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淑岩

来自戏曲百科

吴淑岩,女,长沙县白箬铺(今属望城县)人,生于1922年。父亲吴绍芝,为湘剧小生泰斗。伯父吴华昌,为华兴科班第一科出身的老生。淑岩7岁开始学戏,父亲教戏,伯父负责基本功的训练,要求极严。一次她练高空跟头,从3张桌子上翻下来时,因尚未掌握要领,头先落地,脖子陷进身子里去了,淑岩直哭,吴华昌行蛮,双手挟着侄女的头往上一端,就扯出来了,又继续再练。自己也刻苦用功,不到9岁,学会了父亲的拿手戏《夜奔》,登上了长沙湘剧舞台。“九龄童”的艺名,一时名噪剧坛。 湘剧小生的唱念需用小嗓,至少应真假嗓结合,淑岩却没有小嗓,吴绍芝当机立断,让其改学唱工老生,取名吴淑岩。因绍芝崇拜京剧名家余叔岩的唱腔,希望他的女儿能成为“湘剧的余叔岩”。淑岩谨遵父命,在努力继承湘剧传统声腔的同时,每日听余叔岩的唱片两小时,潜心研究“余派”咬字、运气、行腔的方法,运用到湘剧弹腔演唱中去,又要保持湘剧弹腔的风格。进入青年时期,她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她的唱工戏《上天台》、《捉放曹》、《南阳关》、《庄王擂鼓》、《打鼓骂曹》等剧,集中表现了她声腔艺术“朴实无华,苍劲有力,行腔自如,韵味清醇的特点,达到了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境界”① 【注:1978年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广播。】。 1938年,在父亲的带领下,和长兄润生(鼓师)一道,参加田汉组织的湘剧抗敌宣传队第四队,展开了唤起民众,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1942年在桂林中兴湘剧团,淑岩已经颇有名气,成为剧团的台柱子。因受田汉和父亲的影响,她脱尽旧戏班的俗气,在生活极端困难情况下,洁身自爱,认真演戏,在一年之内,连续演出了《江汉渔歌》、《双忠记》、《土桥之战》、《梁红玉》等抗战名剧,她成功塑造了宋代爱国志士阮复成、赵观,清代抗清英雄张同敞的艺术形象,受到田汉、欧阳予倩的赞赏。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加以战争年代,她感到一个女人总不能唱一辈子的戏,于是把嫁人作为自己的生活归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淑岩走出家庭,参加部队领导下的洞庭湘剧工作团(后改为湖南省湘剧团),重新涣发艺术青春,她的折子戏精益求精;演的新编历史故事剧如《将相和》更具光彩。把蔺葙如出使秦国那种不辱使命、威武不屈的燕赵气概,以及对待恃功高傲老将廉颇的宽容,刻画得生动深刻。其中《三挡负荆》一场,淑岩充分发挥她苍劲清新、婉转细腻的演唱艺术,以字行腔,以声传情,既感动了廉颇老将,也感动了观众。淑岩的小生戏,如《林冲夜奔》、《打猎回书》,特别是穷生戏《黄金印》之苏秦,《打侄上坟》之陈大官,颇得父亲真传,一时无人能及。 在湘剧表演现代生活上,吴淑岩转行唱老年妇女一类角色,同样倾注热情,如《母亲》中的母亲,《监牢》一场有大段《反南路》,演唱情感真挚,当剧中人母亲从场子里走上舞台时,观众群情激动,掌声雷动,争相与她握手,其情感人至深。 淑岩戏路宽,肚子饱,能演老生、小生、老旦,还演过旦角戏,在女伶中可算“饱学秀才”,但她不张扬,不卖弄,淡泊于名利。1959年,湖南省湘剧院推出优秀剧目《生死牌》,她和刘春泉、廖建华都扮演过主角黄伯贤,各有所长。“吴淑岩同志对黄伯贤内心感情的发掘是深入的,表演很细致,成功地塑造了这一光辉动人的形象。”①【注:见黑健《谈吴淑岩表演的黄伯贤》,载《湖南省1959年戏剧会演会刊》第5页。】此剧在决定拍电影时,有3个演黄伯贤的,谁上呢?淑岩主动说:“刘春泉同志比我年轻,嗓子又好,应该她上。”她甘当绿叶,在剧中饰演老家院,而且演得十分认真。 1974年,吴淑岩调省艺术学校湘剧科任教,她很快实现了由一个演员向教师的转化。在教学上她坚持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一板一眼地教,一字一腔地扣,务求学生学得扎实、贴骨。她教学无上下班、课内外之分,只要学生愿学,她随时就教。即使生病,一见学生来,就倚靠床头,手打拍节,教起唱来。她视学生如自己的儿女,学生生病、塌嗓或家有困难,她花自己的钱为学生买药、熬药,关怀备至。她的儿女下放农村多年,当时省委书记华国锋的夫人韩芝俊,任省文工总团政工组长,有人劝她去找韩将儿女调回到自己身边,淑岩不愿去“走后门”,只淡然说:“崽女们的工作,由组织上去安排吧。”她是著名演员、高级教师、省政协委员,媒体多次要采访报道她,却被她婉言谢绝,总是这么一句淡话:“我冇得什么宣扬的。” 淑岩因患绝症,医治无效,于1989年10月去世。(来源:湘剧名伶录) 吴淑岩  艺名九龄童。女,1922年出生,湖南长沙人。中共党员。1929年从艺,师承吴绍芝,工湘剧青衣。历任九如班演员,抗日湘剧四队、抗日湘剧中心剧团、湖南军区政治部洞庭湘剧团、湖南省湘剧团、湖南湘剧院演员,湖南省艺术学校湘剧科教师。原文艺八级。湖南省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委员。1936年首次公演湘剧。1980年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在湘剧《南阳关》《捉放曹》《清河桥》《打鼓骂曹》《六郎斩子》《三国归晋》《取成都》《醉斩黄袍》《黄金印》《白兔记》《林冲夜奔》《单铜台》等剧目中饰演主要角色和其他角色。来源:《湖南文艺六十年·戏剧卷》


"吴淑岩,女,长沙县白箬铺(今属望城县)人,生于1922年。父亲吴绍芝,为湘剧小生泰斗。伯父吴华昌,为华兴科班第一科出身的老生。淑岩7岁开始学戏,父亲教戏,伯父负责基本功的训练,要求极严。一次她练高空跟头,从3张桌子上翻下来时,因尚未掌握要领,头先落地,脖子陷进身子里去了,淑岩直哭,吴华昌行蛮,双手挟着侄女的头往上一端,就扯出来了,又继续再练。自己也刻苦用功,不到9岁,学会了父亲的拿手戏《夜奔》,登上了长沙湘剧舞台。“九龄童”的艺名,一时名噪剧坛。 湘剧小生的唱念需用小嗓,至少应真假嗓结合,淑岩却没有小嗓,吴绍芝当机立断,让其改学唱工老生,取名吴淑岩。因绍芝崇拜京剧名家余叔岩的唱腔,希望他的女儿能成为“湘剧的余叔岩”。淑岩谨遵父命,在努力继承湘剧传统声腔的同时,每日听余叔岩的唱片两小时,潜心研究“余派”咬字、运气、行腔的方法,运用到湘剧弹腔演唱中去,又要保持湘剧弹腔的风格。进入青年时期,她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她的唱工戏《上天台》、《捉放曹》、《南阳关》、《庄王擂鼓》、《打鼓骂曹》等剧,集中表现了她声腔艺术“朴实无华,苍劲有力,行腔自如,韵味清醇的特点,达到了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境界”① 【注:1978年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广播。】。 1938年,在父亲的带领下,和长兄润生(鼓师)一道,参加田汉组织的湘剧抗敌宣传队第四队,展开了唤起民众,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1942年在桂林中兴湘剧团,淑岩已经颇有名气,成为剧团的台柱子。因受田汉和父亲的影响,她脱尽旧戏班的俗气,在生活极端困难情况下,洁身自爱,认真演戏,在一年之内,连续演出了《江汉渔歌》、《双忠记》、《土桥之战》、《梁红玉》等抗战名剧,她成功塑造了宋代爱国志士阮复成、赵观,清代抗清英雄张同敞的艺术形象,受到田汉、欧阳予倩的赞赏。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加以战争年代,她感到一个女人总不能唱一辈子的戏,于是把嫁人作为自己的生活归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淑岩走出家庭,参加部队领导下的洞庭湘剧工作团(后改为湖南省湘剧团),重新涣发艺术青春,她的折子戏精益求精;演的新编历史故事剧如《将相和》更具光彩。把蔺葙如出使秦国那种不辱使命、威武不屈的燕赵气概,以及对待恃功高傲老将廉颇的宽容,刻画得生动深刻。其中《三挡负荆》一场,淑岩充分发挥她苍劲清新、婉转细腻的演唱艺术,以字行腔,以声传情,既感动了廉颇老将,也感动了观众。淑岩的小生戏,如《林冲夜奔》、《打猎回书》,特别是穷生戏《黄金印》之苏秦,《打侄上坟》之陈大官,颇得父亲真传,一时无人能及。 在湘剧表演现代生活上,吴淑岩转行唱老年妇女一类角色,同样倾注热情,如《母亲》中的母亲,《监牢》一场有大段《反南路》,演唱情感真挚,当剧中人母亲从场子里走上舞台时,观众群情激动,掌声雷动,争相与她握手,其情感人至深。 淑岩戏路宽,肚子饱,能演老生、小生、老旦,还演过旦角戏,在女伶中可算“饱学秀才”,但她不张扬,不卖弄,淡泊于名利。1959年,湖南省湘剧院推出优秀剧目《生死牌》,她和刘春泉、廖建华都扮演过主角黄伯贤,各有所长。“吴淑岩同志对黄伯贤内心感情的发掘是深入的,表演很细致,成功地塑造了这一光辉动人的形象。”①【注:见黑健《谈吴淑岩表演的黄伯贤》,载《湖南省1959年戏剧会演会刊》第5页。】此剧在决定拍电影时,有3个演黄伯贤的,谁上呢?淑岩主动说:“刘春泉同志比我年轻,嗓子又好,应该她上。”她甘当绿叶,在剧中饰演老家院,而且演得十分认真。 1974年,吴淑岩调省艺术学校湘剧科任教,她很快实现了由一个演员向教师的转化。在教学上她坚持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一板一眼地教,一字一腔地扣,务求学生学得扎实、贴骨。她教学无上下班、课内外之分,只要学生愿学,她随时就教。即使生病,一见学生来,就倚靠床头,手打拍节,教起唱来。她视学生如自己的儿女,学生生病、塌嗓或家有困难,她花自己的钱为学生买药、熬药,关怀备至。她的儿女下放农村多年,当时省委书记华国锋的夫人韩芝俊,任省文工总团政工组长,有人劝她去找韩将儿女调回到自己身边,淑岩不愿去“走后门”,只淡然说:“崽女们的工作,由组织上去安排吧。”她是著名演员、高级教师、省政协委员,媒体多次要采访报道她,却被她婉言谢绝,总是这么一句淡话:“我冇得什么宣扬的。” 淑岩因患绝症,医治无效,于1989年10月去世。(来源:湘剧名伶录) 吴淑岩  艺名九龄童。女,1922年出生,湖南长沙人。中共党员。1929年从艺,师承吴绍芝,工湘剧青衣。历任九如班演员,抗日湘剧四队、抗日湘剧中心剧团、湖南军区政治部洞庭湘剧团、湖南省湘剧团、湖南湘剧院演员,湖南省艺术学校湘剧科教师。原文艺八级。湖南省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委员。1936年首次公演湘剧。1980年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在湘剧《南阳关》《捉放曹》《清河桥》《打鼓骂曹》《六郎斩子》《三国归晋》《取成都》《醉斩黄袍》《黄金印》《白兔记》《林冲夜奔》《单铜台》等剧目中饰演主要角色和其他角色。"来源:《湖南文艺六十年·戏剧卷》

吴淑岩(1922-1989)女,长沙县白箬铺(今属望城区)人,父亲吴绍芝。她7 岁开始从父亲学戏,不到9 岁,学会了父亲的拿手好戏《夜奔》,登上了长沙湘剧舞台。从此获得“九龄童”的艺名。

  湘剧小生的唱念需用小嗓,她却没有小嗓,吴绍芝让其改学唱工老生,取名吴淑岩。吴淑岩在努力继承湘剧传统声腔的同时,潜心研究京剧余淑岩咬字、运气、行腔的方法,并运用到湘剧弹腔演唱中,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她的唱工戏《上天台》、《捉放曹》、《南阳关》、《庄王擂鼓》、《打鼓骂曹》等剧,集中表现了她声腔艺术朴实无华、苍劲有力、行腔自如、韵味清醇的特点。

  1942年在桂林中兴湘剧团,因受田汉和父亲的影响,连续演出《江汉渔歌》、《双忠记》、《土桥之战》、《梁红玉》等抗战名剧,受到田汉、欧阳予倩的赞赏。

新中国成立后,她参加洞庭湘剧团,演出新编历史故事剧《将相和》,她以字行腔,以声传情,使蔺相如的形象深深感动了观众。她的小生戏,如《林冲夜奔》、《打猎回书》,特别是穷生戏《黄金印》之苏秦,《打侄上坟》之陈大官,颇得乃父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