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粟庐

来自戏曲百科

俞粟庐(1847—1930) 松江娄县(今属上海)人。名宗海,号韬盦。近代著名昆曲家。曾就学于吴江盛泽沈景修,工书法,宗北碑,通金石学,并精于书画鉴别。清光绪初年署金山县守备。光绪中叶,改苏州葑门外水师营务处办事,移家苏州义巷内。俞尤擅昆曲。早在清同治十一年(1872),即从上海怡怡集同籍曲友韩华卿习曲。韩氏宗长洲(今苏州)叶(堂)派唱口,粟庐悉心精研,尽得其奥秘,以叶氏唱派正宗传人蜚声曲坛,而成为清末民初一代昆曲宗师。他度曲讲究吐字重,行腔婉,结口向沉而不浮,运气敛而不促,对于音韵之阴阳清浊.旋律之停顿起伏,声音之轻重虚实.节奏之松紧快慢,要求尤为严格,在昆曲界影响颇大。俞氏本工小生.对生、旦、净、末、丑各行的曲子,也无不精通。常唱的有《琵琶记》之《南浦》、《辞朝》、《书馆》,《长生殿》之《惊变》、《埋玉》、《迎像》、《哭像》,《玉簪记·秋江》,《千忠戮·八阳》,《牡丹亭·拾画、叫画》,《红梨记·亭会》等戏。《金雀记·乔醋》,尤为其平生得意之作,为号称“滕乔醋”的名师滕成芝亲授。他又曾向苏州昆班名小生王鹤鸣习艺。粟庐定居苏州四十余年.长期受聘于补园(拙政园西部)主人张月阶家鉴定书画,兼为其子荫玉、孙紫东等拍曲授艺于“十八曼陀罗花馆”。他经常至宫巷桂芳阁茶园晶茶、拍曲,或应邀参加曲社“同期”活动。民国三年(1914)始又多次旅沪度曲,启迪后进。民国十年春,与穆藕初、徐凌云共同发起、组成昆曲保存社,并在穆的竭力推荐并资助下,由百代公司为其灌制《三醉》、《仙缘》、《拆书》、《惨睹》(即《八阳》)、《定情》、《赐盒》、《哭像》、《拾画》、《亭会》、《秋江》、《辞朝》、《书馆》、《佳期》等唱片13面,皆冠生、巾生曲子,俞并手书其唱片曲词、宫谱,由穆藕初题字,印成《度曲一隅》传世。翌年,穆又发起、建成以俞氏命名的曲社“粟社”。民国十三年六月六日,俞78岁高龄时犹亲自莅社咏唱《荆钗记·见娘》一折。他并著有《度曲刍言》,发表于是年出版的上海笑舞台《剧场报》。苏州曲友中受其教益者颇多,其中如吴瞿安、张紫东、徐镜清、贝晋眉、陆麟仲、殳九组、尤企陶、顾公可、俞锡侯、宋选之、宋衡之、吴仲培等得益更甚。其子振飞,自幼即受严格训练,尽得其传,1953年根据家学辑成《粟庐曲谱》上、下两集行世。

俞粟庐(1847-1930):近代昆曲家,松江人。俞振飞之父。他以叶氏唱派正宗传人蜚声曲坛,成为清末民初一代昆曲宗师。工小生,对生、旦、净、末、丑各行的曲子,也无不精通。擅演《长生殿·惊变、埋玉、哭像》、《牡丹亭·拾画、叫画》、《玉簪记·秋江》等戏,《金雀记·乔醋》尤为其得意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