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玉郎

来自戏曲百科

吕玉郎(1919-1975)   粤剧文武生,原名吕庭镜,鹤山县人。家贫,十三岁辍学,十四岁拜丑生王中王为师学艺,十五岁入日月星班当下层演员。十七岁随新春秋班到上海演出,任第二小生。十八岁在香港拜薛觉先为师,入觉先声剧团从第四小生做起,三年后累升至第二小生,对薛派艺术多有体会。1941年香港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原觉先声剧团正印丑生半日安、正印花旦上海妹夫妇在澳门组织大中华剧团,以吕玉郎为文武生。民国三十二年(1943)至三十四年,大中华剧团在广西和广东西江一带演出,演出多为当年觉先声剧团的剧目,吕玉郎得两位前辈提携,声誉日起。抗日战争胜利后,吕回到广州,重入觉先声剧团,当师父薛觉先的副手,任正印小生。1949年自组永光明剧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永光明、太阳升等剧团任文武生。1958年入广东粤剧院任二团团长。吕玉郎曾受薛觉先多年熏陶,是薛派传人之一。嗓音圆润,行腔委婉,擅演温文尔雅的小生角色,如《牡丹亭》的柳梦梅,《拜月记》的蒋世隆,《玉簪记》的潘必正,《附荐何文秀》的何文秀等均受观众赞赏。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会演,在《平贵别窑》中饰薛平贵,获演员一等奖。   1952年在《平贵别窑》饰薛平贵获中南区戏曲观摩演出演员奖(奖状);同年该剧再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一等奖。

吕玉郎(1919—1975),演员。原名吕庭镜,广东鹤山人。幼年在广州读书,爱听粤曲,曾随王中王学艺。20世纪40年代拜薛觉先为师,加入觉先声剧团,升至第二小生。后加入半日安、上海妹组织的大中华等剧团,担任文武生,名声鹊起。新中国成立前夕,他邀得楚岫云、陆云飞等合作,组建永光明剧团。1956年任太阳升剧团团长,后广东粤剧院成立时他成了该院主要演员,与郎筠玉、林小群等有较多合作。1959年曾与马师曾,红线女等赴朝鲜演出。

        吕玉郎的扮相俊雅潇洒,表演自然细腻,唱腔尤见功夫。他师承薛觉先的唱腔流派,十分讲究科学的发声方法,做到放松、落肚、明亮,运腔流畅自如,跌宕有致,韵味浓郁,如珠落玉盘,曾被冠以“玉喉”之誉,其唱腔被称为“镜腔”。1952年他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主演《平贵别窑》,获得了演员一等奖。在1965年举行的中南地区戏剧观摩汇演中,他饰演现代剧《阿霞》中的四大伯,以主要唱段“血溅兰湖”受到大会表扬。他曾主演过《牡丹亭》、《拜月记》、《玉簪记》等根据古典名著改编的剧目,成功塑造出柳梦梅、蒋世隆、潘必正等为人们熟知的人物形象,并演过《红色的种子》、《龙马精神》等现代戏。他还亲自动笔参加一些剧本的编写工作,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刘金定》等。他的演唱艺术对后辈很有影响,其子吕洪广,其侄吕雁声,其徒关国华、陈晓明均为知名演员。他曾任广东省广州市戏曲改革委员会会常务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