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会兄(湘剧剧目)
湘剧《五台会兄》为北宋杨家将故事,从元杂剧《昊天塔孟良盗骨》第四折演变而来。
为二净唱做并重戏,兄弟相互盘问时之对唱,每句唱均有不同的对衬身法。尤以五郎叙述往事时,在悲愤的“南路”行腔中,连续摆出十八罗汉雕像,其方式却又与《醉打山门》全然不同,鲁智深在大锣大鼓中亮出,五郎则是行腔中做来,要求唱做水乳交融。清末有二净大连者,不知其姓,以演《五台会兄》著名,他在一次沉船事故溺死后,“这戏竟无人敢演”。直至20世纪30年代才由罗元德接演,有所创新,后来居上,董武炎又继承了罗师衣钵。
1952年中南区第一次戏曲观摩会演,剧本经田汉润饰后,由名二净罗元德、名大靠老生杨福鹏合演此剧,可谓珠联璧合,分别获奖。事见《杨家将演义》第19回及清宫连台本戏《昭代箫韶》,又见元朱凯《昊天塔》杂剧。祁剧、衡阳湘剧、常德汉剧、荆河戏、巴陵戏及京剧、汉剧、川剧、桂剧、滇剧、晋剧、秦腔、柳子戏等剧种有此剧目。
剧情简介
杨六郎潜入北国吴天寺,盗回父骨,归经五台山,投宿于五郎延德为僧之庙中。弟兄久别,不敢冒认,互相盘问,挥泪相叙骨肉之情。忽然辽兵追来,被五郎杀退,弟兄依依而别。此剧为二花脸重工戏,弟兄互相盘问时,五郎摆出多种罗汉姿式,边唱边舞,造型优美,声情动人。
演出版本
一九五二年,湘剧表演艺术家罗元德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会演中演出此剧,获得荣誉奖。
此次由董武炎扮演杨五郎,武炎唱做俱佳,湘剧著名剧目继演有人,流传不辍,意义很大。
剧目赏析
湘剧传统折子戏。剧中杨五郎属二花脸本工,杨六郎属二靠应工,科班中学二花脸的必须学唱这出戏。杨五郎这个脚色,唱做繁重,手、眼、腰、腿功夫要求严格,能演好《五台会兄》,才有坚实的基本功。
湘剧二花罗元德(1886~1955)塑造的杨五郎,在传统演法的基础上,从端正人物性格入手,把戏分成三段表演,第一段,罗元德抓住五郎出家是因为宋朝皇帝不重视杨家将,以致在抗辽战争中兵败无援,兄弟伤亡惨重,故尔悲愤出家的心理,设计唱腔、动作。他的唱腔,不是伤感,而是悲愤,但一听到庙内有战马嘶鸣,顿时警觉起来,一腔爱国之情,真切地出现在舞台上。第二段戏是兄弟重逢,不敢遽然相见,互相盘问家世,二人边唱边舞,罗元德这段表演,唱腔充满感情,身法熟练圆范。他的经验是:“每个动作都要圆范,一举手,一投足,一转身,乃至挥动云帚,都是画的圆圈。”第三段戏,是兄弟相认后,哭父骨。罗元德着重在捧着父亲的忠骨,悲愤的哭唱。
罗元德之后,湘剧演员董武炎在继承罗元德表演五郎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创造。
董武炎博采众家之长,将湘剧花脸唱腔中的虎音、霸音、炸音结合运用得娴熟自如。如唱“杨五郎弃红尘做了和尚”这句时,他抓住杨五郎被迫出家的悲愤心情,把“做了和尚”这四个字,用一声悲愤撕裂人心的叫头加炸音唱了出来,一下把人物感情推到最高峰。当六郎问到七郎死得惨烈时,大放悲声,全句唱哭腔,观众也怆然泪下。当问到每个兄弟下落时,董武炎表演、唱腔处理得极不相同。《五台会兄》经过历代湘剧艺术家不断演出和改进,至今仍为湘剧的保留剧目。
戏曲演出
未收录本剧目演出信息,如果您有资料请联系我们。