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表演

来自戏曲百科

戏曲表演是程式化、戏剧化的歌舞表演,这种表演运用了唱、念、做、打多种表现手段创造舞台形象。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的基本功。唱:歌唱;念:音乐性的念白;做: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武术或翻跌的技艺。

戏曲的表演程式,是将我国古代生活加以提炼、升华、夸张、美化而形成的。京剧则是在吸收古老戏曲表演艺术优长的基础上,又广泛借鉴和撷取了其他民族艺术形式的精华,从而使表演程式更加丰富和完备起来。程式,也可以说是一种规范化的表演格式和套子。在每一出戏里,各个角色都是交叉变换运用"手、眼、身、法、步"和"唱、念、做、打"等程式化的表演技巧和表演手段,来进行艺术创造的。所以,内行把这种表演程式简称为"四功、五法"。所谓"法",更确切地说,一是指表现各种程式技艺的方法,二是指演员在表演技艺和刻画人物的创造方法,只有得法,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戏曲的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的特殊艺术手段,四者结合,形成了戏曲表演形式的显著特色。唱、念、做、打,一招一式,皆有程式,每一程式都蕴含着演员深厚的艺术功力。

毯子功

戏曲基本功之一,为了表现古代战争搏斗,及非正常行走和摔跤一类的异常行动。戏曲演员需要用筋斗(它是人体上下翻转的动作是一种人体翻转的特技表演)如:抢背、扑虎、虎跳、跺子、毽子、小翻、蛇腰、单提、蛮子、前蹦等一类技巧作为表现手段,甚至能将以上的动作做适度的串联而成为一些连续性的动作。

这类技巧的训练和表演需在毯子上进行,所以称为毯子功。凡武戏演员和以做功特长的演员,必须有扎实的毯子功才能适应刻画人物的需要。


另外在戏曲中因剧情而需要翻城墙、筋斗过人等来配合情境,这些也都需要靠筋斗来表现人物翻山越岭、腾云驾雾,并可宣染战斗的气氛,刻画人物英勇拼搏的形象。

基本功

基本功指戏曲演员必须掌握和具备与表演最有关的基础功夫,一般自幼开始训练称之为幼功;基本功不扎实是不可能成为合格的戏曲演员。而生、旦、净、丑各行当又分别有各自的基本功,虽然有些与幼功所练的基本功差不多,但又更细的区分出各行当身段动作的细致与不同。

把子功

把子功俗称打把子;戏曲舞台上根据古代战争兵器所仿造的演出道具,如:刀、枪、剑、棍、戟、叉、匕首等称为把子。用这类道具进行训练时就称为打把子,后来也泛指演出中的武打场面,是唱、念、做、打戏曲四功中的「打」的同义语。把子功是戏曲武戏演员必备的。

唱,在表演中居于首位。是主要的艺术手段之一,是根据剧目的需要以及人物性格、情绪发展的需要而安排的,通过优美的音乐形象来丰富文学形象,使观众的听觉感官获得美的享受。

唱是演员决定艺术创作得失的重要因素。对同一剧目,不同的演员有不同的唱法,这就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学习唱功的第一步是喊嗓、吊嗓、扩大音量、音质,无论西皮二黄,都讲究四声(阴阳上去)、五音(唇齿牙舌喉)、分尖团,上口(湖广、中州字声),要求演员通过规范化的吐字、行腔、用气、共鸣、润腔等技巧,把人物感情表达出来,使观众受到感染,得到美的享受。

念则分为韵白、京白、方言白几种。

韵白:近似于吟诵,字音同唱一样严格要求。

京白:则采用的北京字音(如:太监戏、旗装戏及花旦、丑行,多使用京白)。

方言白:是模仿山西、山东、江苏等地方方言为基础、接近于生活语言的"散白",主要表现人物的地区特征。

无论哪种念白,都是经过艺术提炼的语言,近乎于朗诵,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性,在掌握了口齿、力度、亮度要领后,结合具体的剧目,根据人物的特点和情节的发展,妥善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节奏变化,达到悦耳动听、又能传神的艺术境界。念和唱相互配合、补充,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重要艺术手段。如:

自报家门:是戏曲中主要人物出场时的自我介绍。它由引子、定场诗、坐场白组成。

引子:剧中主角第一次上场时,半念半唱一些韵文结构的词句,这叫念"引子"。它笼统地自?心情、处境、身份、经历、性格,抒发志趣、抱负、情绪。

定场诗:角色念完"引子"以后要念的四句诗,为定场诗。内容大半是介绍剧中的特定情景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坐场白:主要角色念完"引子" 、"定场白"以后所念的一段独白。内容是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身世以及当时的情况、事件过程、心理活动等。

做是表演身段和表情的总称。如舞台人物的开门关门、跋山涉水、缝衣刺绣、乘船骑马,以及人物的喜怒、忧思、悲恐、惊慌等感情的表达,都是通过舞蹈化、程式化的动作来表现的。而演员可以充分利用头盔、帽翅、翎子、甩发、髯口、辫穗、水袖、鸾带、靠旗、褶蟒、靴鞋等服饰及手帕、扇子、船桨、马鞭、酒杯等道具,表现特定环境和特定人物的感情。还要揣摩戏情戏理、人物特征,才能把戏演活。如:

亮相:指剧中人在上、下场或一段舞蹈动作结束时的短暂停顿,通过形体外观,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亮相有单人、双人或多人的各种形式,不同的人物和剧情以及人物在剧中所处的或主或从、或胜或败、或褒或贬的地位,又有高矮、正偏、快慢之分。亮相时大多伴以节奏强烈的打击乐,要求做到静中有动,气韵连贯,画面美观。

起霸:它主要表现古代将士出征上阵前,整盔束甲的情境。起霸集中了基本功中很多动作和技巧,组合成连续的舞蹈,充分展示武将的威风气概,烘托渲染战斗气氛。起霸有男霸、女霸、整霸、单人起霸、双人起霸等多种。起霸在不同剧种中名称不一,动作组合也不尽相同。

趟马:主要由圆场、转身、挥鞭、勒马、打马、高低亮相等动作组合。女主角有时还增加鹞子翻身、卧鱼、掏翎子等动作。视剧情需要,可繁可简,多用于表现策马疾行的情节。有单人趟马、双人趟马、多人趟马等多种形式。表演要求姿势矫健,动作利落,须有跑圆场的功力,可以表现不同的性格和情景。趟马在不同的剧中名称不一,动作组合也不尽相同,各有自己的风格特色。

走鞭:戏曲中表现身怀绝技的人物轻装潜行的表演程式。常用于侦察、巡查、夜行、暗袭或直路等特定情境。它的表现形态是一种成套的连续性的舞蹈动作。单人独行叫"单走边",二人同行叫"双走边",也有多人齐舞的集体走边。走边时唱曲牌的称"响边",不唱的称"哑边"。走边在不同剧种中名称不一,动作组合也不尽相同。

抬轿:戏曲表演身段程式。一般为二人抬或四人抬。坐轿人居中,抬轿人分列前后。起轿时,轿夫两臂弯曲于双肩头,缓缓站起,双臂晃动,走抬轿步。行坐间,坐轿、抬轿人动作协调,步法一致。上坡时,前者直立,后者屈腿走矮步,下坡时换作对应动作;表现路段坎坷时,抬者下蹲,以示轿体大辐度地起伏晃动。

跑圆场:演员在舞台上所走的路线呈圆圈形,周而复始,称为圆场。圆场的速度多为由慢到快,因此又称为跑圆场,跑圆场的步子要小、要快、要均匀,上身要求纹丝不动。

打是戏曲形体动作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它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一般分为"把子功"、"毯子功"两大类。凡用兵器对打或独舞的,称"把子功";在毯子上翻滚跌扑的技艺,称"毯子功"。兵器对打的程式是专用于两军对阵和持刃格斗的。除了特定人物,如:关羽、吕布、张飞、鲁智深、孙悟空、八戒、哪吒、二郎神等,使用特定的兵器武打之外,其他人物的对打大都使用刀、枪、剑、戟、斧、钺、钩、杈等兵器,而运用这些兵器对打又都有一定的路数和套子。如:对枪小五套、单刀小五套、插拳小五套等等。两军对垒时,则采用武打"挡子",如:会阵、破阵、开挡、毛儿攒、翻连环等形式,表现群打厮杀场面。演员可以施展精湛的武打技艺和高难的翻滚扑跌技巧,表现炽烈惊险的战斗场景。如:

挡子:武打表演程式。用来表现战斗场面和渲染战斗气氛。凡交战双方的人数在三人以上,或彼此人数相当,在舞台上表现对打场面的称为挡子。或持兵刃交战,或徒手格斗。挡子名称根据人数而定,如交战双方为三人的,称"三股挡";四人的称"四股挡",等等,以此类推。人数更多的群打场面,称"群挡子"。

对子:戏曲武打程式。二人对打的套子都称"对子",包括徒手和各种兵器对打。往往是用两种不同的武器开打。每一套"对子"各有一定的章法,打法各异。徒手的称"对拳";双方持同样武器的有"对刀" "对枪"等;持不同兵器对打的把子有"单刀枪" "大刀双刀" "大刀双剑"等等,都属把子功。

打出手:指戏曲表演中以一个演员为中心,其他演员配合他(她)做刀枪等器械的抛接动作,再加上锣鼓,制造一种战斗气氛。"打出手"者多为旦行中的武旦,多用于神话戏中,表现神仙运用法宝斗法。

耍下场:属把子功。表现战斗中胜利者的得意情绪。武戏开打后,胜利一方的主将在台上舞耍手中兵器,以显示人物的英武豪迈之气。有耍"枪下场" 、"刀下场"、"棍下场"等,耍后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