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七行七科

来自戏曲百科

民国十三年(1924 年)梨园公益会为梨园界各行登记发会员证,由此将各行当演员和各职能工作人员分为“七行七科”。

“七行”:

(1)生行:老生、小生、武生。

(2)旦行:青衣、花旦、武旦、老旦。

(3)净行:文花脸(铜锤、架子)、武花脸。

(4)丑行:文丑、武丑。

(5)武行:演武戏次要配角,文戏扮校尉等。另有“上下 手”演员。

(6)文堂行:龙套、太监、青袍等。

(7)流行:为演员服务。

“七科”:

(1)音乐科:文场、武场。

(2)剧装科:管理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旗包箱。

(3)容装科:负责旦角贴片子、梳头的梳头桌。

(4)容帽科:负责给演员勒头、戴盔头,管理冠、帽、巾的盔箱。

(5)交通科:负责演出前通知演员戏码、演出中请人、催戏等工作的人员。

(6)剧通科:负责在舞台上搬置桌椅、传递道具,兼管演员赶场换装、喷洒火彩等捡场事务。

(7)经励科:负责邀请演员、联系剧场的管理。

七行七科的名称,不是传统就有的,是从 1924年成立梨园公益会后,各行人员登记、发会员证才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