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心一

来自戏曲百科

傅心一(1888—1958),艺名小玉堂,男,演员,戏曲活动家,湖北天门县岳口镇人。出身梨园世家,幼读私塾,从小随父亲傅有才习三生,边学边唱。8岁入沙市同乐班并登台演出,颇受观众和票友的赞赏。1901年入宜昌普庆班,1904年入汉口满春戏园演出《磐河桥》、《四郎探母》、《挑袍》、《打鼓骂曹》等剧。傅的扮相英俊,落落大方,嗓音宏亮,运腔别致,表演洒脱,工架讲究。且能司鼓、操琴,为观众和行家所赞誉,名噪一时。后因艺人社会地位卑微受人歧视,深感其痛,遂立志读书并参与社会活动。1908年,入博学书院附属学校读书三年,汉语和英语知识大增,成为汉剧演员中有文化的“秀才”。他善辞令,广结交,为人正直,急公好义。尤对下层艺人,常慷慨解囊,即使手中拮据,以茶当餐,依然谈笑风生,受到伶界同人的崇敬,尊他为“傅先生”。

辛亥革命前夕,他任同乐茶园后台挡首,革命党人聂豫遭清吏追捕,被他藏于茶园后台获救。武昌首义后他参与发起汉口红十字会,开展救济辛亥革命烈属和为贫民义务治病等活动。1912年任“湖北伶界自治会”主任,组织研究京、汉剧源流,提倡戏曲改良创新。又任“人道红十字会”理事。在此期间,他到上海结识洪深、田汉、欧阳予倩、刘艺舟等人,视野为之开阔。刘艺舟抵汉进行反袁活动,傅动员汉剧艺员做刘的班底,并亲自参加刘在新汉舞台演出反袁斗争的新剧《新华宫》,促使汉剧与新剧的艺术交流。军阀王占元派人捉刘,傅等保护刘从后台跳水逃走。五四运动时,傅任国民革命委员会汉口分会宣传主任。为了声援北京学生反对卖国“二十一条”协助汉剧爱好者周炳臣和陈国新等人,开办天、春、长科班。同年,傅又提议修缮“楚班公所”,得到余洪元、董瑶阶诸名伶的支持。傅任筹备干事,经两年多义演筹集资金,于1919年竣工落成。次年,“汉剧公会”成立,傅心一当选为副会长。汉剧公会以“提高人格、改良习惯”为宗旨,推动了汉剧的改革,并为汉剧艺人提供研究艺术和组班的场所。1921年,湖北水患,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召汉剧入京义演赈灾。汉剧十大行名角以余洪元领衔、傅心一为总干事主持组班演出和社交联络事务。汉剧此次入京,组织严密,阵容强大,实力雄厚,受到京都各界人士的欢迎。1923年后,专心致力于发展汉剧事业。汉剧第一个女演员七龄童(叶慧珊)初露头角,顿遭非议,且为某些汉剧名伶所不容,傅专程去宜昌,收其为徒,将她带到汉口天声舞台演出,轰动武汉,为汉剧坤伶兴起开通道路。1926年,在国民政府教育部领导下,傅筹组有各剧种及剧场职工参加的“湖北剧学总会”,并任委员长。他打破门户之见,建议将黄孝花鼓戏改称楚剧,推荐汉剧琴师严少臣协助,改人声帮腔为胡琴伴奏。他抵制封建意识,支持坤角入会,发动剧界为援助上海工人罢工和慰劳北伐将士义演。1928年,他筹资聘师,倡议开办汉剧第一个女科班新化科班。1935年,傅被选为汉剧公会第二届会长,并在吴天保等人支持下,组成“汉剧旅行团”把汉剧推向全国。1938年,傅在政治部第三厅郭沫若、田汉领导下,参加筹组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被选为常务理事,组织艺人参加“留汉歌剧抗敌流动宣传队”,任总队长,并率汉剧一队由宜昌徒步跋涉入川,宣传抗日救亡活动。傅入川多次,视它为第二故乡。1930年率坤角为主的大汉班赴川演出,并任重庆一园、友声剧院经理,与贾培芝、魏香庭、张德成等川剧名伶交情甚笃。此次率汉剧一队进川后,排演了《江汉渔歌》、《淝水之战》等新编历史戏和《汪精卫卖国求荣》等时装戏。1942年,在物质条件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傅在北碚创办了汉剧训练班“汉”字科班,任班主任兼教戏和打鼓操琴,培养学生百余人。支持学生发送《新华日报》和参加远征军赴印抗日,受到田汉赞扬:“你们坚持抗敌宣传工作,还培养汉剧接班人,后来人民是不会忘记你们的。”1945年,傅以戏剧界代表身份出席北碚庆祝抗战胜利大会,汉训班为大会演出。1951年,汉训班师生组建重庆五一汉剧团,傅任团长,并任重庆市戏改会常委。1952年,出席全国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文化部荣誉奖状。同年,傅将五一汉剧团带回湖北,正式成立黄石市汉剧团。1953年任湖北省戏曲改进委员会主任。1957年,任湖北省戏曲研究所所长、省第一届人民代表、省政协委员、省文联副主席、剧协武汉分会副主席、民主同盟湖北省委委员。积极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对挖掘整理传统剧目和曲牌,开展戏曲研究工作等,均有重大贡献。反右运动中蒙冤,累及家人。1958年9月病故,享年7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