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福星

来自戏曲百科

余福星(1919年~1974年5月)女,湖北武汉市人,湘剧演员,工小生。因养父是长沙湘剧艺人余佑文,乃从余姓。从小随余学戏,后人福禄坤班,习小生。因与吴绍芝同在中兴剧团,就专学“绍派”戏,人称“女绍芝”。

她的《琵琶记》《金印记》《偷诗赶潘》《盘盒拷寇》《杀子告庙》等高、弹腔剧目,由于功底厚实,唱腔上不独字正腔圆,且运用自如,韵味醇和隽永,特别具有“绍派”风味,在湘东北一带,声名远播,被观众誉为“女绍芝”。

余福星为人正直,工作积极,善于团结人,对青年演员培养,要求甚严,又爱如慈母,朱福贵、曾金贵、贾砚霞、宾兰芳、李自强等优秀青年演员,都是在她关心教诲下成长起来的。

个人经历

1919年出生于武汉市,因养母嫁长沙湘剧艺人余佑文,她随母下堂乃从余姓。从小随余佑文学戏,后入福禄坤班,习小生。羡慕吴绍芝艺术,乃自习绍派。 抗战期间,她和吴绍芝同时参加田汉领导的湘剧抗敌宣传队第四队,从事唤起民众、抗日救亡工作。1942年又与吴绍芝同在桂林中兴湘剧团共事。1944年长沙沦陷,跟随吴绍芝等从长沙步行逃难到邵阳、洪江。因有较长时期与吴师一起,尽管吴师不收徒,但余福星看戏“剽学”,深入钻研“绍派”的唱腔和表演风格,颇能得其精髓。光复后回长,演出于湘春园。她的《琵琶记》《金印记》《偷诗赶潘》《盘盒拷寇》《杀子告庙》等高、弹剧目,由于功底厚实,唱腔上不独字正腔圆,且运用自如,韵味醇和隽永,特别具有“绍派”风味,在湘东北一带,声名远播,被观众誉为“女绍芝”。

湖南和平解放后,余福星联合彭福娥、张淑娥、李福筠等名演员,组建集体所有制的群力湘剧团,扎根长沙,进而发动全团自筹经费,在樊西巷修建和平戏院,积极排演出《孟丽君》《文武香球》《琴瑟缘》《珍珠塔》《张羽著海》等一批新创和改编的剧目,戏院、剧团一体,办得十分红火,她被民众选为团长。1954年经省文局审核批准,改为民营公助的长沙湘剧二团,1958年一、三团合并,她仍为团长。在这段时期中,她开始参与剧本的整理改编,在《盘盒》《拷寇》两折戏的基础上,改出整本大戏《金丸记》,便是她的创意。此剧成为该团经常上演剧目,一直保留至今。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并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称号。

“文革”十年备受折磨,不幸于1974年5月猝然去世。

戏曲演出

  • 以上部分内容自动生成,如有错误欢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