc.hd=戏曲活动,yyjs.yy=演员,yyjs.yy=角色 |where=yyjs.yy HOLDS "" |group by=sjyc._pageID |format=template |template=事件换行 |named args=yes |order by=sj DES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