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行头

来自戏曲百科

京剧行头统称“全箱”,所谓“箱”就是“衣箱”。“衣箱”又分“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箱”“旗包箱”“把箱”。

/ 大衣箱 / 演员在舞台上所穿的“蟒”“帔”“官衣”等带水袖的服装统称“大衣”。置放这些服装的箱子叫“大衣箱”。“大衣箱”是两只,分“上首箱”和“下首箱”。 上首箱放“蟒”“帔”“官衣”等等, 下首箱放“富贵衣”“老斗衣”“开氅”“褶子”“学士衣”“八卦衣”等。

上首箱的的最上一层第一件要放天官、加官穿的“红蟒”,第二件要放财神穿的“绿蟒”,第三件要放皇帝穿的“黄蟒”…… 过去,规模较大的班社,讲究十“蟒”十“靠”, 上五色蟒排列的次序为红、绿、黄、白、黑,下五色蟒为粉、蓝、紫、香色、皎月。“下首箱”要把“富贵衣”和“老斗衣”放在上层。总之,京剧“行头”的收藏摆放次序是有很大讲究的。

京剧服饰

/ 蟒 / 蟒袍的简称,传统戏中帝王将相的官服,有男蟒、女蟒之分。颜色中, “黄蟒”是帝王、后妃专用,如刘秀、汉献帝、杨玉环等; “红蟒”是身份高、气派大的人穿用,如刘备、曹操、陈世美等; “绿蟒”是红脸的忠义之士穿用,如关羽、关胜等;扎“绿靠”的斜“绿蟒”,如张叔夜、公孙瓒等; “白蟒”是正直、文静的人穿用,老生、小生都有,如杨波、周瑜等; “黑蟒”是黑脸的刚直人物穿用,如包拯、张飞、焦赞、尉迟恭等;而老年的丞相多穿 “香色蟒”,以示凝重,如乔玄、王延龄、寇准等……

/ 男蟒 /缎制阔袖的大袍,圆领大襟,有后“摆”两块,长及足。大襟、圆领上绣有云龙、花朵等,下摆、袖口绣有海水江涯,蟒上绣的图案有团龙、行龙之别。皇帝穿五爪团龙蟒;文官包拯、武将张飞必须穿黑色四爪坐龙或行龙蟒;一般老生穿的蟒绣小团龙,以显文静;花脸穿的蟒绣大坐龙,以示粗犷;当然,穿蟒都要围 “玉带”。

京剧男蟒

还有一种 “改良蟒”,是三十年代后期南麒(周信芳)北马(马连良)改革创造的。这种“改良蟒”,和“官衣”的样式相同,只在胸前绣龙,下摆、袖口绣的海水很浅,简化了繁杂的刺绣图案,看着素净大方,穿着方便舒服。马连良演『甘露寺』的乔玄就穿“改良蟒”。

京剧《甘露寺》马连良饰演乔玄

/ 女蟒 /式样和“男蟒”差不多,只是比“男蟒”尺寸短,长仅到膝,没有后“摆”,穿时须加 “云肩”,绣的图案有丹凤朝阳、凤采牡丹等。“女蟒”是皇后、嫔妃、公主、贵妇和有地位的女将穿用。颜色大多是红色。

女蟒

“老旦蟒”是有身份的老年妇女,如皇太后、年迈的郡主、诰命夫人等穿用。『打龙袍』的李后穿黄色蟒,『甘露寺』的吴国太、『强项令』的湖阳公主都穿香色蟒。

还有一种 “旗蟒”,是清朝有身份的妇女穿用。『四郎探母』的萧太后、『大登殿』的代战公主穿的就是“旗蟒”。

官衣

/ 官衣 / 传统戏中文官的官服,有男、女之别。样式为圆领、大襟、宽腰、大袖,有后“摆”两块。素底,胸前背后有丝绣方形小“补子”两块,上面多绣海水、太阳或飞禽图案。男官衣要挂“玉带”,带“纱帽”。

“官衣” 颜色有紫、红、蓝、黑四种,依次区分品级大小。大夫阶层的角色穿紫官衣,四品衔的知府穿红官衣,七品衔的知县穿蓝官衣,黑官衣前胸后背没有“补子”(即“素服”),是门官之类的角色穿用,如『打严嵩』的严侠。

女官衣身后无摆,较男官衣短,穿时腰间要丝绦或软带。颜色有红、秋香色两种,红色女官衣为一品夫人所穿,也常做结婚的礼服,有的“丑”扮的知县也穿,如『小上坟』的刘禄景。香色官衣与香色女蟒性质相同,为老旦扮演的一品诰命夫人所穿(今少见,常以女蟒代替)。

红官衣的地位,一般比穿蓝官衣的稍高一点,在京剧里,初中状元或进士的人,都穿红官衣,一般的县官都穿蓝官衣。

青官衣,也就是黑官衣的职位是最低的,一般的大官僚家看门的门官,或是管理驿站的驿丞官就都穿青官衣。有时,这青官衣的前后连补子都没有,光是这么一件素官衣。官衣基本上都是文官穿的,没有武将穿的。可也有少数例外,

女官衣虽然也有,但用处很少。女官衣和男官衣的样子相同,只是尺寸比较短,穿用时下边也穿裙子。凡是穿蟒和官衣腰里必须围着玉带。因为这些都是礼服,围着玉带以表示其严肃和郑重。

宫衣:女角色的礼服除了女蟒以外,还有宫衣,也叫宫装,是王妃和公主们穿的礼服。

宫装或宫衣的样式跟女蟒差不多,不同点是女蟒的底襟下边什么都没有,跟男蟒一样是很齐整的。宫衣就不一样了,尺寸比女蟒长一些,从腰部开始,底襟周围缀有很多五色绣花的飘带,非常漂亮,还有一些色彩鲜艳的穗子,显得比女蟒鲜艳华丽。穿女蟒的人经常是在一种庄严隆重的场合,穿宫衣的则是在一种比较随便闲适的场合。宫衣虽然也是礼服,可是不如女蟒那样庄严隆重,所以除了王妃、公主穿宫装,神话剧的仙女也穿宫装,因为她们都是华丽、漂亮的角色。最有代表性的是杨贵妃。

/ 学士衣 / 即“青官衣”带“补子”,衣上绣边儿,下摆绣海水。『十道本』的褚遂良、『清官册』的寇准封官后穿用。

官衣

/ 帔 / 传统戏中帝王将相、乡宦豪绅的便服。有男、女之分,男帔的尺寸可以长到脚面,女帔的尺寸比较短,刚刚过了膝盖,下边衬着裙子。由于这种服装大多男女“作对儿”穿用,所以又叫“对儿帔”。

“帔”为对襟样式,左右胯下开叉,满身绣龙凤、鹤鹿、花朵、寿字等不同的团花图案,全衣有十二、十八团之别,有红、黄、蓝、黑、紫等颜色。绣龙凤团花的“黄帔”,为皇帝、皇后、太后、嫔妃的便服。绣团花的“红帔”,多为豪门富户、官宦人家举行婚礼时的礼服。其他颜色的“帔”分别为显宦和豪绅、官吏家居时的便服。

黄帔:作用也跟黄蟒一样,是专门给皇帝、皇后所准备的。

红帔:状元登科、新婚典礼和喜庆团圆场合的夫妇都穿红帔。

蓝帔和紫帔的用处就更为广泛。

素帔很少,一般都绣有图案和花纹。

老年人用秋香色帔,其余人物的用色没有严格界定。

对儿帔

富贵衣

/ 富贵衣 / 黑褶子上补缀很多杂色的“补丁”,用以表示衣衫破烂、浑身补缀的意思。在京剧传统剧目中,凡是穿这件服装的角色,一般都是暂时贫困潦倒,将来必定富贵显达,所以这件“破衣烂衫”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

如『花园赠金』的薛平贵、『彩楼记』的吕蒙正、『棒打薄情郎』的莫稽等都穿富贵衣。还有一种女富贵衣,即梅兰芳演『生死恨』扮韩玉娘穿的服装,其含意和男富贵衣就绝不相同了。

富贵衣

开氅

开氅兼有大衣和外套的作用。开氅主要是武将所穿,一些占山为王的寨主,或者一些有武艺的侠客、武士们也穿。开氅属于便服类,与员外绅士们所穿的帔的性质是相同的。也有个别不是武人的角色,在家居的时候不穿帔而穿开氅。开氅的式样是和尚领子,斜大襟,也是宽袖子带水袖,长度拖到脚面。开氅的特点是在左右胳肢窝下边沿着开衩的地方,有两条硬质地的宽边,俗称摆(蟒在胳肢窝下的开衩地方也缝着一条摆)。这摆是比较硬的,平常耍弄起来有点别扭,不那么方便。开氅的前后襟上,也绣有图案,由于是武人穿的,大部分都绣的狮、豹、虎一类图案。现在也出现一些绣团花的图案,但就是不能绣龙。

穿开氅的时候一般里面都穿着战斗的服装,有的穿箭衣,有的穿紧身的短袄、短裤,可以随时用双手把大襟拉开,露出里边战斗的服装,用来显示一种威武、勇敢的神态或者渲染战斗紧张的气氛,而且还可以随时把它脱掉,脱掉开氅立刻就可以进行战斗,因此叫作开氅。开氅的颜色很多,红,杏黄,蓝,白,黑,紫,绿,粉红,古铜,天蓝,草绿,各种颜色都有。

褶子

褶子的用处非常广泛,可以说是用处最多的一种便服。男女老少,贵贱贫富,不管身分高低,都可以穿。褶子的式样是大领,斜大襟,宽袖子带水袖,因为很像和尚、道士所穿的道袍,所以俗名又叫道袍,褶子也分男褶子、女褶子两种。若内衬红褶子,外穿花褶子,多为反面人物。

女褶子分大襟、对襟、小领三种,较男褶子短,仅及膝。大襟的女褶子基本上是素的,不绣花,为老年妇女(老旦)所用。对襟、大领、绣花的女褶子,绣花和颜色多种多样,是大家闺秀的便服,如『凤还巢』的程雪娥所穿。小领的青素褶子,又叫 “青衣”,有的沿蓝边儿,有的沿皎月边儿,是贫苦妇人的服装,如『武家坡』的王宝钏、『汾河湾』的柳迎春都穿青素褶子。

褶子的质料分为软硬两种,软面的褶子是用绸子,硬面的褶子是用缎子。还有个别的用布做的褶子。褶子的花纹和样式有两种,一种是花褶子,就是绣花的褶子,还有一种素褶子,就是不绣花的。

红褶子:一般都是作衬衣用的。里面穿红褶子,外面有时候穿着官衣,有的时候穿蟒,有的时候穿开氅,总之素红褶子基本上是绸料的,比较轻软,因为是作衬衣用的。

蓝褶子:大部分都是文人、书生穿用的。

古铜色褶子:大部分是上了年纪的老人穿的,如『八蜡庙』的褚彪、『捉放曹』的吕伯奢;蓝褶子多用于中年文人,如『御碑亭』金榜题名前的王有道等;黑褶子多用于不第秀才、落难书生和贫寒之人,如『问樵闹府』的范仲禹等。

素黑褶子:也就是青褶子,用处大致有这几种:第一种是贫穷不得意的。第二种是下层社会出身的一些英雄好汉,像武松、石秀这样一些人也穿素青褶子。第三种是一些家院、老家人、苍头,他们也穿素青褶子。

还有一种名叫 “海青”的素褶子,样式和黑素褶子相似,只是领子不同。黑素褶子是白领子,“海青”是黑领子。如『一捧雪』的莫成穿的就是“海青”。

还有一些服装是由褶子变化而成的,如:

太监衣:是太监穿的。

道姑衣:是年轻的尼姑、女道士穿的花褶子,又叫水田衣。

老斗衣:是用紫花布做的褶子,颜色黄白色,是扮演乡村老年人所穿的。

灰布褶子:是和尚穿的,这是为了表示和尚的生活比较朴素。

青袍:是衙门里衙役穿的青布褶子,有时连领子都是黑布的,平常青褶子的大领是白的。

富贵衣:是把很多小块的杂色绸子缝在青褶子上,表示破衣服上打了很多补钉的意思。这些穿着富贵衣的人物表示他将来会飞黄腾达,并摆脱这种穷困的境地,今天虽然穿得很破,但将来前途是要富贵的。

褶子


靠是一种美化的舞蹈服装。靠分成前后两扇披在身上。肚子处,是一块比腰围还宽,长方形的,叫靠肚。靠肚一般绣有凸出来的虎头,现在有的经过改良也有例外。靠肚下面垂着的一扇,叫作"吊鱼"。在大腿的两侧,系有两片长方形绣有鱼鳞图案的甲叶子,名为下甲,或靠腿。演员经常把两片下甲提起来,进行一些舞蹈动作。靠的两个袖口是收紧的瘦袖。两个肩膀头上绣成蝴蝶翅膀形的,也有绣虎头的,名为护肩。脖子上一般围有一块护领,上面绣着云头,有个俗名,叫三尖。实际上应该叫作"苫肩",是遮盖住肩膀的意思,三尖是苫肩的讹音。靠是用各种颜色的素缎子制作的。靠,一般可分以下几种:硬靠、软靠和改良靠。

硬靠,又叫作大靠。在靠背的背后绑着一个皮鞘,皮鞘里插着四面三角形的靠旗子。这种带靠旗的靠叫作大靠,或叫作硬靠。一般武将都穿大靠,再衬上四面靠旗,看上去特别显得威武、勇猛。靠的形状采取这样的设计,主要为的是渲染气氛,便于舞蹈。靠旗是插在背后的三角形的四面旗子,又叫护背旗。旗上有用各种彩线绣的龙纹。每面旗上附有一条彩色飘带。动作时,旗子连同飘带飞扬招展,潇洒优美。靠旗只是一种装饰性的舞蹈工具,是为了渲染武将的威风,显示表演者的技巧,增加舞蹈时的动态美,以此来帮助塑造人物的一种专用舞蹈工具。

软靠,软靠背后不插靠旗。都是老将,年老力衰。虽然也顶盔贯甲,但就不再用靠旗来渲染他们勇猛的神态了。

改良靠,是比较晚出的经过改良的一种服装。改良靠的样式跟软靠相似,只是腰身既紧又瘦,几乎就像用腰带系在身上。这样在开打时,显得轻便灵活一些。有的在改良靠上不绣什么鳞甲,只绣上一些花纹或镶上一些镀镍的金属凸片或看着晶光闪亮,像圆钉子形的装饰品。

抱衣抱裤

因为它是紧身的,像裹在身上抱在身上一样。这种衣裳又叫英雄衣。顾名思义,就是侠客、义士、绿林英雄这类人物穿的。抱衣的样式是大领、大襟、紧袖,特点是在褂子的底襟周围缝着三层宽绸边,一层摞着一层,像裙子似的,上面有绣花的宽绸边。因为是三层,看着有些像水波浪似的,所以有个专用名词,叫做走水。裤子也有绣花,和褂子上的绣花是一样的,叫作花彩裤。

抱衣抱裤的花样和色彩是多种多样的。穿抱衣抱裤一般都系着?子、大带。

打衣打裤

女式的英雄衣,叫做打衣打裤。褂子式样是小领、对襟、紧袖,并有绣花。没有走水,可是它在腰下系着两片下甲,即贴靠在大腿两旁边,同时包住臀部的甲片,而这甲片就代替了裙子,所以又名战裙。因为穿着女式英雄衣的人物,是要进行战斗、开打的,穿着裙子就不方便了。而只穿裤子,又单调了些,所以在下身系着战裙。

侉衣侉裤

也可说为快衣快裤,表示穿上这身衣服,动作非常敏捷。侉衣侉裤与抱衣抱裤的性质相似,也是紧身的,是便于武打用的一种服装,只是更朴素一些。其样式是小领、对襟、紧袖,一般没有什么绣花。颜色为纯黑色。其特点是在袖子的底侧,胸部的正中,密排着白色的扣绊儿,扣绊俗称疙疸绊儿。下身是纯黑色的裤子。这样的打扮,可能是根据武侠小说里所描写的夜行衣那种式样设计的。穿侉衣侉裤,一般系大带。武丑大部分都穿侉衣侉裤。武生只有一部份穿,像武松、石秀等。

箭衣

箭衣原来是清朝相当于蟒袍的一种服装。因为清代的人,尤其旗人,善于骑马射箭,这种服装既是他们的官服,又是他们跑马射箭,打猎时穿的一种服装,所以叫作箭衣。箭衣的样式是小圆领,里边衬着白护领,大襟,跟蟒袍的不同点是瘦袖,而袖口装着马蹄形的袖盖,这袖盖拨拉下来,可以把手背盖住,因此俗称马蹄袖。箭衣的全身尺寸,可以到达脚面,它的特点是束腰、紧身,这跟一般的蟒袍不一样,而且从腰部往下,前、后都是开岔的。穿箭衣的时候,腰部一定要系上一条大带。这都是为了骑马,射箭,跑路,战斗的方便。箭衣分成龙箭衣,花箭衣,素箭衣三种。

龙箭衣:全身都绣着龙。虽然绣着龙,可是龙箭衣倒也不是专门给皇帝穿的,凡是大将、驸马,都可以穿,因此皇帝穿龙箭衣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花箭衣:上边绣着各种各样的团花图案,箭衣底子也有各种颜色。这种花箭衣,一般中层人物都可以穿。

素箭衣:穿得比较多的一种。素箭衣全身的料子都是本色的,一点也不绣花,因此叫素箭衣,常见的有白色,黑色,紫色,灰色,其中黑色与紫色的素箭衣用处比较多,一般的公差、衙役、兵士,还有一般身分比较低的人都穿用。白色的素箭衣,用的不太多,一般是年青将领在战斗时,把铠甲脱掉以后,里面穿一件白素箭衣。

马褂

实际上这也是清朝的服装。然而,在京剧里,却是任何朝代都可以穿的。它经常都是套在箭衣外面,做为一种行路的外罩服装。当然也可以做为战斗时的服装。但穿箭衣马褂进行战斗的时候,显然不会是激烈的,一般都是点到为止。

旗袍

旗袍是满族妇女典型的服装,现代生活里的旗袍,就是从满族妇女旗装演变过来的。

在京剧舞台上穿旗袍完全不限于清代的戏,相反的清代的戏曲倒很少。凡是扮演汉族以外的一些民族的妇女,不管什么时代,她们都穿旗装。

袄衣袄裤

女式的裤子,衣服。女式的短袄是立领的,大襟,袖口比较肥,不带水袖,都是用绸子,缎子做的,花样和色彩也是多种多样,因人而异。一般说的袄衣袄裤都是小户人家的年轻妇女或是大户人家的丫环所穿的。小户人家的姑娘穿袄衣袄裤时,腰里大部份都系着四喜带,就是比较宽的带子,上边绣着花,还有更简便一点的,就在腰里扎着一条汗巾。所谓汗巾,是一条普通的,漂亮的,长长的手巾。扮演丫环的角色多半在袄衣袄裤外面再加上一件大坎肩。还有一些大户人家,性格比较活泼、伶俐的姑娘,有时也穿短袄和裤子,不过她们下身多数都罩一条裙子。此外还有一种女式的袄衣袄裤(当然男式的也有),是用红布做的,不是用绸子、缎子,样式朴素,这是专门为犯罪的人穿的,所以又叫罪衣。女式罪衣的形状是小领,对襟,腰里扎着素白色的腰包,这腰包也有个专名词叫罪裙。

茶衣

茶衣,是专名词,实际上是用蓝布做的半身短招褶子。也分为两种,一种是跟褶子一样,斜领,大襟,穿这种茶衣的比较多。还有一种是对襟的,穿的比较少,一般只有儿童穿。茶衣的袖子有带水袖的,也有不带水袖的。有的上面穿着茶衣,下面穿着裤子;有的在裤子外边再系一条短裙子,这短裙子的名称叫腰包。凡是系上腰包的角色,表示他有一种特殊的身分,比如酒保一类的人,给人递茶送水的时候,当围裙使用。再有一些手艺工匠在工作的时候,当做工作的服装用,一般的情况就只穿一件茶衣和裤子。由于茶衣的色彩比较单纯,样式比较朴素,除了扮演儿童穿以外,更多的是一些酒保,樵夫,渔夫等等。

斗篷

斗篷是挡风御寒的一种服装,所以在舞台上用的时候,大部分都在行路,出门的时候穿用。

大坎肩

大坎肩就比较常见了,可是女用大坎肩基本上是扮演丫环的穿用的;而男用大坎肩也是一些身分较低的人,例如江湖医生、私塾先生之类的角色穿用。一般上层人士很少穿用大坎肩。

彩裤

彩裤是每个演员都必穿的,它有各种颜色。原先京剧班里的彩裤,只有黑色、红色两种。后来就发展为白色、粉色、湖色、古铜色,包括绣花彩裤,各种颜色都有了。当然,现在还是红色、黑色两种较多。

水衣

水衣就是衬在服装里面的粗布衬衣。水衣都用粗布制做。因为它的功能就是吸收汗水,所以取名水衣。

京剧盔帽

盔头箱,即负责演员头上所戴的冠、帽、盔、巾和髯口、耳毛、鬓发等。盔帽就是戴的帽子。京剧服装里的帽子分为四类:盔、冠、帽、巾。总称为盔头。本来都是头上戴的帽子,由于制作质料的不同,戴帽子人的身份、地位、行当、年龄不一样,所以帽子的样式与名称也就不一样了。

盔,是武将在战争时用来防护头部的帽子。一般来说都是硬的,如:有元帅所戴的帅盔,及赵云所戴的夫子盔(就是一般大将戴的盔头),马超所戴的倒缨盔,项羽所戴的霸王盔,高宠所戴的扎巾盔,典韦所戴的虎头盔,孙悟空所戴的钻天盔,扈三娘所戴的蝴蝶盔,中军专用的中军盔,山大王所戴的草王盔等。

冠,是比较郑重的礼帽,一般都是硬的,比如皇帝戴的平天冠、九龙冠。年轻的皇子、太子戴的紫金冠,还有皇后戴的凤冠等都是。

帽,有软硬之分,也有贫贱之别。有帝王所戴的皇帽,也有穷苦人所戴的?帽。有官僚所戴的纱帽(亦有忠纱、奸纱、圆纱、相纱之分),也有鞑帽、侯帽、僧帽、皂隶帽、罗帽。

罗帽:为家院(佣人)和武戏中的武士所戴。罗帽有两种,有软罗帽和带绒球的硬罗帽之分,硬罗帽,较高,上边缀满了绒球和珠子。另一种是软罗帽。软罗帽有黑的和花的两种。太监所戴的称太监帽,李逵和武丑中朱光祖等所戴的称蛐蛐帽;。

纱帽:帽子当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乌纱幅,简称为纱帽。纱帽是古代官员戴的一种帽子。这种纱帽的正式名称叫襆头(音伏头),俗称为纱帽。纱帽的帽身背后下端,左右对称平插一对帽翅,像左右平伸的两支脚,叫纱帽翅。纱帽翅的正式名称叫作"展",俗称帽翅。纱帽翅有好几种,最常见的,是方翅的纱帽。翅子是长方形略带椭圆形的。这种方翅纱帽是一些正派官员戴的,老生、小生一般都戴它。还有两种,一种是桃形的尖翅。戴这种纱帽的人物,都是贪婪、狡诈、凶残的一些官员。所以尖翅纱帽又被叫作"奸纱"。还有另一种是圆翅,滚圆滚圆的纱帽翅。戴这些纱帽翅,都是些昏庸糊涂的贪官,还有一些是诌上骄下,吹牛拍马的势利小人,或是险诈狡猾,阴谋害人的人物,就戴圆翅纱帽。

舞台上的驸马戴的帽子,专用名词叫驸马套。它的特征是在纱帽壳上套着一圈特制的装饰品,包括双龙戏珠的贴金立翅(附于纱帽壳背后)以及大红绒球、红色穗子等。

还有一般人民戴的毡馆,和尚戴的毗卢帽,以及公差、衙役戴的皂隶帽等。

巾,是家常随便戴的一种便帽,种类比较多,软、硬都有。常见的如员外巾,即员外戴的帽子。另外凡是绅士、富户,也戴员外巾。达官、显贵在家里穿便服戴的帽子叫相巾。

文生巾:凡是比较清秀、潇洒的书生和一般扮演儒雅公子的角色都戴它。文生巾自帽顶至两侧的后半截有扇子形的硬边,与左右如意头的硬边连接。挂流苏,两耳下垂丝须。巾背垂有两条飘带。又称公子巾,或小生巾。

武生巾:式样与文生巾相同,唯巾的顶部正中插有小火馅(俗名软火焰,为红绸子结成的蝴蝶结)。武生巾背没有飘带。开打时摘去流苏。

方巾:有两种,帽身高一点的叫高方巾,矮的就叫方巾。丑角扮演的一些文人,很多都戴方巾。所以,丑行里有一种叫方巾丑的,名称即由此而来。

扎巾:是一些穿箭衣、开氅的武将或有武功的人戴的帽子。

还有一些老年人戴的叫老人巾、鸭尾巾。

除以上几种外,还有观音菩萨所戴的观音兜,诸葛亮(借风)所戴的九龙箍,鲁智深所戴的月牙箍,岳云所戴的叫垛子头,乔玄所戴的相貂,杨继业所戴的金大蹬,姚期所戴的金貂,杨洪所戴的沙锅浅,丑婆所戴的彩旦箍,虞姬所戴的渔婆罩等,也属冠帽盔巾四类,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此外,在冠帽盔巾之中还可以随人物和剧情的需要加配一些配件,如异族人可加雉翎狐尾,有的可加飘带,绸条,面牌,茨菰叶,铲头等。

京剧妆容

女性角色所用的各种头饰通称“头面”。头面的插戴是根据剧中人物的身份、贫富、性格或视剧情需要而酌情选用。

包头又可分为大头与古装头两种。

包大头:是用大小片子梳戴而成,由额头到两鬓都要贴到。贴片子一般标准要贴七片,再加上水纱、网子、发髻及线引子等盘绕于后脑勺,看起来就如大头一般。因为早期旦行均是由男性所饰演,所以必须要用大头(如同假发)来装扮,而沿用至今,成为旦角的装扮特色。

古装头:此种梳法也贴片子,但只贴额头、两鬓三片左右,造型犹如古代仕女图的装扮。

“头面”,大致分成三大类:

点翠:因较为华丽,一般是由贵妇、官眷所戴饰的。

水钻:一般女性皆戴用。

银泡:是由贫民妇女所戴用。

京剧髯口

髯口是戏曲中各式假胡须的统称,用牛毛或人发制成,演员利用髯口做种种身段动作以刻画人物的情绪、性格,并因此形成髯口功(指戏曲老生行演员利用所戴髯口表达即定情绪的技巧,如"理髯"、"抖髯"、"挑髯"等)。

京剧靴鞋

厚底:厚底靴子主要是厚底的官靴。男性角色用的比较多。官靴就是靴筒子比较长,用青缎子做成的,靴子底大约有二寸到四寸厚,并刷成白色。在舞台上靴底加厚,是为了要美化角色,其作用是为了增加演员的身高,要和宽大的、夸张化的服装协调,尤其是穿蟒的,穿靠的,本来就很夸张,如果再穿个薄底的靴子,就很不相称了。由此可见,厚底靴本身就是一种夸张化的靴鞋,或者说是专门为表演和舞蹈设计的一种靴鞋。

朝方:又叫薄底靴子。靴筒虽然较长,但靴底是很薄的,靴底也刷白色。是给一般扮演官吏或太监丑角穿的。行动比较轻巧一类的人物,也穿薄底靴子。

薄底:又名快靴,靴底更薄,靴筒也较短。一般武戏的角色,如:武生、武旦、武净都穿薄底。如穿着抱衣抱裤,侉衣侉裤的角色,都穿薄底。为的是在战斗的时候动作敏捷、轻便。

便鞋:就是一般人穿的便鞋,它是经过略加美化、装饰的。比如老年人穿的叫夫子履。一般的兵士、差役穿的是洒鞋,是一种较紧绷的粗制的鞋,鞋上没有什么特别的纹路。如:萧恩(打鱼杀家)穿的鞋,为了表示他是渔夫,所以在鞋上加些鱼鳞片,它的专名词叫鱼鳞洒或鱼鳞洒鞋。妇女一般都穿绣花的,带色的彩鞋。彩鞋一般前边都加穗子。

旗鞋:是穿着旗装、旗袍角色所穿的鞋,是比较特殊的,也叫做花盆底鞋。就是在普通彩鞋的中间(指鞋底的正中间)加上一个花盆形的厚底。走起路来较不方便,不能太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