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剧
吕剧是山东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曾名“化装扬琴”、“琴戏”。系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坐腔扬琴)发展演变而来。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最初的吕剧班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1953年戏曲改革中由山东省戏改组定名吕剧。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
2007年10月中旬,首届吕剧文化艺术节在吕剧的故乡——山东省东营市成功举办。
名称由来
吕剧名称的由来,流传着很多的说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一、1915年前后,原属广饶县牛庄的时家村(今已划为东营区)老艺人时殿元,也曾以纸糊毛驴,化装演唱《王小赶脚》,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人们便把它称为驴戏,由于这个称号欠雅,经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译成了“吕戏”。1923年,这种驴戏进了济南府,演出的主要剧目是《吕洞宾打药》,当地群众不明白这个剧种的来源,只听说叫“驴戏”,又由于主要剧目是“吕”字打头,观众就把它称为吕戏。
二、吕剧的“吕”字,原是二十五户为一闾的“闾”字。意思是街坊邻里戏、家乡戏。以后在辗转、流传中,把“闾”简化为“吕”。也有的说,过去说琴书,大多是两口子或一家人搭档,演唱的内容又多系反映男女爱情的。两口为“吕”,因而就叫吕戏。
三、吕戏原来称为捋戏。此说有二:一是由于演唱时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按奏坠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动,故名为捋戏;又因中国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有六种,总称“六吕”,因而将“捋戏”改称为“吕戏”。另一种传说是,当年为这种戏起名时,有的老艺人说,这种戏演唱时顺藤摸瓜,捋着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戏吧。捋与吕同音,遂定名为吕戏(吕剧)。
源流沿革
吕剧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名的新剧种,但其表演艺术形式却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早在清代中叶,山东南部农村就出现了一种名叫“小曲子”的小曲连唱体曲艺形式。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洋琴(洋琴),故又称“扬琴”、“洋琴”。历史上扬琴曾广泛流行于古黄河下游地区的河南、江苏、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以及东北的个别市县。在山东最先流传于鲁西南,并逐渐向北(济南及惠民地区)、向东(青岛、烟台)延续扩展,约有二百年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风俗的影响,逐渐形成为南路、北路、东路琴书三大流派。各自叫法也不尽相同,如东路琴书艺人商业兴自称本路琴书为“改良扬琴”;北路琴书创始人邓九如自称“文明扬琴”。到一九三三年邓九如在天津电台播音时,才定名山东琴书。
光绪初年,广饶县(旧称乐安)北部一带的农民,为躲避灾荒,常随身携带坠琴、节子板等乐器,外出卖艺求生。开始以唱琴书小段为主,或顺口编些有趣的故事,边耍边唱。后来,他们不断吸收戏曲唱腔和民间小调来丰富自己的表演内容和形式。如东寨村的张兰田、张志田兄弟俩,就曾去安徽风阳拜师学艺。当地流行的凤阳歌对琴书的表演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艺人们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不断追求新的艺术形式。一些擅长唱工的艺人,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点。如广饶县西商村的艺人商业兴和妻子关云霞,长期在烟台、青岛一代演唱,逐渐形成自己的演唱形式,成为东路琴书艺术的代表人物;而擅长人物表演的艺人,则致力于创造新的表现形式来吸引观众。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冬,以东路琴书艺人时殿元为首的同乐班,尝试着将《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用竹、纸、布扎成驴形,加以彩绘,一演员身绑彩驴,做骑驴状;一演员执鞭赶驴;另有艺人操坠琴、扬琴、竹板等乐器伴奏,演员在音乐声中载歌载舞。此种表演形式别开生面、生动活泼,初次演出便获成功。由于《王小赶脚》首次采用驴形道具,群众又称此类戏为“驴戏”。此后,时殿元又陆续将一些琴书篇目改为化妆演出,所到之出,表演深受群众喜爱。
角色行当
吕剧的角色行当体制是按照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划分的,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受到了其它地方剧种的影响,使得其表演艺术变得更加丰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吕剧文化中一起去了解它的角色行当吧。
吕剧在化装扬琴时期表演形式比较简单。多是几个人搭档,演唱一些故事简单、角色又少的剧目。如《王小赶脚》、《光棍哭妻》、《三打四劝》等。
演唱时坐成八字形,扬琴居中,其他乐器分列两旁。演员各持乐器,自拉自唱。演唱者根据其演唱技能和自然条件来划分角色。此时虽已有生、旦、丑等角色的分工,但并无严格的行当区分。艺人们将这种状况称之为“有脚色,没行当”。
吕剧传统的舞台表演中生活动作较多,少有成套的的表演程式。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由于受五音戏、莱芜梆子等地方剧种和京剧的影响,使吕剧的表演艺术得到丰富和提高,角色行当体制也日趋完善,但仍保持以“三小戏”为主体的演出特点和生活化的演出风格。
吕剧的角色行当体制是按照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划分的。
生行:
包括小生、老生、娃娃生、武生诸行
小生多扮演剧中年轻公子、儒生,以念唱为主,唱腔讲究情绪变化,行腔自然,注重褶片、水袖、折扇等功夫。如《王定保借当》中的王定保、《借年》中的王汉喜等人物;
老生饰演的角色多戴黑三髯,故又称须生、胡生。其所扮角色多为剧中正派人物,表演稳重大方,要求唱腔浑厚,注重褶片、袍带、髯口、帽翅等技功。如《打焦赞》中的杨六郎、《玉清楼》中的宋江;
娃娃生为扮演戏中的儿童角色,表演天真,念唱爽朗,另须具备一定的武打功夫。如《穆桂英挂帅》中的杨文广等;
武生系扮演剧中的武士、侠客一类的角色。注重腰腿功和刀枪把子套路。
旦行:
包括青衣、花旦、闺门旦、彩旦、武旦、老旦等类青衣,扮演成年妇女角色。重唱工,要求行腔委婉流畅、字正腔圆、清亮细腻,并具水袖、圆场功夫,表演时情感充沛。如《小姑贤》中的李荣花、《井台会》中的蓝瑞莲等;
花旦,扮演活泼热情的青、少年女性角色,要求唱腔甜润,吐字清晰、身段灵活娇俏。如《姊妹易嫁》中的张素花、《王小赶脚》中的二姑娘等;
闺门旦,扮演未出阁的大家闺秀或贫苦人家有教养的妙龄少女。道白注重声韵,唱腔委婉缠绵,形体端庄,注重水袖、折扇等功夫。如《逼婚记》中的洪美蓉等;
彩旦,又称彩婆子,扮演滑稽、狠毒、搬弄是非的妇女,其表演动作及台词多源于生活。如《小姑贤》中的刁氏、《龙凤面》中的后娘等;
武旦,扮演剧中有武艺的女子,要求身段轻捷灵活。如《打瓜招亲》中的陶三春、《打焦赞》中的杨排风等;
老旦,扮演剧中老年妇女,表演侧重老态,要求唱做念白稳重大方。如《穆桂英挂帅》中的佘太君等。
净行:
吕剧中以花脸行为主要角色的传统剧目较少,仅有《王定保借当》中的李武举、《温凉盏》中的洪彦龙等几个花脸角色,尚未形成该行当独有的成套表演程式。新中国成立后该行当的角色才逐渐增多,如《打焦赞》、《打瓜招亲》等剧中的武花脸表演。
丑行:
包括小丑、老丑、武丑
小丑多扮演剧中不戴髯口的丑行角色。其表演生活气息浓厚,语言丰富通俗,道白多用乡音方言。常扮演剧中诙谐、刁钻或奸猾等不同性格的角色。如《王小赶脚》中的王小等。
老丑主要扮演男性老年角色,其表演生动风趣。如《洗衣记》中的田二洪等角色。
武丑角色在吕剧传统剧目中并不多见,只是后来由于移植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才逐渐形成该行当。
艺术特点
吕剧音乐是在从民间俗曲演变而来的“坐腔洋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其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兼唱曲牌。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基本板式有“四平”、“二板”(包括“垛子板”和“流水”)、“娃娃”三种。吕剧的伴奏乐器分文场和武场。文场主要乐器是坠琴、扬琴,其次为二胡、三弦、琵琶、笛子、唢呐等,可视剧情酌情增减。新中国成立后又增加了一些西洋管弦乐器。伴奏多采用“学舌”(对位)形式。如二板伴奏模仿唱腔一句,四平伴奏模仿唱腔的下半句或尾腔。武场伴奏乐器主要有皮鼓、板、大锣、小锣、大铙钹、堂鼓、打鼓等。锣鼓经均自京剧等剧种吸收。
吕剧的演唱方法,男女腔均用真声为主,个别高音之处则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处理,听起来自然流畅。吕剧的唱腔讲究以字设腔,以情带声,吐字清晰、口语自然。润腔时常用写滑音、颤音、装饰音,与主要伴奏乐器坠琴的柔音、颤音、打音、泛音相结合,以及上下倒把所自然带出的过渡音、装饰音浑然一体,使整个唱腔优美顺畅。
吕剧使用的语言属北方语系的济南官话。其重字规律和读音咬字方法都与普通话多有近似之处。吕剧传统剧目的舞台道白,是以济南官话为标准的基础上偏重于上韵;而现代戏的道白则直接使用济南官话,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表演中,吕剧善于运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群众语言作为剧词,并以此来塑造人物形象。
传统剧目
吕剧大体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和单中出戏,如《小姑贤》、《小借年》、《王定保借当》等,这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
吕剧20世纪初开始登台亮相,到20世纪中叶达到鼎盛。20世纪五十年代是吕剧的辉煌时期,名角荟萃,新戏迭出,与安徽的黄梅戏同台进京演出。随着新《婚姻法》的宣传,吕剧《李二嫂改嫁》唱红大江南北。
《李二嫂改嫁》:讲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农村,年轻寡妇李二嫂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经常受恶婆婆“天不怕”的折磨。青年农民张小六在劳动生产中帮助她,她也在生活上照顾张小六。二人由此产生了爱情,却受到了旧习惯势力和婆婆的反对。“天不怕”和其族弟李七商定,趁张小六支前的时候,另行说媒,破坏李二嫂和张小六的爱情。李二嫂参加了妇救会和识字班,在妇女主任的帮助下,冲破了封建势力的束缚,同“天不怕”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终于和从前线立功回来的张小六结为恩爱夫妻。剧本通过李二嫂这一艺术形象,反映了在政治上翻身解放的农村妇女要求婚姻自由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妇女解放中所遇到的自身的思想斗争及与外部世界的冲突。
1951年山东省文联戏曲研究室首演。1954年山东省吕剧团上演。郎咸芬扮演李二嫂,杨瑞卿扮演张小六,王俊英扮演张大娘。郎咸芬的演唱,低回委婉,声情并茂。她根据人物性格结合唱腔设计的舞蹈动作,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李二嫂的思想感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6年该剧获文化部颁发的全国戏曲剧本奖。1957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戏曲艺术片。
《补天》:讲述的是建国初期,为固土守边,二十万时代青年奔赴新疆建设兵团,开发西部边疆,但是他们的婚姻却成了大问题。为此,国家紧急征调两万女兵入疆。于是八千山东姑娘踏上了西去的征途。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环境使这批从碧海蓝天下走来的山东姑娘所怀抱的梦想与现实发生了错位。《补天》以史诗剧的手法生动记述了发生在特定时空和特定环境下的一段真实历史故事。该剧表现了献身祖国边疆的青年们不屈的牺牲精神,弘扬了人与人之间的宽容、和谐之美。
《龙凤面》:讲的是继母陶氏乘丈夫出外经商,逼家院丁奎害死前妻子女梁子玉、梁赛金,兄妹二人闻讯逃走,又被猛虎冲散。几年后新科状元梁子玉下榻官驿,命四衙官献面。梁赛金为义父解忧,亲做家传龙凤面,才得兄妹团圆。
《借亲》:程孝金与一锭金订亲后都闻对方丑陋,程母便装病,要赵女一锭金过门探病。赵家怕露马脚,便借马大保之女金莲顶替,程家也找长工帮喜冒名。不料弄巧成拙,反倒促成帮喜与金莲的美事。
相关事件
2023年12月29日,山东省吕剧院在济南百花剧院演出您的查询内使用的某些“”未用对应的“”封闭。。([[|详情]])
2023年12月29日,山东省吕剧院在[[]]演出。(详情)
2023年12月15日,山东省吕剧院在济南百花剧院演出您的查询内使用的某些“”未用对应的“”封闭。。([[|详情]])
2023年12月15日,山东省吕剧院在[[]]演出。(详情)
2023年12月09日,山东省吕剧院在济南百花剧院演出您的查询内使用的某些“”未用对应的“”封闭。。([[|详情]])
2023年12月09日,山东省吕剧院在[[]]演出。(详情)
2023年12月08日,山东省吕剧院在济南百花剧院演出您的查询内使用的某些“”未用对应的“”封闭。。([[|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